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92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372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耐低温菌JH-9降解苯胺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耐低温菌JH-9在低温(10 ℃)条件下对不同初始ρ(苯胺)的生物降解情况,并采用反应动力学方程(Monod方程和Haldane方程)拟合其降解过程. 结果表明,菌株JH-9在低温下可降解苯胺,当菌体初始质量浓度一定时,苯胺降解率及平均降解速率主要与初始ρ(苯胺)有关. 初始ρ(苯胺)较低时(<550 mg/L),其在120 h内可完全降解,且平均降解速率随着初始ρ(苯胺)的增加而升高,菌体降解过程中没有出现苯胺毒性抑制作用,遵循Monod方程;当初始ρ(苯胺)较高时(>550 mg/L),苯胺降解率及降解速率均有所下降,由于初始ρ(苯胺)过高对菌体产生了抑制作用,其降解过程以基质抑制型的Haldane方程为主.   相似文献   
42.
研究了潮间带沉积物中的Hg向大气的释放,结果表明光照造成沉积物中的Hg快速向大气释放.光照8 h后,海泊河口和黄河口沉积物释放到大气中的Hg分别占58%和51%,其释放通量总体上遵循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前者在13:00~14:00达到最大值2 830μg/(m2·h),后者在12:00~13:00达到最大值73μg/(m2·h);海泊河口沉积物Hg的释放通量与大气温度、沉积物温度和光照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P<0.05)、0.98(P<0.01)和0.73(P<0.05),黄河口沉积物Hg的释放通量与大气温度、沉积物温度和光照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P<0.05)、0.80(P<0.05)和0.81(P<0.01),温度、光照对沉积物Hg的释放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安全生产管理平台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地质调查安全生产形势,加强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监管而开发的一套软件系统,涵盖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大多数内容,并具有信息处理、数据记录、文档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文章从系统目标、系统设计、主要功能模块等几方面分析了安全生产管理平台设计方案。建议加快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研发速度,提高我国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日益突出。正是这种清醒,推动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反思和变革,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它预示着人类进入一个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是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的保障者,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文明的塑造者,是日益完善的政治文明的体现者。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强化政策支撑,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必须强化执法监督,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环保执行力;必须强化生态补偿能力,构建最具活力的绿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5.
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是可溶性有机质(DOM)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环境中最大的溶解有机碳贮库.为了揭示典型浅水湖泊—白洋淀夏季CDOM的光学特性、空间异质性和来源,本研究运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吸光度分析方法结合平行因子数据分析法,分析了夏季淀区CDOM的组成,并探索分析了CDOM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从光学特性上分析,白洋淀水体中CDOM主要包括C1、C3两种类蛋白质组分和C2、C4两种类腐殖质组分,其中,由内源性产生的C1、C2、C3组分占比较多,体现出白洋淀CDOM来源以内源自生为主的特征;白洋淀水体中CDOM吸光度整体呈现出丰度较高的趋势,α(355)平均达到了38.22 m-1,光谱斜率(280~500 nm)较低,均值为0.007 nm-1,这种高丰度低光谱斜率的特征也映证了白洋淀CDOM腐殖化程度较高的特点,根据白洋淀淀泊特征推测其来源主要为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的腐解.不同淀区CDOM分布存在差异,整体呈现出自白洋淀南部和西部向中部、北部、东部递减的空间变化特征,造成这一分布特征的原因可能为相较于白洋淀南部地...  相似文献   
46.
以市政供水管网钢管管垢为研究对象,将垢层由外向内分为表层、硬壳层和疏松多孔层.利用SEM、BET、XRD、XPS和分形态提取等技术对预吸附Cr(Ⅵ)前后的各层管垢进行表征和分析,并探究了pH值、SO42-浓度和温度对各层管垢中Cr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钢管各层管垢的主要成分均为α-FeOOH,吸附性能排序为表层>疏松多孔层>硬壳层,管垢中铁元素大多以三价和二价形式存在,具有一定还原性.Cr(Ⅵ)通过物理和化学吸附富集于管垢,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表层管垢富集量最大.酸性环境、SO42-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均会促进Cr的释放.强酸性条件下表层Cr释放浓度为中性条件下的2.76倍;SO42-浓度增加使各层管垢的Cr释放量增加0.1~0.4倍;温度升高20℃,表层管垢的Cr释放量增加26.74%.  相似文献   
47.
欧美等国家对于O_3污染的研究开展较早,已建立较成熟的O_3污染生成、扩散及空气质量等模型。文章主要介绍评述了美国环保局推荐使用的计算O_3前体物的相关模型(MOVES、NONROAD、SMOKE、EMFAC和EDMS),从基本原理和功能、污染源类型、研究尺度、所需参数等方面对比分析各模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综述其国内外研究应用情况;讨论了中国在这些模型的使用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加强开展模型计算结果验证和基础实验获得本土化的模型参数,以及中国开发的相关模型的优势和适用性等。  相似文献   
48.
以"十一五"期间较为常见的火电厂石灰石-石膏脱硫设施竣工环保验收监测为例,着重就验收过程监测布点、设施处理效率计算、污染物总量核算、减排项目标准执行以及环境管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为今后火电厂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9.
空气质量数值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空气质量模型的发展历程、空气质量数值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以及应用研究。指出了目前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及应用主要面临气象条件,尤其是大气边界层模拟、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和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等问题。提出,应当通过规范化制作和完善排放源清单数据,建立统一的排放源分析标准,提高排放源数据的准确性;多向发展观测手段,加大监测密度和频率,并进行实验室化学分析,提出适合我国的大气物理化学机制。就空气质量模式而言,对模式方案进行优化,以及使用气象、卫星资料同化等技术手段,将其与观测相结合,构建监测与预报系统相结合的统一体系,应用于多平台。  相似文献   
50.
电网发展、清洁电源接入与地区能源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彻底弥补了电力跨区配置的电网基础设施短板,并且为清洁电源并入电网和跨区消纳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克服我国电力负荷中心和能源基地的区域布局不协调,而且有益于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利用率低下和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利用1991—2012年全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清洁电源并网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为保证实证结果稳健性分别在线性和非线性实证框架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两种方法估计了清洁电源接入高压、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异质性效应。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电网基础设施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增进效应,特别是超高压电网在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在特高压骨干网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起到了支柱性作用。(2)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与清洁电源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始终位于负数区间,反映清洁电源并网的能源效率绩效并不明显,受限于并网规模和机制缺陷,还没有发挥出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作用。(3)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各等级电网对地区能源效率的益处越来越明显,并且存在着门槛效应。(4)特高压电网对地区能源效率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高收入省份,这些省份作为电力消费负荷中心,大规模接入清洁电源对能源效率改善裨益明显。接下来,需要根据地区的能源禀赋结构选择清洁电源的并网模式,完善的电网基础设施、合理的电源结构还需要配置以高效的清洁电源并网机制才能不断增进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