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09篇 |
免费 | 762篇 |
国内免费 | 197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98篇 |
废物处理 | 314篇 |
环保管理 | 392篇 |
综合类 | 3180篇 |
基础理论 | 1114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071篇 |
评价与监测 | 237篇 |
社会与环境 | 179篇 |
灾害及防治 | 2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167篇 |
2022年 | 293篇 |
2021年 | 266篇 |
2020年 | 224篇 |
2019年 | 202篇 |
2018年 | 218篇 |
2017年 | 272篇 |
2016年 | 319篇 |
2015年 | 376篇 |
2014年 | 422篇 |
2013年 | 568篇 |
2012年 | 449篇 |
2011年 | 439篇 |
2010年 | 386篇 |
2009年 | 364篇 |
2008年 | 355篇 |
2007年 | 309篇 |
2006年 | 293篇 |
2005年 | 198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189篇 |
2002年 | 184篇 |
2001年 | 156篇 |
2000年 | 150篇 |
1999年 | 153篇 |
1998年 | 162篇 |
1997年 | 117篇 |
1996年 | 116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本文首先研究了电絮凝与电芬顿对Ni-EDTA去除效率对比,结果发现电絮凝对Ni-EDTA去除效率较低.通过电化学阳极溶解产生Fe2+,外加H2O2反应的阳极电芬顿过程可有效去除Ni-EDTA.详细考察Ni-EDTA初始浓度、电流密度、p H值及H2O2投加量对Ni-EDTA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芬顿方法处理Ni-EDTA络合物其初始浓度越低,去除效果越好.反应最佳p H值为3.5,H2O2投加量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最优值,而络合物的去除率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对Ni-EDTA去除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2.
全氟辛酸(PFOA)对蚯蚓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全氟化合物的土壤生态毒性,以赤子爱胜蚓为模式生物,通过人工土壤染毒方法研究全氟辛酸(PFOA)对蚯蚓急性毒性、回避行为和S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FOA对蚯蚓的急性毒性作用与染毒时间和染毒浓度相关,实验求得PFOA对蚯蚓毒性作用7和14 d的LC50值分别为81658和792.50 mg·kg-1;蚯蚓在160 mg·kg-1 PFOA暴露浓度下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反应.在10~120 mg·kg-1PFOA长时间暴露下,蚯蚓体内SOD出现“低促高抑”的变化趋势,而GSH-Px则总体上被PFOA所抑制. 相似文献
83.
鼠李糖脂洗脱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场地土壤的工艺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化了鼠李糖脂洗脱氯丹、灭蚁灵污染土壤的工艺条件,为开展有机氯农药污染场地土壤洗脱修复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洗脱剂———鼠李糖脂浓度的增加,氯丹和灭蚁灵的洗脱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洗脱时间和液固比对洗脱效果的影响趋势与浓度相同;在0~120 r/min范围内,氯丹和灭蚁灵洗脱量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80、120和200 r/min的洗脱量间差异不显著;单次洗脱量随洗脱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累计洗脱量则逐渐增大。综上所述,氯丹、灭蚁灵污染场地土壤鼠李糖脂洗脱的适宜工艺参数为鼠李糖浓度10 mmol/L,搅拌速度80 r/min,固液比1∶10,洗脱时间20 min,洗脱3次。 相似文献
84.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in Benxi Shiqiaozi Development Zone
AnalysisofrelationshipbetweeneconomicgrowthandenvironmentinBenxiShiqiaoziDevelopmentZone¥LiBin;RuJiang;YeWenhu;XuYunlin(Cente... 相似文献
85.
雾对大气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热力和动力特征的变化,分析了大气污染物在雾天气下的迁移扩散和清除过程。表明,在某些情况下,雾对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在某些情况下,雾可以造成地面高浓度污染。 相似文献
86.
南京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根据南京市1991~2003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进而评价了南京市的环境保护政策。研究表明: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南京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其环境恶化程度逐步得到遏制,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这主要归功于南京市政府近年来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巨额的环境投资。 相似文献
87.
热解吸对土壤中POPs农药的去除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土壤热解吸修复技术对POP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修复后土壤可耕作性,选择北京某农药厂旧址的POPs农药污染土壤,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热解吸处理后土壤中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各组分的去除率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热解吸修复技术可有效去除土壤中POPs农药,其中,p,p’-DDE与α-HCH组分去除率受热解吸温度的影响比其他组分更为明显。∑HCH与∑DDT在310℃、340℃时分别达到97%、99%的去除率,且此时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低于我国《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此后去除率受温度的影响不明显。热解吸温度对修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温度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分别由0.78%、0.0352%降至0.14%、0.0107%;pH波动幅度较小,由7.80变至8.25;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存在波动,但呈整体下降趋势,由7.87 mg/kg降至5.00mg/kg;土壤中速效磷显著增加,由7.59 mg/kg升至21.8 mg/kg。而在最优温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受热解吸温度的影响较小。由此可以说明,热解吸技术可以用于POPs污染土壤的修复,选择适当的热解吸温度对土壤的可耕作性影响有限,因而是一种潜在的绿色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88.
建立潜流湿地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采用多孔介质模型描述潜流湿地的水力特性,并引入Monod方程相耦合,实现对湿地系统内部流场及水质浓度的同时模拟。通过实验,校核模型参数,并验证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模拟潜流湿地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计算条件下,在不同基质填料的潜流湿地中都会出现滞水区和快速通道,影响水力效率与污染物去除效果;预测了不同填料系统中7种典型选控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其处理效率:苯胺苯酚二甲苯甲苯苯硝基苯氯苯,可通过优选填料提高吸附量和延长停留时间来提高选控性有机物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9.
针对一种高硬度富锶地下水,分别采用石灰和石灰-碳酸钠两种方法,利用药剂软化/超滤膜工艺对其进行软化处理,同时考察了药剂投量对出水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石灰软化/超滤膜法,Ca(OH)2最佳投加量为270 mg/L时,出水总硬度(以CaCO3计)由287.12 mg/L降低到96.44 mg/L,硬度去除率为66.41%,出水锶含量也由原水中的0.37 mg/L下降为0.21 mg/L;而采用石灰-碳酸钠软化/超滤膜法,Ca(OH)2和Na2CO3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70 mg/L、160mg/L时,出水总硬度降低到60.34 mg/L,硬度去除率达78.98%,锶含量仅为0.02 mg/L。2种处理方法出水总硬度均达到预期目标,石灰软化/超滤膜法可使出水锶含量满足富锶水的要求,而石灰-碳酸钠软化/超滤膜法则造成了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锶的大量损失。 相似文献
90.
利用组合载体对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体中藻类及藻毒素的同时去除试验表明:检测水源地水体中藻量、Chl-a、TMC的含量各为(31.67~78.27)×106个.L-1、32.58~102.67μg·L-1、1.79~11.97μg·L-1.在水力停留时间为7d、组合载体的密度为13.1%的条件下,组合载体AP对藻量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59.78%,对Chl-a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80.82%,对TMC-LR、TMC-RR、EMC-LR、EMC-RR的降解率最高能达到99.73%、97.10%、100%、75.44%.对其去除机制的研究表明,组合载体AP对总细菌的富集能力达到了8.3×1011~35.6×1011cells.g-1,比湖水本底值中细菌的总数高出了8~9个数量级.对除藻及藻毒素过程中的优势菌种,经过培养、分离,考察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经鉴定确认该优势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组合载体AP上富集的大量微生物,它们的协同降解作用是去除藻及藻毒素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