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98篇 |
免费 | 1232篇 |
国内免费 | 115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58篇 |
废物处理 | 125篇 |
环保管理 | 355篇 |
综合类 | 3481篇 |
基础理论 | 785篇 |
污染及防治 | 691篇 |
评价与监测 | 335篇 |
社会与环境 | 264篇 |
灾害及防治 | 1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05篇 |
2023年 | 153篇 |
2022年 | 283篇 |
2021年 | 294篇 |
2020年 | 324篇 |
2019年 | 231篇 |
2018年 | 242篇 |
2017年 | 305篇 |
2016年 | 245篇 |
2015年 | 281篇 |
2014年 | 271篇 |
2013年 | 332篇 |
2012年 | 404篇 |
2011年 | 392篇 |
2010年 | 351篇 |
2009年 | 348篇 |
2008年 | 317篇 |
2007年 | 361篇 |
2006年 | 362篇 |
2005年 | 311篇 |
2004年 | 217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140篇 |
2001年 | 123篇 |
2000年 | 103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01.
2050年中国能源消费的情景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峰值和消费结构等更是关注的重点.论文在简要评述中国能源消费峰值、能源消费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研究成果,侧重于人口和经济等驱动中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因素,参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及人均累计能耗变化规律,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人均能耗、总量和人均累计消费量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50年中国人均能耗大致在4.75~9.31 tce,上限也只相当于美国人均能耗峰值的7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增长,2050 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在61.91×108~121.33×108tce;1870-2050 年,中国人均累计能耗最佳分布区间为207~294 tce,只相当于1870-2012 年美国人均累计能耗的46%、德国的56%、英国的57%.② 文献梳理表明,当前预测中国能源消费峰值的各种研究成果大多认为在62×108~79×108tce,而峰值年份则出现在2035-2045 年,论文认为除美国、英国和德国情景将有峰值出现外,其他情景尚不可能出现峰值;③ 法国情景下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将于2040 年左右出现;日本、韩国以及基准情景预测显示,2035 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到2%左右的低速增长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未来能源消费预测采用法国、日本、韩国情景较为合理,2035 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当前,中国人均收入不高,人均能耗尤其人均累计能耗处于较低水平,过早乐观承诺能源消费峰值,易使气候变化谈判陷入被动;从中国国情出发,需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留有能源消耗空间;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积极倡导节能型生产生活方式,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602.
Ci Fang Tao Zhang Ping Li Rongfeng Jiang Shubiao Wu Haiyu Nie Yingcai Wa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5,(3):106-114
Shortage in phosphorus(P) resources and P wastewater pollution is considered as a serious problem worldwide. The application of modified biochar for P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 and reuse of recovered P as agricultural fertilizer is a preferred process. This work aims to develop a calcium and magnesium loaded biochar(Ca–Mg/biochar) application for P recovery from biogas fermentation liquid.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dsorption efficiency, adsorption selectivity, and postsorption availability of Ca-Mg/biochar were investigated. The synthesized Ca–Mg/biochar was rich in organic functional groups and in Ca O and Mg O nanoparticles. With the increase in synthesis temperature, the yield decreased, C content increased, H content decreased, N content remained the same basically, and BET surface area increased. The P adsorption of Ca–Mg/biochar could be accelerated by nano-Ca O and nano-Mg O particles and reached equilibrium after 360 min.The process was endothermic, spontaneous, and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 disorder of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 Moreover, it could be fitted by the Freundlich model. The maximum P adsorption amounts were 294.22, 315.33, and 326.63 mg/g. The P 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Ca–Mg/biochar could not b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typical p H level of biogas fermentation liquid. The nano-Ca O and nano-Mg O particles of Ca–Mg/biochar could reduce the negativ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coexisting ions. The P releasing amounts of postsorption Ca–Mg/biochar were in the order of Ca–Mg/B600 Ca–Mg/B450 Ca–Mg/B300. Results revealed that postsorption Ca–Mg/biochar can continually release P and is more suitable for an aci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603.
针对已筛选获得的甲烷氧化混合菌,选取填埋场覆盖土(LCS)、矿化垃圾(AR)和塘渣(TZ)3种填埋场周边易得的材料为供试生存基质,从基质选择性及长效性角度进行了甲烷减排应用条件的探究及使用效能评估.结果表明,在TZ、LCS、AR、TZ-AR和LCS-AR这5种生存基质中,TZ-AR最适合甲烷氧化混合菌的生长,且TZ与AR的复配比例以5∶5为最佳.甲烷氧化混合菌在TZ-AR的粒径≤4 mm和含水率为20%时具有最高甲烷氧化能力.一次性接种甲烷氧化混合菌在静态体系中的最佳使用有效期为31 d.其在接种量为0.08、0.16、0.20 m L·g-1和0.25m L·g-1时甲烷氧化速率无明显差异,从工程应用角度而言,8%的接种量为最佳. 相似文献
604.
605.
清洁生产是世界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所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是《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工业、交通、能源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措施。本文简要论述了清洁生产的内涵、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实现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06.
607.
608.
609.
Combined effect of US/PFS on the black liquor of making pap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reed pulping black liquor is used as a sample. Researches of (1) combined effect of ultrasound(US)/polyferric sulphate(PFS)/hydrogen peroxide(H2O2); (2) effects of the horn tip areas; (3) effect of dose of PFS were carried. Extrapolation of these experiments indicated treatment results are possibly related to complex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the reed pulping black liquor. 相似文献
610.
为探究燃煤锅炉烟气循环方式下飞灰汞的吸附特性,利用固定床汞吸附装置,对立式煤粉沉降炉不同模拟烟气循环工况条件下形成的飞灰汞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烟气循环比例、煤种、关键燃烧气体组分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烟气循环工况条件下形成的飞灰汞吸附能力明显优于非烟气循环工况(空气燃烧)条件下形成的飞灰,并且随烟气循环比例的增加,飞灰汞吸附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褐煤在净烟气循环比例为60%、40%、20%的条件下形成的飞灰汞吸附量分别是非烟气循环条件下的3.0、2.3和1.6倍.②烟气循环引起燃烧气体氛围中ρ(SO2)与ρ(NO)的变化会影响飞灰的物化特性及其汞吸附性能.随燃烧氛围中ρ(SO2)的提高,飞灰汞吸附量先增后减.烟气循环比例为40%且燃烧气体氛围中ρ(NO)为803 mg/m3条件下,ρ(SO2)为2 857 mg/m3时褐煤与烟煤燃烧形成的飞灰汞吸附量较高(分别为0.45和0.75 μg/g),分别较ρ(SO2)为1 428和4 286 mg/m3时提高了25%~300%和53%~78%.随燃烧氛围中ρ(NO)的提高,飞灰汞吸附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烟气循环比例为40%且燃烧气体氛围中ρ(SO2)为2 857 mg/m3条件下,ρ(NO)为1 205 mg/m3时褐煤和烟煤燃烧形成的飞灰汞吸附量较高,分别较ρ(NO)为803和402 mg/m3时提高了1.2~3.6和1.1~1.6倍.③飞灰中UBC(未燃尽碳)、CaO、MgO及Fe2O3可促进飞灰对汞的吸附.与褐煤飞灰相比,烟煤飞灰表现出更优的汞吸附性能,与UBC、CaO、MgO及Fe2O3在飞灰中的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研究显示,烟气循环方式下飞灰汞吸附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煤质的合理选择、烟气循环比例、循环气体成分及浓度参数的优化控制可显著改善燃煤锅炉烟气中汞的排放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