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9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671篇
安全科学   226篇
废物处理   142篇
环保管理   185篇
综合类   1386篇
基础理论   346篇
污染及防治   471篇
评价与监测   166篇
社会与环境   177篇
灾害及防治   14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1.
以汉江上游郧县尚家河段含有4期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的沉积剖面为例,采用HEC RAS模型计算出这4期最大古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45 550~61 750 m3/s,与比降法重建的古洪水洪峰流量结果相比,误差为158%~309%。同时,采用相同水文参数和模型,计算了剖面附近的2010年7月18日洪痕洪峰流量,与实测流量相比,误差为491%,说明重建古洪水洪峰流量时水文参数选择与洪峰流量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同时也表明利用HEC RAS模型在重建古洪水流量中简捷,可操作性强,其研究结果为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12.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沿江地区棉花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安徽省沿江地区12个棉花主产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 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平均气温、≥10℃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其变化对棉花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安徽省沿江地区棉花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P<001),平均每10 a分别增加016℃和3713℃·d;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日照时数显著减少(P<001),平均每10 a减少4692 h。棉花气象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日照时数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与平均气温、≥10℃积温相关不明显;平均气温、≥10℃积温和日照时数的增加均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而降水过多不利于棉花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13.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采用移动窗口法,以 250 m×250 m 栅格为基本单元,通过选择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对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进行相关研究,并揭示其地理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度介于0255~0821,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2)临界适宜区面积最大,占全市面积的3453%;低度适宜区次之,占2252%;高度适宜区居第三,占2114%;中度适宜区占1784%;不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396%;(3)重庆市8519%的人口分布在低度适宜及其以上的区域,相应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615%。实证表明,该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人口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方针政策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14.
以三峡库区支流澎溪河回水区为特征区域,研究三峡水库回水区水动力条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根据三峡水库的调蓄过程,在175 m高水位、小流量、低污染负荷和145 m低水位、大流量、高污染负荷两种设计条件下模拟澎溪河水体断面平均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浓度和叶绿素a(Chl a)含量。研究表明:澎溪河回水段从上游到下游的CODMn、TN、TP浓度有增加的趋势,在接近河口处有趋同于长江水污染物浓度的趋势。145 m低水位的大流量、高污染负荷设计条件下Chl a含量较高,在弯道下游和河道水面开阔的高阳、双江大桥断面的流速减缓区段,出现Chl a含量峰值。拟合澎溪河水体流速及Chl a含量相关关系,在枯丰两种设计条件下建立水体流速(V)与Chl a含量(S)的相关关系式,分别为S=0186 0〖DK〗·V-0353 6(相关系数r2=0838 0)和S=10844 9〖DK〗·V-0293 9(相关系数r2=0825 4)。模拟结果表明:加大水体流速有利于抑制Chl a含量。通过改变水动力条件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15.
近50年来四川干能见度霾日数及消光系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14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省近50 a来干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四川盆地霾日数和干消光系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及盆缘区域干能见度较差(12~20 km),而西部高海拔山区较好(40~50 km),与青藏高原接壤的地区最好(>50 km)。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四川盆地的干能见度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而川西高原的干能见度却出现显著增加趋势;21世纪近10 a来四川干能见度变化趋势趋于停止。近50 a来,有544%台站出现干能见度减少趋势,且主要集中在盆地和攀枝花地区;另有456%台站干能见度有增加趋势,且多集中在高海拔山区。四川盆地的干消光系数和霾日数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干消光系数1996年之前迅速增加,1996年以后有小幅度的减小,增加的气候倾向率为003/10 a,霾日数的增加速率为104 d/10 a。能见度下降、消光系数和霾日数增加与人为排放污染物浓度增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16.
武汉市灰霾天气特征分析及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能见度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市2013年灰霾日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对灰霾天气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综合研究,获得了武汉市灰霾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使用支持向量机对灰霾日能见度进行了多因子综合预测。实验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在短期预报中,±1 km、±2 km、±3 km误差范围内预报正确率分别达到733%、867%、967%,平均绝对误差在1 km内,实现了灰霾能见度高精度预报,优于多种预报模型。在第2、3天±3 km误差范围内的能见度预报准确率都达到90%,中长期预报能力较强,模型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917.
通过对郧县前坊村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及相关参数分析,采用Al为标准的变化率参数计算。结果表明:(1)古土壤S0形成时期,土壤磁化率、粘粒成分、CIA值较典型黄土L1高,Na/K值低于典型黄土L1。这表明古土壤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风化淋溶较强,反映了较强的成壤过程,在黄土堆积时期气候相对干冷,沙尘暴频繁出现,土壤的成壤作用较弱;(2)碳酸盐含量的剧烈变化是影响黄土元素分布特征很重要的因素,其中,一些元素如Mn和Fe在剖面中的含量较高,主要是碳酸盐被强烈淋溶造成的相对富集;(3)前坊村剖面中,常量元素风化成土过程中,Na、Ca、Mg、K、Si和Ti在古土壤S0为主要迁移元素,其迁移顺序为:Na>Ca>Mg>K>Si>Ti;Mn和Fe表现的轻微富集;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指示了汉江上游谷地黄土已经完成初级的脱Ca、Na阶段,应进入了早期去K的中等风化阶段  相似文献   
918.
城市道路典型绿带结构对总悬浮颗粒物的净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隔离绿化带(简称机非隔离绿化带)对由机动车辆造成的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有较显著的净化效应。以典型结构类型的机非隔离绿化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布点采样测定空气中TSP浓度,定量地研究了道路绿化带对TSP的净化效益。同时,用郁闭度和疏透度表征了道路绿化带的配置情况,并研究其与TSP净化效率的相关性;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TSP净化效率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主干道机非隔离绿化带的最优结构是乔灌结构、次干道最优结构是乔灌草结构、支路3种结构类型的道路绿化带对TSP净化效率差异不明显;绿化带疏透度在10%~20%时,郁闭度在75%~90%,绿化带对TSP净化效率较高;相对湿度对TSP净化效率的影响较风速和温度大  相似文献   
919.
特尔斐—模糊综合比较法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利用特尔斐测定法选定影响环境的因子,确定其权重,现场监测调查实际资料,判定各因子的作用分值,采用模糊综合法计算出生态环境变化前后的综合分值,以判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前后的好坏。  相似文献   
920.
采用生物吸附法,研究了经过预处理的无花果曲霉对Cu^2 吸附行为与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菌丝球与Cu^2 接触反应时间、Cu^2 浓度、原初pH值3个方面。结果表明:该菌丝球在吸附进行5min时,吸附量已达量2.855mg/g,在吸附进行4h以后趋于平衡。最佳pH范围为4.0-5.0,Cu62 浓度在20-100mg/L范围内吸附量为2.763-4.713mg/g,而吸附率却为32.31%-9.54%。其吸附行为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浓度范围内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