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255篇
  免费   15957篇
  国内免费   35848篇
安全科学   23341篇
废物处理   11552篇
环保管理   28808篇
综合类   102227篇
基础理论   47366篇
环境理论   211篇
污染及防治   50519篇
评价与监测   16386篇
社会与环境   14746篇
灾害及防治   6904篇
  2024年   596篇
  2023年   3279篇
  2022年   8987篇
  2021年   9031篇
  2020年   8632篇
  2019年   6772篇
  2018年   7906篇
  2017年   9218篇
  2016年   9142篇
  2015年   8885篇
  2014年   11287篇
  2013年   20805篇
  2012年   16001篇
  2011年   17926篇
  2010年   15692篇
  2009年   15461篇
  2008年   15856篇
  2007年   15556篇
  2006年   14486篇
  2005年   11201篇
  2004年   8545篇
  2003年   7572篇
  2002年   6660篇
  2001年   6144篇
  2000年   5221篇
  1999年   3574篇
  1998年   2418篇
  1997年   2220篇
  1996年   2237篇
  1995年   2309篇
  1994年   2036篇
  1993年   1512篇
  1992年   1518篇
  1991年   1370篇
  1990年   1259篇
  1989年   1147篇
  1988年   1016篇
  1987年   908篇
  1986年   860篇
  1985年   871篇
  1984年   895篇
  1983年   826篇
  1982年   919篇
  1981年   817篇
  1980年   627篇
  1979年   686篇
  1978年   585篇
  1977年   513篇
  1975年   467篇
  1974年   46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简要介绍了超越概率理论、超越频次理论、损伤等效理论和功率谱密度(PSD)的时域拟合理论等4种常见的峰值因子预计理论,并基于三角级数提出了一种新的预计理论。结合试飞加速度数据样本,对比分析超越频次理论、PSD时域拟合理论和三角级数理论的预估精度。研究表明,上述4种常见的预计理论本质上属于统计学理论;PSD时域拟合理论预计的峰值因子波动较大,峰值因子与归一化次数满足高斯分布;三角级数理论的预估精度较高,但缺乏离散峰个数的合理判据。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飞机尾翼结构采用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抗鸟撞性能。方法根据芳纶纤维夹芯和芳纶纤维层合板两种飞机尾翼前缘构型,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两种构型鸟撞后的损伤和变形,并对两种构型进行抗鸟撞性能研究试验。结果芳纶夹芯前缘构型前缘凹陷,前梁没有破裂;芳纶层合板前缘构型前缘破裂,前梁有破损。试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高度吻合。结论芳纶夹芯前缘构型比芳纶层合板前缘构型具有更好的抗鸟撞性能。芳纶纤维层合板构型会造成前缘蒙皮变形过大,前梁腹板破损,导致飞机鸟撞后维修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开展液-弹隔振器的设计及试验验证。方法基于反共振原理建立的液-弹隔振器动力学分析模型,推导了其动力学方程。结果建立了液弹隔振器隔振频率与相关参数的关系,依据相关参数完成了液-弹隔振器的设计,并进行了液-弹隔振器动力学性能相关试验,利用动刚度测试法和传递率测试法验证了液-弹隔振器性能,试验验证了液-弹隔振器高静态刚度和隔振频率点下的低动态刚度特点。结论实现了液-弹隔振器的设计,同时液弹隔振器在隔振频率点下达到60%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究密封舱室热防护效率与其内饰材料表面发射率的关系,分析内饰材料发射率对其表面温度、舱室内温度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型密封舱室和加热测量装置,对内饰材料表面及舱室内温度进行测量。结果当内饰材料发射率为0.09时,内饰表面温度为141.2℃,舱室内平均温度仅为90.8℃;内饰材料发射率为0.91时,内饰表面温度为124.4℃,舱室内平均温度为109.1℃。结论试样表面温度随材料发射率的提高而降低,舱室内部空气平均温度随材料发射率的提高而升高;试样表面温度与舱室空气平均温度的温度差随材料发射率的提高而减小;同时,相同试样表面温度与舱室平均温度的温度差随加热温度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5.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迫切需要开发一些高效、环保、稳定的光催化剂。卤氧化铋(BiOX,X=Cl、Br、I)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优异的光学、电学性能,在光催化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BiOX光催化剂在光催化反应中展现出了优异性能,但其光催化效率仍有待提高。简要叙述了BiOX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当前主流的制备方法,主要概述了最近几年卤氧化铋光催化剂改性的研究进展。改性方法主要有微结构调控、晶面与缺陷调控、掺杂、构造异质结等,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提高卤氧化铋或卤氧化铋复合物的光吸收能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运输效率、以及活性位点的暴露量来实现改性。介绍了其在环境、能源和生物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对BiOX的发展提出了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两相流引起的冲击力与管道固有频率的流固耦合特性。方法针对海洋油田水下集输-立管系统内严重段塞流这一不稳定流动,通过构建气液两相流固耦合预测模型,分析管内段塞频率、管外涡街频率等流动特性与管道固有频率的关系,获取严重段塞流不同阶段对管道的冲击力特性。结果在水平方向上,管道所受冲击力最大部位为水平管与下倾管连接处,约为703.3 N;在垂直方向上,管道所受冲击力最大部位为下倾管底部与立管连接处,约为-993.5 N。管道所受冲击力与管内两相流引发的压力波动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在液塞喷发阶段,会引起整个管道冲击力的剧增。结论严重段塞流同一周期内,不同流动阶段所引发的管道振动特性不同,且不可忽视,在实际海管设计及使用过程中,需要结合管道运行工况对海管振动特性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舰载机机载装备弹射起飞和拦阻着陆冲击试验的工程实现方法。方法从GJB 150.18A—2009、MIL-STD-810F/G及其提供的实测数据出发,分析弹射起飞和拦阻着陆冲击载荷特征,对几种常用试验方法的工程实现进行探讨和比较。结果弹射起飞和拦阻着陆冲击具有瞬态、交变、低频、大位移、高速度等特征。阻尼正弦波方法的实施路径比较明确,复杂波形再现方法实施路径比较模糊且复杂,超长脉冲半正弦波方法具有多种局限性,前两种方法的速度、位移都较大。结论阻尼正弦波方法较复杂波形再现方法更容易实现,但两者都需要大位移、高速度的专用冲击试验设备和适当的波形处理技术,超长脉冲半正弦波方法在前面两种标准推荐方法能够实现时,不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998.
朱媛媛  高愈霄  汪巍  鲁宁  许荣  刘冰  李健军 《环境科学》2020,41(10):4402-4412
为评估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重污染过程期间应急减排措施的效果,基于情景模拟的方法,采用NAQPMS模式和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19年10~12月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重污染过程和气象条件概况,评估了模式24、72和144 h的PM2.5预报效果,并对应急减排措施的效果和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2019年10~12月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64 μg ·m-3,同比降低了10 μg ·m-3;区域性重污染过程4次,受影响城市重污染过程期间PM2.5平均浓度156 μg ·m-3."2+26"城市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EMI)变化值范围为-15.6%~16.8%,EMI显示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等12个城市气象条件与同期相比变差,变差程度范围为3.2%~16.8%.减排情景模拟分析显示应急减排措施有效减少了区域性重污染过程的发生,污染物峰值浓度降幅明显,未出现区域性严重污染过程.典型重污染期间,北京、石家庄、保定和唐山等城市PM2.5日均浓度削减2%~9%.区域应急减排措施促使"2+26"城市PM2.5季度均值分别降低1~3 μg ·m-3左右,区域性减排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99.
卢轩  张瑞芹  韩跞锎 《环境科学》2020,41(10):4426-4435
基于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活动水平统计和源成分谱梳理,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郑州市2016年VOCs组分排放清单,评估了各类源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2016年郑州市人为源VOCs排放总量为96215.3 t,排放量最高的是道路移动源(29.7%),其次是有机溶剂使用源(28.1%);排放量最高的组分是烷烃(29.8%),其次是芳香烃(29.0%).郑州市人为源VOCs的OFP为341291.0 t,贡献最高的排放源是道路移动源(30.5%),其次是溶剂使用源(28.8%),其中轻型汽油车、内墙涂料使用、机动车表面涂层、加油站装卸油和非金属矿物制造是OFP的主要次级排放源,也是郑州市降低臭氧污染时需重点管控的VOCs排放源.对于VOCs种类而言,贡献较高的是芳香烃(42.8%),其次是烯烃(38.9%),未来应加强对间/对-二甲苯、丙烯和乙烯等物种排放来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00.
典型脱硫工艺对燃煤锅炉烟气颗粒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脱硫是燃煤锅炉的重要除污环节,为探究脱硫工艺对烟气颗粒物的影响,选取4台不同脱硫工艺(石灰石/石膏法、炉内喷钙法、氨法和双碱法)的燃煤锅炉,利用再悬浮采样法和稀释通道采样法分别采集脱硫前后烟气颗粒物样品,并测定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碳组分.结果表明,脱硫剂对烟气PM2.5的组分构成产生影响,烟气经过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后,PM2.5中的Ca由5.1%提高至24.8%;经过氨法脱硫后,PM2.5中NH4+的质量分数由0.8%提高到7.3%;双碱法脱硫则使烟气PM2.5中Na由0.9%提高到1.7%.湿法和干法脱硫工艺的作用显著不同,湿法脱硫排放颗粒物的离子含量较高,经过石灰石/石膏法和氨法脱硫,PM2.5中SO42-的质量分数分别由2.0%和6.7%提高到9.6%和11.9%,Cl-分别由0.4%和1.2%提高到3.8%和5.2%,而Cr、Pb、Cu、Ti和Mn等重金属经过湿法脱硫出现含量下降;相对湿法脱硫,干法脱硫燃煤锅炉排放的PM2.5中富含Al、Si和Fe等地壳元素.湿法脱硫同样对碳组分产生影响,石灰石/石膏法和氨法脱硫后,烟气PM2.5的元素碳EC质量分数分别从6.1%降至0.9%和从3.6%降至0.7%,但是有机碳OC的含量并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