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95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高爱民  隋杰  于华 《安全》2007,28(9):4-7
本文应用道氏指数法及伤害范围评价法,对中国石化润滑油天津分公司储油罐区事故后果进行分析模拟,为编制储油罐区应急预案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2.
结合国外石油化工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针对我国石化企业的HSE现状,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论述了如何建设企业健康的HSE文化,从而提升企业HSE管理绩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3.
离子液体[omim][PF_6]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omim][PF6]为C、N、P营养源驯化活性污泥,考察驯化前后不同活性污泥接种微生物时离子液体的生物降解性,以及在支链上添加酯基对离子液体生物降解性的影响;同时,探讨经过驯化的活性污泥对1-甲基-3-辛基咪唑阳离子基团([omim]+)生物降解的途径.结果表明,通过在支链上添加酯基,可以改善离子液体的生物降解性;以普通的活性污泥为接种微生物的密闭瓶实验表明,[omim][PF6]的生物降解率<20%,属于难生物降解的物质,进入环境后可能产生较长时间的积累;以经过驯化的活性污泥为接种微生物时,可以提高[omim][PF6]的生物降解率到60%左右;在[omim]+的生物降解过程中,会产生1-甲基咪唑阳离子的积累;对[omim]+的生物降解产物的HPLC-MS/MS分析,初步推测[omim]+的生物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44.
为了解污水灌溉对土壤及农田的长期影响,对李石污灌区13个监测点位的土壤质地、养分状况、重金属及有机物等指标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李石污灌区土壤质地以中一重壤为主,容重稍高,土地较为贫瘠;部分点住重金属含量超标,有机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45.
加载絮凝沉降技术处理炼油含盐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加载絮凝沉降技术”对炼油厂含盐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pH为7.5,温度为25℃,沉淀时间为3min,PAC投加量为250mg/L,PAM投加量为3mg/L,加载物按1%投加。最佳条件下CODcr,值可由120mg/L降为54.9mg/L。  相似文献   
146.
酸性矿山排水被动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酸性矿山废水的产生及危害,以及国内外处理酸性矿山废水技术的最新进展,对酸性矿山废水(AMD)处理方法从主动处理技术和被动处理技术两方面进行了介绍,主动处理技术主要是中和法,此方法使用碱性化学物质(主要包括:石灰、石灰石、苏打、苛性碱、过氧化钙、氨等)中和AMD。被动处理方法是利用自然产生的化学物质和生物过程处理AMD,被动处理技术有:人工湿地,缺氧石灰沟,垂直流动系统(如连续碱度产生系统),转换井,石灰塘,可渗透反应墙法,石灰石过滤床(LSB),矿渣过滤床(SLB)和敞口石灰渠道。并将主动处理技术与被动处理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7.
臭氧污染胁迫下植物的抗氧化系统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近地层O3浓度不断提高,这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伤害。O3对植物的影响尤其是对农作物的影响将关系到世界粮食的安全生产。O3污染胁迫可诱导植物产生活性氧物质,破坏植物的膜系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正常生理功能。植物在自然适应过程中,可形成一套抗氧化机制来缓解O3胁迫伤害。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O3胁迫下植物抗氧化系统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植物通过调节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类物质含量来缓解O3对植物伤害的机制。O3污染胁迫下植物可调节其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等抗氧化酶的活性。抗坏血酸(AsA)、类胡萝卜素(Car)和谷胱甘肽(GSH)等非酶类物质在清除O3胁迫产生活性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8.
O3浓度升高对麦田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地层O3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酶活性、土壤碳、氮的影响机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采用开顶式气室(OTCs)法模拟研究O3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3浓度升高导致麦田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全碳(TC)和全氮(TN)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O3浓度升高对土壤酶活性也有影响。在冬小麦灌浆期,O3胁迫可促进土壤脱氢酶活性提高。当O3浓度为120 nL·L-1时,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脱氢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59.4%、51.5%和22.2%。O3胁迫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随着冬小麦生长期和土壤采样深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冬小麦拔节期,O3处理对不同土层脲酶活性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是在灌浆期,20~40 cm土层的脲酶活性随着O3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120 nL·L-1浓度O3处理下脲酶活性比对照处理提高24.6%。在O3胁迫条件下土壤转化酶活性与土壤全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9.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meso- porous transitional metal oxides in water treatment on basis of the catalysis and adsorption. Mesoporous transitional metal oxid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intrinsic features, such as a high surface area, a highly ordered array of unidimensional pores with a very narrow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highly dispersed active sites.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of further study on application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50.
The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advanced treat- ment process in the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WTP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considering the elimination of emerging contaminants, such as pharma- 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PPCP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moval of 13 PPCP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therapeutic classes by the sequential ultraviolet (UV) and ozonation process in a full-scale WWTP in Beijing was investigated over the course of ten months. Most of the target PPCPs were effectively removed, and the median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individual PPCPs, ranging from -13% to 89%, were dependent on their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with molecular ozone. Noticeable fluctuation in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he same PPCPs was observed in different sampling campaigns. Nevertheless, the sequential UV and ozonation process still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elimination of most PPCPs in the full-scale WWTP, by compensating for the poor or fluctuant removal performance of PPCPs by biologic treatm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