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5篇
  免费   531篇
  国内免费   1059篇
安全科学   553篇
废物处理   46篇
环保管理   228篇
综合类   2412篇
基础理论   384篇
污染及防治   254篇
评价与监测   170篇
社会与环境   158篇
灾害及防治   11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39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滇池疏浚底泥富含蔬菜需求的营养成分,农用可提高土壤保水肥能力,改良土壤的适耕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可能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通过底泥试验及加入石灰钝化试验,对生菜、白菜、棒菜和萝卜4种蔬菜施用疏浚底泥作为有机肥进行种植,分析底泥农用后其重金属对蔬菜的影响,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底泥施用量控制在5%(0.05 kg/kg)内且加入石灰改良后,蔬菜中Cu和Cd含量显著降低,但对Pb、Zn效果不明显。叶菜类蔬菜(生菜、白菜、棒菜)重金属富集能力(BCF)从大到小均表现为Cd、Pb、Zn、Cu,而块茎类萝卜BCF表现为Cd、Zn、Pb、Cu。研究表明,化学致癌物Cd与非化学致癌物Pb、Zn、Cu引起的健康风险均在终身可接受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912.
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研究港口生态承载力状况并预测其演变趋势有利于港口生态可持续发展。针对现有港口生态承载力研究中生态过程机制、时间动态性考虑不足等问题,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结合港口生态系统的特点,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3个方面进行因果反馈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港口生态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港口生态供需关系的角度出发,引入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对港口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评价。以大连某港区为例,以GDP增长率、环保投资比重、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单位吞吐量水资源消耗量、单位吞吐量COD产生量、单位吞吐量SO_2产生量、单位吞吐量固废产生量作为调控变量,动态仿真自然发展模式、经济快速增长模式、协调发展模式和资源环境保护模式4种港口发展模式下2015—2030年港口生态承载力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能源消耗是制约该港区生态承载力改善的重要瓶颈,优化港口用能结构、加强港口能源管理有助于改善港口生态承载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是实现港口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913.
京津冀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京津冀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威胁当地饮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亟待开展修复治理.针对京津冀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了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分区分级的修复治理对策.结果表明:①针对可能存在NAPL(非水相液体污染物)的高风险污染源区,采取高强度修复措施,以实现污染物总量的快速削减;②针对中度污染区,采取单位能耗强度更低的长效修复措施,降低修复成本和二次污染风险;③针对低风险的轻度污染区,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结合对典型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分析,提出的分区分级修复治理对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技术耦合,形成互补效应,可提高修复效率;②节约修复成本,降低二次环境影响;③体现基于风险的原则,避免过度修复.   相似文献   
914.
通过研究借鉴多个国家/城市的研究实践,提出了城市空气治理监测网络(UAAMNA)评估管理的方法,包括评估思路与流程,评估关键指标,针对不同污染物的评估方法等.以沈阳市及周边6个城市共46个国控监测站点的监测网络为背景,基于2013~2018年日尺度空气质量数据,考虑监测成本,对沈阳市PM2.5监测网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沈河区增加1个最高浓度站点,大东区增加1个高人口密度区站点,皇姑区增加1个跨界传输点;在沈阳-铁岭,沈阳-本溪,沈阳-辽阳方向增设跨区域站点.未来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定期评估制度、加强跨区域边界站点布设、实施区分监测点位类型评估、区分污染物类型评估是UAAMN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15.
针对我国点源排放标准不能确保具体点源所排入的水体地表水质达标的问题,借鉴美国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规则和方法的经验,论证我国建立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必要性,提出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制度框架,并提出政策建议:在法规中补充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相关要求;明确点源排污许可证的制定必须要计算点源基于地表水质的排放限值,并采取与已有的排放标准中严者作为点源的排放限值;授权省级政府制定混合区划定法规.  相似文献   
916.
为评估季节性冻融作用对不同干扰强度湿地温室气体产生机制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三江平原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未受干扰的常年积水的小叶章湿地(undisturbed Deyeuxia angustifolia wetland,UDAW)、保护区外受人类活动干扰导致湿地含水量减少的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湿地(disturbed Deyeuxia angustifolia wetland,DDAW)以及由小叶章湿地开垦10年以上的水稻田(rice paddy,RP)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分析季节性冻融作用对3种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3种湿地在冻融期均有CO2和CH4排放,且在春季冻融初期CO2和CH4均出现短期的高排放现象,随着冻融温度升高,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均逐渐增加.其中,CO2排放通量表现为UDAW > DDAW > RP,CH4排放通量却表现为DDAW > RP > UDAW;DDAW的CH4排放速率与冻融温度的相关性最高(P < 0.01,R2=0.647 5),UDAW中二者的相关性最低(P < 0.01,R2=0.424 7).相关性分析显示,DDAW和RP土壤中CO2与CH4的排放通量均呈正相关(P均小于0.01,R2分别为0.749 1、0.574 4),而UDAW土壤中CO2与CH4的排放通量表现为弱相关(P < 0.05,R2=0.303 8),可见冻融温度会影响CO2和CH4的排放通量.季节性冻融作用影响了3种湿地土壤N2O的排放通量,秋季冻融期UDAW和DDAW表现为N2O的汇,而在春季冻融期3种湿地均表现为N2O的源,表明不同干扰湿地N2O的排放通量对冻融作用的响应不同,但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其排放通量不断增加.研究显示,三江平原的冻融作用降低了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干扰强度越大,冻融作用影响越小,且秋季冻融作用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917.
鸡粪厌氧发酵产沼气中H2S含量高,在发电或提纯制备生物燃气前需要对其进行去除.开展批次鸡粪发酵试验,向发酵瓶中通入微量空气,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去除H2S.试验以连续稳定运行90d的中温厌氧罐出料为接种污泥,通入7~50mL/gVS的空气.结果表明,空气通入显著地降低了沼气中的H2S浓度,空气通入量为30mL/gVS的实验组平均脱硫效率最高,达到62%.同时,该空气通入条件下累积甲烷产量达到335mL/gVS,相较于空白累积甲烷产量提升了78.6%.通入微量空气的生物脱硫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和高效脱除H2S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18.
以五水硝酸铋,氯化钾,乙二醇和P123为原料,用微波水热合成法制备出具有花球状的BiOCl.通过优化微波功率,温度和微波保持时间3种因素,发现微波功率为600W,温度为120℃,保持时间为30min时制备的BiOCl在模拟太阳光下对甲硝唑的降解效果最为显著.利用XRD和SEM对制备的BiOCl进行表征,考察了BiOCl的晶体结构和表面特征.同时研究了BiOCl投加量,甲硝唑浓度及pH值对甲硝唑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iOCl的投加量为2g/L,甲硝唑的初始浓度为5mg/L,体系初始pH值为3时,BiOCl对甲硝唑的降解效果达到98.3%.通过自由基捕获剂实验,发现光催化降解甲硝唑反应中的主要活性物种为空穴(h+)和过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919.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以及二次分配程序(QAP)方法,利用成渝城市群2005~2016年面板数据,对成渝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成渝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性显著,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样本期内,网络密度由0.16增长至0.68,关联关系数从38个增长为162个.②重庆、成都、绵阳和南充等城市位于网络的中心地位,发出了较多的关联关系,同时发挥着中介作用.③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被划分成为5个层级,层级结构整体较为稳定,然而第一层级与第二层级存在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④空间距离、人口数量差异以及经济水平差异是碳排放关联性的主要驱动因素.城市间空间距离越近、人口数量与经济水平差异越大,越容易产生碳排放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920.
基于2018年浙江省嘉兴市14个环境国控站点的O3历史资料与气象要素,研究O3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并结合差分吸收臭氧雷达的垂直臭氧探测资料,分析近地层O3廓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嘉兴地区发生高浓度O3污染的关键气象要素为24~36℃的大气温度和36%~77%的相对湿度,24℃以上的大气温度与77%以下的相对湿度可作为启动预警O3污染的气象指标.差分吸收臭氧雷达监测结果显示,无论O3超标天与清洁天,在垂直方向上其浓度随高度先升后降,在600~800m范围出现峰值;O3污染时段,在中午到午后低空形成持续向下的O3输送带,这种低空O3与地表O3的叠加机制加重地表O3污染程度,导致地表O3超标与低空高浓度相伴出现;其廓线日变化规律表现出800m以下浓度在夜间和凌晨梯度不显著,日出后近地层O3随时间快速增加,中午和午后持续高值,傍晚随时间逐渐下降的特征.后向轨迹分析表明,10,500,1000m高度层的气流后向轨迹聚类有相似性,500m处沿闽浙海岸线的轨迹簇对应O3较10m处来自海上的轨迹簇高,这与500m处前体物输送堆积和紫外线辐射增强有关.污染过程近地层气流来向紧贴地面,但中高层有明显下沉气流使得O3前体物在500m附近堆积,是造成2个典型污染过程中垂直方向上O3高值出现在500m左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