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8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442篇
安全科学   232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50篇
综合类   1159篇
基础理论   177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103篇
灾害及防治   10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2 毫秒
311.
马尾松林下栽植闽粤栲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闽粤栲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林木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表现为叶>枝>皮>根>干.总体而言,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后,除N、Ca元素外,各组分其它养分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土壤养分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K>Mg>Ca>N>P,混交林土壤中N、P元素含量要高于纯林.马尾松混交林中,林木5种元素总量为3 801.45 kg hm-2,比纯林高71.57%;养分元素的年净积累量为267.74 kg hm-2a-1,是纯林养分净积累量的2.30倍;养分总归还量为426.27 kg hm-2,是纯林的1.69倍.混交林养分利用系数为:N(0.14),P(0.10),K(0.49),Ca(0.16),Mg(0.20);周转时间(a)为:N(15.52),P(94.70),K(2.66),Ca(9.87),Mg(7.53).纯林养分利用系数为:N(0.13),P(0.06),K(0.31),Ca(0.16),Mg(0.20);周转时间(a)为:N(16.83),P(105.27),K(3.95),Ca(8.69),Mg(6.91).林下栽植阔叶树使林木的N、P、K元素的周转期缩短,养分利用系数增加.因此,将现有的马尾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是解决目前马尾松纯林地力衰退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12.
黑河流域及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黑河流域及绿洲的水资源短缺、时空动态分布差异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演变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并就其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对策与方法等,试图有所创新和发展。研究显示,本区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于理念更新、人口合理调控和水的适度高效利用,并在生态系统维系及环境整治上,理性地面对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313.
采用Pseudomonas putida 5-x细胞为吸附剂的生物吸附过程组合SBR生物降解系统处理含铜离子城市废水.研究了生物吸附剂Pseudomonas putida 5-x细胞的最佳制备条件以及组合系统的运行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Pseudomonas putida 5-x细胞对铜离子的吸附容量可达87.3mg·g-1,经生物吸附处理后,污水中Cu2+的含量显著降低,尽管残留的Cu2+对活性污泥吸附COD的能力尚有一定影响,但已不影响SBR系统对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在活性污泥法处理含铜离子废水前,采用生物吸附技术降低废水中Cu2+含量,有利于提高后续活性污泥过程对COD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314.
在大城市郊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农民主要依靠土地来保障基本生活。因此,进行基于社会保障功能的耕地保有量的预测研究,对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利用历年统计数据,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上提出了耕地保有量测算方法,预测了耕地保有量,并将现状和上轮规划进行了比较。结论表明,北京市房山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速度趋于缓和,数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15.
主成分分析法在三江交汇处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三江交汇处的三个断面从1984年到1998年的监测资料对交汇处的水质做分析,分析前先对量化数据标准化处理,处理后提取主成分,并且计算其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再由相应的特征向量得到主成分的线性表达式。结果表明:五项影响因素中,三个断面桔水期均受亚硝酸盐氮的影响比较大,丰水期和平水期均受悬浮物和化学需氧量的影响比较大。交汇前,小南门断面的水质综合污染最严重,凉姜沟断面的水质综合污染最轻;交汇后,三江口断面的水质在两者的缓冲下,水质综合污染居中。则说明主成分分析法为河流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16.
通过对广西近岸水体和沉积物中2类有机氯农药(OCPs,包括HCHs和DDTs)的大面调查,评估了广西近岸海域OCPs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结果显示:广西近岸海域的海水中所有站位都未检出HCHs和DDTs,所有站位的沉积物中也未检出HCHs,43个沉积物站位中DDTs的检出率为11.6%,沉积物中DDTs含量范围为nd~3.7 ng/g。研究表明:广西近岸水体及沉积物中OCPs的污染水平很低,沉积物中DDTs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出渔港附近含量高,以及TOC (有机碳)含量较高的河口附近含量高的特征。船舶防污漆可能是造成渔港附近DDTs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部分河口站位主要受河流输入污染物影响,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沉积物中TOC含量是影响DDTs残留分布的重要因素,DDTs易与悬浮物中的有机质通过吸附络合结合而沉积。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广西近岸海水的HCHs和DDTs生态风险极低,沉积物的HCHs生态风险也极低,沉积物中DDTs的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很低。  相似文献   
317.
毒死蜱生态毒理与风险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死蜱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安全和广谱的含氮杂环类杀虫杀螨剂,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病虫害的防治中。在中国,毒死蜱曾被列为取代高毒农药的重要品种,并被农业部推荐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专用杀虫杀螨剂。近年来,由于不断发现的毒死蜱生物毒性及其产生的环境安全问题,美国和欧盟国家已经在某些范围内禁用毒死蜱。综合近几年文献,从环境介质含量、转化行为、生物活性检测以及国外水质基准等方面,对其分别叙述,旨在为今后中国地区毒死蜱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和水质基准制定提供基本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18.
以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当地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尚不理想,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较弱;家庭对地震灾害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的掌握程度,显著地影响着其在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其中防震减灾技能的影响更显著;经济收入和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其地震灾害的认知水平和响应能力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更明显,且可能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口总数与家庭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也叠加了家庭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对研究区而言,加强防震减灾实用技能和震时如何有效应对地震影响方面的教育,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19.
研究影响公众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因素,有助于寻找风险因子,为加强风险沟通与理解、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基础依据。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水灾的重要手段,具备使公众对其产生信任动机的条件,成为影响公众水灾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位于长江流域上游的重庆、中游的九江和岳阳、下游的上海和吴江等地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共885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研究了公众对于防洪工程的信任程度,及其对水灾风险认知的影响。结果显示,防洪工程明显的御灾效果改变了大多数(3/4强)民众对水灾灾害属性的认识,由此建立了工程信任;信任使得多数(80%)公众对水灾风险的评估值很小,尤其是对个人受灾的风险估计出现乐观偏差;进而产生了消极与积极并存的防灾意愿倾向,并导致实际的防灾备灾行为不足。研究还发现,工程信任、风险评估是属于社会共构的心理特性,各地公众基本持一致的观点或态度,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相较而言,长江中游的民众对水灾的风险感知最强,其次是上游地区的民众,下游地区民众的风险感知最弱。由于对防洪工程的信赖而降低风险意识,是公众风险认知中存在的风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320.
基于青藏高原12个城市2015~2021年的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地表臭氧(O3)时空分布格局. 采用KZ滤波将O3-8h原始序列分解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分量,并利用气象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定量地分离出气象和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2015~2021年青藏高原12个城市地表ρ(O3-8h)均值为78.7~156.7 μg·m-3,O3浓度超标率(国家二级标准)为0.7%~1.5%. O3-8h月浓度变化呈单峰倒“V”型和多峰“M”型,浓度峰值出现在4~7月,谷值多出现在7月、 9月和12月. 经KZ滤波分解的O3-8h短期、季节和长期分量对12个城市O3-8h原始序列总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29.6%、 51.4%和9.1%. 从整个区域看,2015~2017年气象条件对青藏高原O3降低不利,使得O3-8h长期分量升高0.2~2.1 μg·m-3. 2018~2021年气象有利于O3浓度降低,导致O3-8h长期分量降低0.4~1.1 μg·m-3. 气象条件增加了阿里、拉萨、那曲、林芝、昌都、海西和西宁的O3-8h长期分量,其平均贡献率为30.1%. 气象条件降低了日喀则和果洛的O3-8h长期分量,贡献率分别为359.0%和56.5%. 阿里、日喀则、那曲、海西和西宁O3-8h长期分量的上升可能是由于PM2.5长期分量快速下降[4.04 μg·(m3·a)-1]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