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281篇
安全科学   155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770篇
基础理论   154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63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分析了福建省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福建省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快福建省环保产业市场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2.

Th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genetic complex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flooded paddy soil treated with herbicide quinclorac (3,7-dichloro-8-quinoline-carboylic acid).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ed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quinclorac on the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he herbicide at the early time after application. In general, however,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s of the same soil sample treated with the same concentration of the quinclorac differed obviously with increasing incubation time within the early 8 weeks. The scale of differences in banding patterns-showed tha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of the quinclorac-treated and non-quinclorac-treated soil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fter 21 weeks of incubation. Quantification, as demonstrated in this paper, was studied by establishing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Significant pattern variations were quantified. Prominent DGGE bands were excised, cloned and sequence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identities of predominant bacterial populations. The majority of DGGE band sequences were related to bacterial genera Clostridium, Sphingobacterium, Xanthomonas and Rhodococcus.  相似文献   
63.
煤炭地下气化灰渣浸泡实验及Zn、Cd、Pb、As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煤炭地下气化灰渣的环境效应,主要是对地下水的影响,以洛阳半焦煤为研究对象,进行煤炭地下气化的模型实验.取气化后的灰渣浸泡,测定浸出液中Zn、Cd、Pb和As4种元素的质量浓度.浸出液中Zn、Cd和As的质量浓度均低于地下水Ⅲ级标准.在饮用水允许的浓度范围内,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多大污染;Pb的质量浓度在地下水Ⅴ类标准内,可能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现场应考虑采取适当处理措施.4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均远低于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值,因而不属于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研究表明洛阳半焦煤地下气化灰渣中的Zn、Cd、Pb和As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不会对地下水产生多大影响.但在现场的工业试验中,由于长期的积累作用,也可能使元素的累积浓度超过地下水允许浓度,应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64.
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度量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安全状态进行评估.首先选取能够反映区域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的3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根据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结合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现状进行指标的标准化赋值; 最后,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0.49,2010年为0.55,2020年为0.67,分别处于警戒、警戒和较好状态.说明在滨海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污染物的集中处理、物质的循环利用等响应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65.
为探究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文章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与差异。结果表明:(1)从时空特征上来看,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稳步提升趋势,东部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2)从全国维度的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有利于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分群回归结果来看,高集聚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间接效应中,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对周边城市的利用效率产生先带动后抑制的"倒U"形作用。低集聚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的提高,其利用效率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特征。可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化影响。因此,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集聚,针对性地提升区域要素利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6.
67.
城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臭氧及二次有机颗粒物(SOA)的主要前体物。近年来,我国逐步将VOCs纳入大气污染物控制体系。准确可靠的监测技术是大气VOCs研究及控制的重要前提保障。按照采样方法、分析方法 2个方面介绍并讨论了城市大气中VOCs的现有监测方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几类广泛采用的离线及在线监测技术,简要讨论了目前VOCs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8.
为提高环境数值预报水平,构建了一个针对污染物扩散的模拟数据同化系统。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对二维平流扩散模型的状态变量进行了实时校正,实现污染物浓度的实时模拟预报,完成了敏感性实验中集合数目变化、观测方差变化和同化窗口长度变化研究。比较考察观测点位置与污染源距离不同时的预报效果,探讨了优化条件下的同化策略,提出一种根据距离远近动态调节卡尔曼增益权重的方法。在集合数目较小时,可降低计算代价,得到优化的同化效果。  相似文献   
69.
为保障伤员生命与健康,提升火灾伤员救治率,该文研究公共场所火灾伤员转运护理应急资源评估方法.以火灾伤员转运护理应急资源需求分析为基础,从应急人员、应急设备、应急环境信息与应急管理四个方面出发,共选取15个评估指标,构建公共场所火灾伤员转运护理应急资源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采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实施量纲标准化处理.构建基...  相似文献   
70.
李竹  王兆峰  吴卫  邵海琴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136-3152
厘清碳平衡能力与城镇化的关系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采用温室气体清单法、碳吸收清查法、碳平衡指标法和多元城镇化测量法分别测算1999—2018年中国省域碳平衡能力与各类城镇化指标,利用空间自然断点分级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分别分析中国省域碳平衡能力与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互动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碳排放不断增多,碳吸收不断减少,碳平衡能力呈上升、下降、先减后增和先增后减四种趋势,碳排放呈“东多西少”分布,碳吸收与碳平衡能力分别呈“西多东少”和“西强东弱”分布。(2)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生态城镇化和城镇化综合指标不断提升,其中空间城镇化大致呈“西高东低”分布,其余则呈“东高西低”分布。(3)除空间城镇化外,中国整体碳平衡能力与各类城镇化的关系均为反馈型,而各省域增长保护型数量最多,中立型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