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6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1093篇
安全科学   200篇
废物处理   145篇
环保管理   200篇
综合类   1753篇
基础理论   440篇
污染及防治   815篇
评价与监测   151篇
社会与环境   126篇
灾害及防治   1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haze occurrence in China. The impact factors of haze trends are also discusse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61 to 2012 and daily PM10 concentrations from 2003 to 2012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nnual-average hazy days at all stations have been increasing rapidly from 4 days in 1961 to 18 days in 2012. The maximum number of haze days occur in winter (41.1%) while the minimum occur in summer (10.4%). During 1961-2012, the high occurrence areas of haze shifted from central to south and east regions of China.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Jing-Jin-Ji) region, Shanxi, Shaanxi, and Henan Province are the high occurrence areas for haze, whil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have become regions with high haze occurrences in the last 25 years.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haze days. However, wind, relative humidity, precipit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haze days. The key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and dissipation of haze vary for high and low altitudes,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ave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haze occurrences compared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  相似文献   
922.
Removal of toxic pollutants from water and wastewater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roc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assessing the sui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water bamboo leaves (WBL) for the removal of cationic dye from aqueous solution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variables in the batch method including solution pH (2–12),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 (50–250 mg L?1), adsorbent dose (0.05–0.30 g), contact time (5–180 min) and temperature (283–333 K) on the dye removal was investigated.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was discussed in view of four kinetics mod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s model described dye adsorption on WBL very well. The experimental equilibrium data were also tested by four isotherm models. It was found that adsorption of dye on WBL fitted well with the Langmuir isotherm model, implying the binding energy on the whole surface of the adsorbent was uniform and the dye molecules onto the surface of the adsorbent were monolayer coverage. Calculation of various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the adsorption process indicated feasibility and exothermic nature of dye adsorption.  相似文献   
923.
利用四川156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4年霾日观测资料,对区域内不同强度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强度霾日数呈现轻霾和重霾显著上升、中霾下降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霾日整体偏多,其中,秋、冬季发生频率偏高,12月和1月是多发时段;不同强度年均霾日高值区集中在盆地中部、东部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盆地西南地区,并呈现盆地中北部霾日逐年减少,盆地南部逐年增多的变化趋势.结合季节特征探讨霾日形成机理发现,春、夏季欧亚中高纬度呈现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印缅槽较强,利于降水,盆地相对湿度为85%以上,高原东侧上升气流较明显,大气对流层中下层为"上冷下暖"的递减层结,利于大气污染排放物垂直交换及其对外扩散;秋、冬季高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经向环流偏弱,冷空气被阻挡在盆地以北以西区域,盆地东部为下沉气流,850 hPa以下的偏东气流使东部污染物向西蔓延,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上空为显著的"上暖下冷"逆温层结,相对湿度为80%左右,地面气温增加,相对湿度下降,使霾不易向雾转换,加重霾日高频状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4.
Fe0-PRB去除Cr(Ⅵ)反应动力学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欣  李淼  唐翠梅  辛佳  林朋飞  刘翔 《环境科学》2016,37(9):3473-3479
零价铁渗透式反应墙技术(zero-valent iron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Fe~0-PRB)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高效经济的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被成功应用于地下水Cr(Ⅵ)污染的场地修复中.针对Fe~0-PRB去除Cr(Ⅵ)的反应影响机制开展研究,从动力学角度揭示零价铁去除Cr(Ⅵ)的环境条件响应规律,获得描述零价铁去除Cr(Ⅵ)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地下水常见离子对Cr(Ⅵ)去除的影响,发现地下水中氯离子通过影响电子传递影响Cr(Ⅵ)去除,硫酸根、镁离子通过参与反应影响Cr(Ⅵ)去除,碳酸氢根通过参与反应和影响电子传递共同影响Cr(Ⅵ)去除,钙离子对Cr(Ⅵ)去除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Fe~0-PRB去除Cr(Ⅵ)的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5.
贵州省土壤温度状况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温度是土壤重要的内在属性,亦是反映区域环境特征和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中的重要基础性指标。但在贵州省境内,由于缺乏数据观测体系,目前还缺乏完整的土壤温度报道和估算方法。介于此,本文收集了贵州省境内84个气象站多年的地面气候资料数据,通过拟合土壤温度与年平均气温、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相应的土壤温度估算模型,并与其他三种地区性土温测算方法进行比对,得到了相对一致的分析结果。模型估算的区域土壤温度结果显示,贵州省各地区土壤温度以"热性土壤"为主(15℃≤Y22℃),少数地区如:毕节的大方、威宁和六盘水的水城三个地方为"温性土壤"(8℃≤Y15℃)。  相似文献   
926.
针对中国畜禽养殖业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在分析现阶段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因地制宜的采取污染物减排措施.分别从废水、粪便资源化利用以及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三个角度分析了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零排放模式,加快推进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而实现资源整合,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备的利用效率,将污染物变成可再生的资源,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处理实现零排放及循环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7.
针对绿色建筑体系与低碳经济的探讨问题,介绍了什么是绿色建筑,提出了绿色建筑是中国低碳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探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主要包括:国外某些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和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主要包括绿色并不等于高价格和高成本、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建筑和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总结出中国绿色建筑的推广与运用,主要是研究和推广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和中国绿色建筑推广的实例.  相似文献   
928.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浸出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浸出液pH测定、全量测定以及(HJ/T 299-2007)硫酸硝酸法和(HJ/T 300-2007)醋酸缓冲溶液法浸提,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浸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浸出pH条件、飞灰中重金属含量以及重金属分布形态是影响浸出浓度的主要因素.相比于硫酸硝酸法,醋酸缓冲溶液法重金属提取效率明显较高,尤其是铜锌镉铬.垃圾焚烧飞灰潜在环境风险较大,在填埋处理及综合利用时应充分考虑其浸出特性.  相似文献   
929.
为了有效控制乏燃料后处理立式送料剪切机剪切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采用基于模糊理论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对剪切装置的故障模式进行风险评价。首先将风险优先指数(RPN)的3个评价指标视为模糊变量并模糊化,接着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对各故障模式进行模糊评价,采用重心法解模糊化,计算得出各故障模式的模糊风险优先指数(FRPN),从而确定机械设备中各故障模式的风险控制顺序。利用模糊FMEA法对乏燃料立式送料剪切机剪切装置的故障模式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吊篮焊接件裂纹、主刀体破损、刀具退刀固定档板变形为风险较大的故障模式,分析结果与工程实际较吻合。  相似文献   
930.
根据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受方的性质,将中国风机制造技术转移分为"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资企业"三种模式.通过技术转移的层次、技术先进程度、技术转移的规模、技术转移的速度,对三种模式下技术转移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通过技术转移,中国风机制造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但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情况仍没有改变.中资企业的技术转移模式在转移技术的层次、技术转移规模和技术转移速度上,都要优于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模式,对中国风机制造技术进步的作用更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在中资企业模式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积极消化吸收,并重视与外国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才能最终获得创新能力.这也应当成为中国政府激励政策作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