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7篇
  免费   5051篇
  国内免费   26869篇
安全科学   1809篇
废物处理   285篇
环保管理   1163篇
综合类   31312篇
基础理论   2664篇
污染及防治   4968篇
评价与监测   1517篇
社会与环境   397篇
灾害及防治   54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379篇
  2021年   420篇
  2020年   1038篇
  2019年   1993篇
  2018年   2182篇
  2017年   2189篇
  2016年   1875篇
  2015年   2416篇
  2014年   2997篇
  2013年   3153篇
  2012年   3244篇
  2011年   2698篇
  2010年   2563篇
  2009年   2439篇
  2008年   2039篇
  2007年   2107篇
  2006年   1534篇
  2005年   1154篇
  2004年   1040篇
  2003年   748篇
  2002年   605篇
  2001年   652篇
  2000年   746篇
  1999年   615篇
  1998年   442篇
  1997年   413篇
  1996年   450篇
  1995年   410篇
  1994年   257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270篇
  1991年   260篇
  1990年   227篇
  1989年   198篇
  1988年   143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01.
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Fuzzy概率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应用Fuzzy概率原理,在对区域环境内各单项污染指标进行分级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各单项污染指标在总体中的权重,并综合各单项污染指标的作用,给出区域环境内环境“总”质量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2.
本报告介绍DDT经金属对处理后降解产物的分析鉴定和有关反应机制的初步研究。 降解产物主要是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的。水溶液中的DDT用Cu-Zn金属对还原其降解产物经鉴定是DDD、DDMS、DDE_t,它们是DDT分子脱去烷基碳原子上不同数目的氯原子的产物。而在Cu-Fe金属对作用下,水溶液中的DDT的还原则是同时得到四种不同类型的产物。它们是DDT脱去烷基碳原子上的1个和3个氯原子的DDD和DDE_t;DDT脱氯、氧化产物DBP和DBH;DDT脱去HCI生成的DDE;两个DDT分子二聚脱氯的产物TTTB和TTDB。 实验证明金属对对DDT的作用是催化还原反应,金属对起着催化剂和还原剂双重作用。通过实验结果对DDT在金属对作用下的反应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3.
Batch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promotive effect of pyridine on indole degradation under denitrifying conditions. The seed sludge was obtained from a local coal-cok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y and was acclimated in the laboratory. Indole and pyridine were supplemented to the synthetic wastewater at different ratios. The optimum ratio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to nitrate (C/N) was 8.4–8.9 for both denitrification and indole and pyridine degradation. At a temperature of 28°C and pH of 7.0–7.5, the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NRA) was in the best state. The addition of pyridine could promote NRA and the degradation of indole. Whe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indole was 150 mg/L,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of indole to pyridine was in the range of 1–10. Under optimum C/N conditions, the degradation of indole could be described with pseudo-zero-order kinetics. There was no accumulation of nitrite during the reaction. When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of pyridine to indole was less than 0.25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yridine proportion, there were more significant augment rates for NRA and the degradation of indole than the situation when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was more than 0.25.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 27(2): 300–304 [译自: 环境科学]  相似文献   
204.
对北京地区水霉科真菌在不同污染水体中分布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研究表明,水霉科游动孢子在水体中的数量随水体污染程度的变化而不同:一般在净水中较少,在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的水体中明显增多,污染加重时逐渐下降,在重污染区明显减少,在近于毒污染的水体中则几乎绝迹.可见水霉科真菌在不同污染水体中的分布和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将其用作对水体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项生物指标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5.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1-naphthol, 1-naphthylamine and l-naphthol/l-naphthylamine mixtures in water over two macroreticular adsorb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single or binary batch systems at 293 K, 303 K and 313 K respectively. All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in the studied systems can be adequately fitted by Langmuir model. In the case of aminated macroreticular adsorbent NDA103, 1-naphthol is adsorbed to a larger extent than 1-naphthylamine; while, the opposite trend is found for nonpolar macroreticular adsorbent NDA100. It is noteworthy that at higher temperature(303 K and 313 K), the total uptake amounts of 1-naphthol and 1-naphthylamine in all binary-component systems are obvious larger than the pure uptake amounts in single-component systems, which is presumably due to the cooperative effect primarily arisen from the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oaded 1-naphthol and 1-naphthylamine molecules. The simultaneous adsorption systems were confirmed to be helpful to the selective adsorption towards 1-naphthol according to the larger selective index.  相似文献   
206.
金属铁还原降解2,4-二硝基甲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金属铁对2,4-二硝基甲苯(2,4-DNT)的还原降解情况.实验结果表明,2,4-DNT的还原降解与溶液初始pH值、初始浓度和溶解氧等因素有关.氯离子能消除金属铁的钝化现象.金属铁表面附载的铜对2,4-DNT的还原降解具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7.
介质粒径对复三维电极-生物膜脱硝反应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无烟煤作填充介质时其粒径对复三维电极 生物膜反应器脱硝效果的影响 .选择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无烟煤粒径 :平均粒径D分别为 1 9mm和 4 0mm .研究了两种粒径介质的反应器出水中的NO-3 N、NO-2 N、pH变化 ,并对电流效率及处理负荷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在一定电流下 ,两反应器的NO-3 N去除率均能达到 98%;在同样操作条件下 ,D为 1 9mm反应器的脱硝能力优于D为 4 0mm反应器 ,前者比后者对水中NO-3 N的去除率高 10 %左右 .D为 1 9mm反应器的NO-3 N最高容积负荷、NO-3 N最高电极负荷、电流效率分别为 0 0 15kg (m3 ·h)、0 0 37mg (cm2 ·h)、36 0 %,均高于D为 4 0mm反应器约 10 %.以小粒径无烟煤为介质的反应器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大粒径介质反应器 .  相似文献   
208.
均质滤料过滤截污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均质滤料过滤进行了分析,采用毛细管模型研究过滤水流,给出毛细管中剪切应力的分布,通过毛细管中颗粒物的受力分析,求得颗粒与毛细管壁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力。对颗粒在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运动的受力平衡进行分析简化,得到了截污饮和时滤床中孔隙率的计算公式,由此可以计算出均质滤床的最大截污能力,即:清洁滤床的孔隙率与孢和孔隙率之差乘以滤床的体积。  相似文献   
209.
膨润土吸附-絮凝法处理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天然膨润土对Pb ̄(2+)、Cd ̄(2+)、Cr ̄(3+)的吸附和膨润土的絮凝沉降条件,将吸附与絮凝过程结合起来形成处理污水的新工艺,加入0.04%膨润土和0.006%的PAC可使低浓度污水中Pb ̄(2+)脱除93.1%。  相似文献   
210.
天津地区大气污染状况和气溶胶硫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们于1980—1981年对天津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做了同步监测,对天津市大气污染状况,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的过程及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做了研究。以超C_i几率和的方法处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污染以早晨最严重,傍晚次之,中午较轻:冬季比夏季污染严重。各种污染物中以硫酸盐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最大,总颗粒物次之。当大气相对湿度大于70%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比较突出。颗粒物中的苯溶物对大气能见度有一定的影响。城市中相对湿度高时硫酸盐浓度大,可能是产生冬季烟雾事件的原因。下风方向的硫酸根浓度与二氧化硫浓度的比值和硫酸根含硫浓度与大气总硫浓度的比值均比上风方向相应的数值高,说明城市燃煤烟气是硫酸盐的来源。城市中硫酸根浓度与二氧化硫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77,硫酸根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5。在形成硫酸根的过程中二氧化硫浓度和颗粒物可能有贡献。以一维有源简化模式估算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根的速率常数,约为2.3±1.1%/hr,冬季约1.5%/hr。二氧化硫的迁移距离约为17—340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