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533篇
安全科学   128篇
废物处理   99篇
环保管理   123篇
综合类   812篇
基础理论   322篇
污染及防治   605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7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张思  何江涛  朱晓婧 《环境科学》2016,37(12):4651-4661
有机质胶体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为研究有机质胶体对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在土壤环境中迁移的影响,本实验以卡马西平(CBZ)为目标污染物,用商用腐殖酸制备有机质胶体,分别选择石英砂、标准土和野外所取土样为研究介质,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探究有机质胶体存在时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描述一维溶质运移的两点化学非平衡模型能够较好模拟CBZ在各介质土中的运移过程,说明污染物运移过程中与介质间发生了化学非平衡吸附作用;石英砂柱中加入胶体后,对CBZ的吸附过程无明显影响,但在解吸时阻滞因子及滞留量变小,可见胶体与石英砂间作用微弱,解吸过程中胶体与污染物结合形成复合体后对污染物有增溶作用;胶体存在时,标准土和自然土对CBZ的吸附量和迁移阻滞强度均明显大于石英砂,其中有机质及黏土矿物的作用最为明显,有机质中的低能/高能吸附位点以及黏土矿物极性表面均能够固定污染物;由于有机质含量较高,自然土对CBZ在吸附-解吸过程中的阻滞截留强度大于标准土.针对本实验中CBZ的迁移情况,提出了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含有机质胶体土壤中的迁移过程中各种作用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62.
邢春霞  孔秀琴  赵凯  罗立  樊艳丽 《环境工程》2013,(Z1):97-99,104
明胶生产产业在废水处理工艺中产生大量剩余高钙污泥,采用该剩余污泥作为燃煤固硫剂,在高温管式电阻炉内进行燃烧实验,通过测定燃烧前和燃烧后样品中的硫含量确定该剩余污泥的固硫效果。通过单因素研究煤粉粒径、剩余污泥粒径和剩余污泥/煤样%等影响因素对固硫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法优选达到较高固硫率的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固硫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燃烧温度>剩余污泥/煤样%>煤粉粒径>剩余污泥粒径。以剩余污泥作为固硫剂,固硫率最高的实验条件为:燃烧温度800℃,剩余污泥/煤样为3%,煤粉粒径6090目,剩余污泥粒径9090目,剩余污泥粒径90120目。并且,当温度达到1150℃,煤粉粒径90120目。并且,当温度达到1150℃,煤粉粒径90120目,剩余污泥粒径为60120目,剩余污泥粒径为6090目,污泥/煤样(质量比)为3%时,固硫率可达62.78%,说明在高温下该剩余污泥保持较高的固硫率。将明胶厂剩余污泥作为固硫剂是较为合适的再利用方法,可有效缓解当前该污泥大量堆积污染环境的状况。  相似文献   
63.
Estuaries have been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environments on Earth. It is difficult to know how to treat the combined wastewater in tidal rivers at the estuary, where the situation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fresh water rivers. Waste oyster shell was used as the active filler in this study in a bio-contact oxidation tank to treat the combined wastewater at the Fengtang Tidal River. With a middle-experimental scale of 360 ma/day, the average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 BOD, NH3-N, TP and TSS was 80.05%, 85.02%, 86.59%, 50.58% and 85.32%, respectively, in this bio-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 The living microbes in the biofilms on the waste oyster shell in this bio-contact oxidation tank, which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zoogloea, protozoa and micro-metazoa species, revealed that waste oyster shell as the filler was suitable material for combined wastewater degradation. This treatment method using waste oyster shell as active filler was then applied in a mangrove demonstration area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near the experiment area, with a treatment volume of 5 × 10^3 m^3/day. Another project was also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a constructed wetland, with a wastewater treatment volume of 1 ×10^3 m^3/day. This technology is therefore feasible and can easily be applied on a larger scale,  相似文献   
64.
磁湖底泥氮释放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磁湖底泥氮释放的特性进行实验室静态模拟实验,测定不同温度对磁湖底泥中氮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时,底泥中NH3-N、TN释放通量增大,NO2-N和NO3-N释放通量减小。磁湖底泥的TN释放通量为-120到-25 mg/m3.d,NH3-N、NO2-N和NO3-N和TN释放通量基本呈负释放,说明磁湖大部分氮元素沉积到底泥中。本研究为探讨磁湖水质的改善提供相关的依据,并为以后关于磁湖的治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5.
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上海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及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及处理处置现状,提出:一般工业固废主要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危废处置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实现清洁生产;加强国家提倡的"三位一体"综合处理项目建设,实现集中处理、集中监管,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工业危废产生企业申报登记及转移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杜绝监管盲区。  相似文献   
66.
通过对燃煤量的调查结果和呼和浩特CO浓度值监测结果分析了CO排放源的分布特征和CO浓度的变化特征,得出高燃煤地区和采暖期CO浓度值较高但低于标准值。对CO中毒事件案例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逆温、高湿、小风和低气压时不利于一氧化碳浓度扩散,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7.
突发性环境事件时间序列特征可表征环境风险管理成效及存在问题。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突发环境事件预防、控制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大气污染事件以及噪声振动危害年发生频次呈大幅度降低趋势,但固废污染事件自2003年以来的年发生频次变化不大,而其它突发性环境事件自2002年以来的年发生频次则呈快速增长态势,说明中国在强调突发性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事件监管的同时,还需加强固废污染事件及其它类型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68.
史思  王素兰  李瑞  邢传宏 《环境科学》2012,33(6):1923-1929
用次毫米过滤(sub-milliFiltration,SMF)组件将生物处理系统内的污泥分为高浓度区和低浓度区,使高浓度区保持大量污泥,强化对有机物的去除,使低浓度区污泥浓度满足膜分离的要求.主要验证了小回流比(R为0.5、1.0、1.5、2.0)条件下污泥浓度分区的效果,考察了采用SMF组件后,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并将各小回流比条件下A、B两区污泥浓度的理论值和实测值做比较.结果表明,在小回流比条件下可实现污泥浓度分区,低浓度区的MLSS在9 g.L-1以下,高浓度区的MLSS在20 g.L-1以上;系统的COD平均去除率超过90%;A、B两区MLVSS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9.
黄河入河沙漠颗粒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河入河沙漠颗粒物在天然水(河水和海水)中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用改进的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①改进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更适用于描述黄河入河沙漠颗粒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其物理意义更明确,得到的拟合参数更合理;②颗粒物对磷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变化范围为41.322~357.143mg.kg-1,其中居延海颗粒物Y2的Qmax最大.Qmax与颗粒物(Y1~Y5)的有机质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除巴丹吉林沙漠颗粒物Y1外,颗粒物的临界磷平衡浓度EPC0值均大于其相应水体的磷浓度.Y1在黄河水中吸附磷的EPC0小于相应水体的磷浓度0.0100.053 mg.L-1,而在渤海海水中却大于相应水体的磷浓度0.1090.074 mg.L-1,表明Y1吸附了黄河水中的磷,进入渤海后Y1原有吸附可交换态磷NAP转移到海水中.其它颗粒物与相应水体进行磷交换的过程中存在着解吸磷的现象,具有向相应水体释放磷的能力;④黄河入河沙漠颗粒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是过溶液浓度轴0.00的交叉型等温线,这种新型交叉型吸附-解吸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其吸附特征和天然粒子的双重性作用.  相似文献   
70.
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单因子实验和部分因子实验对实验室保藏的产絮凝剂菌种C3的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C3菌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C3的絮凝效果.实验结果表明,C3菌产MBFC3的最适培养基为: 蔗糖1.0 g,(NH4)2SO4 0.24 g,FeSO4 0.10 g,KH2PO4 0.40 g,MgSO4 0.01 g,NaCl 0.02 g,蒸馏水100 mL,pH值自然.在此培养条件下,C3菌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C3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到99.1%.实验中还发现,培养基中(NH4)2SO4和NaCl的用量是影响MBFC3絮凝效果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