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450篇
安全科学   238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52篇
综合类   1199篇
基础理论   185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81篇
社会与环境   105篇
灾害及防治   10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河流上修建水库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流运动,而且深刻影响着物质传输和交换过程.本文以黄河源区12级梯级水库群末端的刘家峡水库为例,在2016年4、8月和2017年5月进行了3次野外试验,采用Li-7000静态箱法监测了刘家峡水库入库前、库中和出库河道内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二氧化碳逸出量(F(CO2)),并测定了相关水化学因素,包括pH、溶解氧(DO)和水温(T),综合分析了水库碳逸出的暖季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河流流向上,刘家峡水库库区内的p(CO2)和F(CO2)(601.6μatm和85 g·m-2·a-1,以C计,下同)均低于入库前水体(670μatm和328 g·m-2·a-1)和出库后水体(680.5μatm和372 g·m-2·a-1),水体的pH变化范围为7.90~8.80,DO变化范围为102%~145%;垂向上,pH为7.81~8.65,DO为82%~140%,从水面至水库库底p(CO2)的变化范围为617~1087μatm,p(CO2)、pH和DO均随水深增加而降低,且8月变化强于4月和5月;水温在垂向上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温度范围为5~25℃.库区内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水体溶解CO2的含量,出库水体由于水流波动较大,F(CO2)明显增加,8月水体的F(CO2)均低于5月,可能是由于水库中的热分层现象更加显著,进一步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对溶解性CO2的利用增加.通过对世界范围内不同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水库F(CO2)的统计发现,刘家峡水库的F(CO2)在温带地区水库的F(CO2)中呈较低水平,其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及梯级水库的拦截作用是重要原因.本研究可为高寒高海拔地区水库的F(CO2)评估和全球水库碳排放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2.
为了研究低浓度四溴双酚A(TBBPA)暴露对人子宫内膜癌恶化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TBBPA,探讨其毒性效应及可能存在的分子机理.实验采用MTT法检测Ishikawa细胞的存活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TBBPA对Ishikawa细胞形态的影响,用细胞划痕与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及相关转录因子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量.结果显示,Ishikawa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TBBPA(1.00×10-9、1.00×10-8、1.00×10-7mol·L-1)后,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细胞形态由卵圆形逐渐变为长梭形,细胞侵袭率、细胞划痕愈合率、细胞迁移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EMT标志物E-cadherin表达量显著下降,Vimentin和N-cadherin表达量明显上升;EMT上游转录因子Twist和Snail-1的含量也显著增加.结果表明,TBBPA暴露是通过改变细胞内E-cadherin、Vimentin和N-cadherin的含量进而激活Ishikawa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导致人子宫内膜癌的恶化;而激活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过程可能与TBBPA诱导Twist和Snail-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03.
为探究高效经济的电镀废水处理工艺,本研究采用悬浮载体复合MBR工艺(HMBR)与普通MBR工艺平行运行,以重金属离子Cu2+、Ni2+、Cr(VI)为代表,重点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冲击下对两种工艺处理电镀综合废水效能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载体的介入对膜污染的控制作用和对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Cu2+、Ni2+、Cr(VI)浓度5~30mg/L冲击下,HMBR工艺对COD和NH4+-N去除效率分别在60%和40%以上,而普通MBR工艺对COD、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30%和15%以上.随着重金属Cu2+、Ni2+、Cr(VI)浓度的升高,MBR反应器内活性污泥的污泥浓度及SOUR逐步下降,HMBR工艺SOUR受抑制率48.9%远小于普通MBR工艺的73.9%.HMBR系统中EPS分泌显著低于普通MBR工艺,有效减缓膜污染的速率.此外,投加载体增加了反应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904.
佛山市典型铝型材行业表面涂装VOCs排放组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选取佛山市典型铝型材行业不同表面涂装工艺(溶剂型涂料涂装、水性涂料涂装、电泳涂装、粉末喷涂)有组织废气VOCs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溶剂型涂料涂装废气VOCs浓度(63. 90~149. 67 mg·m~(-3))要远大于其他3种涂装工艺(2. 99~21. 93 mg·m~(-3)). VOCs组成来看,溶剂型涂料涂装废气VOCs以芳香烃为主,比例在52. 32%~71. 55%之间,主要污染物包括甲苯、乙苯、二甲苯等苯系物和乙酸乙酯等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水性涂料涂装废气以OVOCs为主,如乙酸乙酯(48. 59%)、四氢呋喃(8. 43%),芳香烃比例(11. 32%)远低于溶剂型涂料涂装废气.异丙醇是电泳涂装废气中最主要的VOCs化合物,贡献比例高达81. 19%.而粉末涂料涂装废气VOCs污染物主要是丙酮(30. 25%),以及丙烷(15. 48%)、乙烯(12. 15%)、乙烷(9. 35%)、正丁烷(5. 16%)等C2~C4的烷烃和烯烃.臭氧生成潜势(OFP)计算结果表明,溶剂型涂料涂装废气排放单位质量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以O3/VOCs计,下同)最高(3. 89 g·g~(-1)),其次是粉末喷涂(2. 53 g·g~(-1)),而水性涂料涂装和电泳涂装则较低(1. 31 g·g~(-1)和0. 85 g·g~(-1)).溶剂型涂料涂装废气中芳香烃对OFP贡献比例高达93. 28%,有9种C7~C10芳香烃位列OFP排名前10化合物;水性涂料涂装废气中乙酸乙酯、间/对-二甲苯和甲苯的臭氧生成潜势占比最高,分别为23. 24%、21. 76%和17. 07%;粉末涂料涂装废气中的关键活性组分则为乙烯、丙烯和1-丁烯等低碳烯烃,烯烃对其OFP贡献为71. 11%;电泳涂料涂装废气中异丙醇的OFP贡献(65. 08%)明显高于其他组分(6%).  相似文献   
905.
本文以无机氨氮废水为进水,乙酸钠为有机碳源,研究颗粒污泥CANON反应器中不同C/N水质条件下,反应器内的脱氮性能和N_2O释放情况,为探索合适的C/N比在高效脱氮的同时实现N_2O释放减量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N在0~2. 0范围内,随C/N的提高,TN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基本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C/N=0时TN在7h内去除量为56. 50mg·L~(-1),去除率达到49. 00%,C/N=2. 0时,TN在7h内去除量最高为71. 42 mg·L~(-1),TN去除率最高为59. 52%,但是其中CANON对于脱氮的贡献逐渐下降,反硝化作用对于系统脱氮的贡献逐渐上升.当C/N=2. 0时,ΔNO_3~--N/ΔTN=0. 086,CANON对于系统脱氮的贡献仅为51. 48%,反硝化对系统脱氮的贡献为48. 52%. C/N在0~2. 0范围内,N_2O释放量和释放比例随进水C/N增加而降低,C/N=0时,N_2O释放量和释放比例最高,分别为3. 60 mg和2. 13%; C/N=2. 0时N_2O释放量和释放比例最低且分别为1. 61 mg和0. 75%.  相似文献   
906.
太湖藻型湖区CH4、CO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明确太湖藻型湖区温室气体CH_4、CO_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改进的静态箱法,对太湖梅梁湾春、夏季的CH_4、CO_2通量进行观测,并分析其影响要素.主要结果为:观测地点春、夏季CH_4、CO_2通量具有明显日变化动态.春季,CH_4通量白天大于夜间,夏季夜间大于白天;春、夏季,CO_2吸收通量均白天大于夜间.梅梁湾藻型湖区春、夏季为CH_4源,且CH_4释放通量在夏季明显高于春季,春、夏季的平均通量分别为4.047 nmol·(m~2·s)~(-1)和40.779 nmol·(m~2·s)~(-1);该区域春、夏季为CO_2汇,且春季CO_2吸收大于夏季,春、夏季的平均通量分别为-0.160μmol·(m~2·s)~(-1)和-0.033μmol·(m~2·s)~(-1).在小时尺度上,CH_4释放通量与气温和水温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1;r=0.34,P0.01),当风速6 m·s-1时,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1);CO_2吸收通量与气温和风速呈显著正相关(r=0.14,P0.01;r=0.33,P0.05),与气压和太阳辐射呈显著负相关(r=-0.41,P0.01;r=-0.35,P0.01);CO_2释放通量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5),与太阳辐射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在日尺度上,CH_4释放通量与水温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1;r=0.78,P0.01).  相似文献   
907.
南海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重要的战略地位,实现多源海洋环境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从而为南海情势分析与决策模拟提供支持是当前急需开展的工作。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南海地理信息决策模拟系统。该系统不仅集成了从传统观测网获取的南海地区卫星影像、水文气象、自然资源等结构化数据,同时集成了从互联网中检索到的文字、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实现了围绕南海地区的信息查询、可视化表达、分析评价等功能,并以服务方式实现了数据与功能的集成与互操作,为南海海域的科学管理、分析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08.
"短板效应"是管理学中普遍被接受且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个理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中也被广泛采用。本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机制及案例分析,指出现有的评价方法对"短板效应"的应用过于简化,且"短板效应"只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多种效应机制之一而非全部。建议基于整体论思想,突破原有范式,系统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中的多种效应机制的叠加及其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将承载能力的分析评价数学模型化,构建创新性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09.
为解决新疆番茄酱加工废水排放量大、处理效果参差不齐的情况,在SBR(序批式反应器)中接种絮体污泥,以人工合成番茄酱加工废水为基质成功培养出粒径为0.50~1.61 mm的好氧颗粒污泥,并采用扫描电镜、三维荧光光谱(3D EEM)、激光共聚焦(CLSM)、死活细菌染色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技术表征活性污泥的颗粒化过程.结果表明,颗粒污泥沉降性能良好,CODCr、NH4+-N、PO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5%、45%.扫描电镜下,椭球状的颗粒污泥轮廓清晰,结构密实.蛋白质在颗粒化过程中逐渐增加,α-多糖、β-多糖和蛋白质贯穿整个颗粒截面,在颗粒中分布广泛,构成了颗粒的骨架.颗粒内部的孔隙为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传递提供了条件,因此活细菌则更多地靠近颗粒边缘及内部的孔隙周围,并包裹着死细菌.颗粒化过程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均匀性逐渐上升,物种多样性也不断变化,Chao1指数先由515.26降至444.30后又增至526.72,Shannon-Wiener指数由2.81增至5.45.优势降解菌拟杆菌和变形菌相对丰度不断发生变化,拟杆菌由8.85%增至45.95%,而变形菌由78.17%逐渐减至36.66%.研究显示,不同的细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物的降解以及反应体系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10.
TC18钛合金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TC18钛合金应用范围扩展和产品结构的设计与选材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宏微观腐蚀形貌、静态力学性能、断裂韧度、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研究TC18钛合金在海洋大气环境下暴露6年的腐蚀行为。结果 TC18钛合金在微观形貌上未见点蚀坑等明显腐蚀,抗拉强度和断裂韧度随海洋环境试验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试验4年,TC18断裂韧度下降了6.7%,其断口形貌表现为准解理断口。在da/d N-ΔK双对数坐标中,2,4,6年三个试验周期中两者均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Paris公式da/d N=C(ΔK)~n中,参数分别为C_1=5.846×10~(-11),n_1=2.320,C_2=6.01×10~(-14),n_2=3.48,C_3=1.81×10~(-13),n_3=3.30。结论 TC18钛合金在海洋大气环境下表现出较低的腐蚀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