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0篇 |
免费 | 257篇 |
国内免费 | 5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8篇 |
废物处理 | 20篇 |
环保管理 | 151篇 |
综合类 | 1248篇 |
基础理论 | 179篇 |
污染及防治 | 90篇 |
评价与监测 | 80篇 |
社会与环境 | 115篇 |
灾害及防治 | 1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125篇 |
2021年 | 136篇 |
2020年 | 131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120篇 |
2012年 | 137篇 |
2011年 | 127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123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117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84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序批式反应器培养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沉淀高度对颗粒数、比重、污泥浓度、粒径分布及选择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沉淀高度的增加,污泥浓度在沉淀时间为30 s时由0.24 mg.L-1明显增加至6.07 mg.L-1,平均粒径从450μm增加到550μm,颗粒圆形度增加12.67%,而复杂度减小13.47%,说明粒径较大、形状较规则的颗粒沉降较快,从而更易在沉降选择过程中得以保留.根据选择压原理,结合颗粒污泥沉降实验结果引入选择系数.实验和计算结果显示,在任意沉淀高度,选择系数随粒径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沉淀高度的增加,直径>600~800μm的颗粒选择系数增加,小颗粒趋势与之相反,说明增大排水比有利于大颗粒保留而絮体被筛选出反应器,而低的排水比会使污泥颗粒化过程放缓.该研究结果可望对加速污泥颗粒化过程和提高其稳定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纳米ZnO颗粒是应用最为广泛金属型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之一,对作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值得关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植物-真菌共生体,对各种环境胁迫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菌根效应受土壤和植物磷含量的影响.分别设置0、20、50、100 mg·kg~(-1)这4个磷水平,在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添加或不添加纳米ZnO(500 mg·kg~(-1))条件下在温室中利用玉米进行土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纳米ZnO没有显著影响玉米生长,但不利于菌根侵染和磷素吸收,并引起锌在植物体内的积累.纳米ZnO和高磷降低玉米菌根侵染,但AM真菌在所有磷水平下均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施磷和接菌均可使土壤p H升高、降低纳米ZnO源锌的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锌向玉米地上部分的转运和积累,体现出一定保护作用.接菌在多数情况下显示出积极的菌根效应,尤其在低磷、添加纳米ZnO条件下更为显著.结果首次表明,AM真菌、磷肥均有助于减轻纳米ZnO引起的土壤污染及其所产生的生态和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3.
1957-2007年新疆天山山区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天山山区1957-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及径流数据,借助非参数检验、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天山山区气温、降水量及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玛纳斯河与塔里木河源流区年径流量、气温与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年代际上,塔里木河源流区气温存在11、18和22 a的主周期,降水量存在10、20与22 a的主周期;玛纳斯河气温在10与22 a处存在明显周期,降水量在20与22 a处周期性明显;同时,两源流区气温和降水量皆存在3~6 a的年际周期变化;塔里木河年径流量、气温和降水量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93、1993和1992年,而玛纳斯河分别在1995、1988与1996年发生显著性突变;两流域源流区年径流量与气候因子存在显著的多时间尺度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将项目管理理论中的风险识别技术应用于高炉煤气干法除尘系统检修工作中,用于帮助检修人员全面的识别检修风险,降低检修工作的风险.并根据检修工作的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风险识别方法,保证检修工作风险因素的全面识别. 相似文献
15.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悬臂式排桩支护的基坑开挖对邻近地基条形基础下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性状。主要考虑了在基坑开挖深度、荷载与基坑的距离、荷载宽度、支护刚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减损性状。研究表明,基坑开挖深度H较浅时,对地基极限承载力P_u的影响较小,P_u随H的增大略有降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H对P_u值的影响显著增大,且P_u值显著降低;当L/H≤2时,荷载与基坑的距离L对地基极限承载力P_u的影响很大,地基极限承载力P_u随L的减小而显著减小,当L/H>3时,L的影响逐渐减小,且P_u逐渐趋近于无基坑开挖时的值;P_u随地基荷载作用宽度B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支护桩的位移越小,P_u值越接近无基坑开挖时的地基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17.
以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在序批式厌氧反应器中探究了NaOH和Ca(OH)2联合作用对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NaOH单独发酵,NaOH和Ca(OH)2的联合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VFA的积累,且NaOH和Ca(OH)2的质量比例为50:50时,VFA的最大积累量为286 mg COD·g-1VSS。机理研究表明,NaOH和Ca(OH)2联合作用能够促进污泥溶解过程,并且溶解性COD(SCOD)的最大含量为3 650 mg·L-1,同时NaOH和Ca(OH)2联合作用能够促进胞外聚合物内部有机物向外部的转移。NaOH和Ca(OH)2联合作用能够进一步遏制产甲烷古菌的活性,甲烷的最大积累量为165 mL,远小于NaOH单独影响下甲烷的积累量。研究结果对指导污泥厌氧发酵回收能源物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序批式厌氧反应器中探究了脂肪酶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酶能强化甲烷的积累量,且最佳的脂肪酶投加量为0.4 g·L-1,相应的甲烷积累量为356 mL·g-1 VSS,该数值是空白对照组的1.3倍。进一步机理研究表明脂肪酶能够促进溶解性COD的释放,提高生物脱氢酶的活性而减少长链挥发性脂肪酸的积累,进而提高甲烷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对某染料废水一级好氧生化出水进行系统实验研究,考察该技术对废水COD、色度的去除能力,并探讨其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能力。结果表明: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即臭氧投加量200 mg·L-1,接触时间20 min时,COD平均从647 mg·L-1降低到440 mg·L-1,臭氧化指数约等于1;进水色度2 000倍左右,色度去除率达95%以上;SOUR值平均提高至原水的4倍;毒性由65%左右降低至0%;GC-MS结果显示废水中苯胺类、挥发酚类和硝基苯类等有毒污染物几乎全部被去除。另外,对实验所用的自制催化剂(连续使用90 d)进行ICP、BET、SEM、EDS分析,其有效成分锰、铈基本无损耗,催化剂性能稳定。研究表明在废水处理一级生化阶段后增加多相催化臭氧技术,不仅能够进一步去除COD,还可以明显提高二级好氧生化脱氮能力,对于污水处理的升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考察投药量、水力负荷、停留时间等因素,对诱导结晶反应器去除Cu2+、Zn2+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运行参数为:水力负荷40 m3·(m2·h)-1,结晶药剂投药量2:1,停留时间90 min。在最佳运行参数下,结晶反应器处理含铜20 mg·L-1,含锌10 mg·L-1、pH为5.5~6.0的混合重金属废水。反应器连续运行40 d,出水中铜离子和锌离子平均浓度分别为1.31 mg·L-1和4.57 mg·L-1,铜离子和锌离子平均去除率分别是93.4%和51.3%。诱晶载体粒径由0.568 mm长至0.617 mm,平均生长速度为0.001 23 mm·d-1。研究表明,该诱导结晶工艺可以用作同时去除废水中的Cu2+、Zn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