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2篇
  免费   1181篇
  国内免费   676篇
安全科学   648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241篇
综合类   2518篇
基础理论   510篇
污染及防治   284篇
评价与监测   182篇
社会与环境   163篇
灾害及防治   11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270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21.
利用快速溶剂萃取(ASE)和在线吸附净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测定水产品中8种合成麝香.以正己烷为萃取溶剂,中性氧化铝为吸附剂,在100 ℃的温度下对水产品进行萃取.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的检测限为0.1—0.5 ng·g-1;在浓度1—80 ng·g-1的范围内,峰面积与样品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8种合成麝香的回收率为85.3%—94.6%,相对标准偏差为2.3%—8.4%.对20个太湖水产品样品中的8种合成麝香进行检测,发现水产品中广泛存在合成麝香,平均浓度(干重)分别为ADBI 2.8 ng·g-1、AHMI 0.2 ng·g-1、HHCB 12.7 ng·g-1、ATII 4.2 ng·g-1、AHTN 12.4 ng·g-1、MX 18.5 ng·g-1和MK 1.4 ng·g-1,DPMI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622.
采用水培实验对蜈蚣草吸收As(Ⅲ)的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个处理浓度范围内,培养液中As(Ⅲ)的吸收效率随着时间递增.当处理浓度为10 mg·L-1时,24 h后蜈蚣草对As(Ⅲ)的吸收高达97.57%,而在处理浓度为500 mg·L-1和1000 mg·L-1时,蜈蚣草对As(Ⅲ)的吸收比例明显降低,吸收百分比分别仅有16.5%和3.43%.根据改良的Michaelis-Menten方程,通过作图法求出了As(Ⅲ)初始浓度为10 mg·L-1时,蜈蚣草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值为(0.183±0.006) mg·h-1·g-1,Km值(2.590±0.080) mg·L-1.  相似文献   
623.
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氢氧化钠(NaOH)耦合预处理对污泥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预处理条件下污泥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挥发性悬浮物(VSS)、总悬浮物(TSS)和有机酸溶出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DBS-NaOH耦合作用时能有效地加速VSS和TSS的溶解,提高污泥水解相SCOD的浓度,当SDBS和NaOH的投加量分别为0.02g·g-1污泥(污泥干基,下同)和0.1g·g-1污泥时,VSS溶解效率高达64.0%,此时TSS含量最低,仅为23.2mg·l-1;另外,当SDBS和NaOH添加量分别为0.02和0.25g·g-1时,污泥的脱水性能良好,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可降到72%左右,而未预处理的污泥其含水率高达84%.  相似文献   
624.
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中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方法.方法的回收率为80.4%—98.4%,变异系数为1.8%—3.8%.最小检出量为2×10-10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1.消解动态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3.7—3.8d和8.7—10.2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900mg(a.i.).kg-1喷雾,4次药后7d,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585—0.1886mg·kg-1和0.6935—0.7245mg·kg-1,低于CAC规定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最高允许残留量(MRL值)2.0mg·kg-1.  相似文献   
625.
利用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探讨了不同过柱流速、过柱后除水方式等对水样加标回收率的影响,同时还比较了3种C18填料的商品柱对分析方法的空白和回收率影响.结果表明,采用500mg/3ml的常规小柱足以分析水环境的酞酸酯含量.水样过柱流速最好保持在3ml·min-1左右,过完水样后不可抽干小柱,用6ml·min-1氮气吹小柱20min后,洗脱液再过无水硫酸钠,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回收率.萃取柱的材质对分析方法空白有一定影响,玻璃小柱要比塑料小柱的空白低,但从可操作性和满足回收率的要求角度出发,小容积的塑料小柱基本能满足酞酸酯的痕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626.
以钠型丝光沸石为试验材料进行猪场废水同步脱氮除磷研究,考察了沸石投加量、吸附时间、pH、Ca2+和Mg2+浓度对钠型丝光沸石同步去除氨氮和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沸石投加量为300 g/L,pH为8.0~9.0,吸附时间为4 h的条件下,钠型丝光沸石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2%,对磷的去除率达到86%。随着pH的升高,氨氮和磷的去除率均先升高再降低,氨氮的去除率在pH为8.0时达到最高,为90%;磷的去除率在pH为9.0时达到最高,为85%。Ca2+浓度的增加对沸石去除氨氮的影响不大,但对磷的去除效果影响较显著,在P与Ca的摩尔比为1:6,pH为9.0时,磷的去除率达到88%。Mg2+浓度的增加对沸石去除氨氮和磷的效果影响较显著,在P与Mg的摩尔比为1:4,pH为10.0时,废水中氨氮和磷的去除率达到93%和91%。  相似文献   
627.
ESS试验温度循环次数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环境应力筛选温度循环试验数学模型,通过雷达单元实际筛选数据统计建模计算,在相同的温度范围、温变速率条件下,进行筛选度和循环次数的理论与实际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了确定雷达组成电子单元温度循环试验循环次数的方法和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628.
针对石化干法腈纶厂出水氨氮浓度高、可生化性差、无法达标的问题,以石化干法腈纶厂三沉池出水作试验用水,研究ANAMMOX生物滤池工艺深度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的可行性与脱氮性能。结果表明,经过130 d驯化,ANAMMOX生物滤池对干法腈纶厂出水中氨氮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出水NH4+-N浓度由184.1~205.3 mg/L降到23.4~30.3 mg/L,去除率达83.5%;外加NO2--N去除率达93.6%以上,NH4+-N和NO2--N去除摩尔比接近1:1(理论值为1:1.32),TN去除负荷达2.36~4.80 kg/(m3/d);但出水TN浓度仍高达165.9~180.7 mg/L,并主要以难降解含氮有机物的形式存在。ANAMMOX生物滤池对出水难降解的CODCr具有进一步的去除能力,去除负荷可达2.39~2.56 kg/(m3/d),出水CODCr由487.9~532.1 mg/L降至188.6~212.3 mg/L,处理后出水可满足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石化工业所要求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29.
为了全面提高环境技术管理水平,我国“十一五”启动了一批BAT指南编制试点工作。针对我国已经开展部分BAT工作存在调研工作量大、收集技术信息不全面、缺乏有效的创新技术推广机制、筛选BAT不能很好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问题,详细分析了欧盟BAT含义、BAT参考文件作用、BAT实施过程以及信息交流机制,总结了欧盟BAT在法律法规中的地位、技术信息来源的方式、技术筛选的方法以及对新技术的激励机制方面的实施经验,指出我国BAT体系建设亟待建立BAT推广应用的法律基础、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技术工作组和专家组以及促进新技术发展的验证评估机制,从而实现BAT对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30.
辽河历年来洪涝灾害频繁,虽然过去开展过多次河道恢复工作,但近年随着阻水障碍物等的违规发展,其行洪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关注。通过对历年辽河保护区河道清障情况的分析,结合河障实地踏勘成果,确立了辽河保护区河道清障的范围与目标;同时研究了远近期辽河保护区河道清障技术,探讨了河道的清障效果;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辽河保护区河道恢复工作的顺利实施是解决河道行洪安全问题的关键途径,可实现辽河保护区的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