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5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1005篇
安全科学   424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246篇
综合类   2271篇
基础理论   430篇
污染及防治   185篇
评价与监测   182篇
社会与环境   216篇
灾害及防治   145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干热河谷林地燥红土固碳特征及"新固定"碳表观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固碳能力及所固定碳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关注.基于土壤密度分组和酸水解技术,对比研究了1991年营造的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林不同阶段(1991、1997、2003和2010年)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造林19 a后林地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40 kg.m-2和0.99kg.m-2.研究期内(1991~2010年)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平均固碳速率分别为37.89 g.(m2.a)-1和16.84 g.(m2.a)-1,且土壤呈现加速固碳特征.2003年林地表层重组有机碳分配比例为71.44%,显著高于2010年(67.99%).2003年林地表层或亚表层轻组顽固性碳指数显著高于重组,但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尤其是轻组顽固性碳指数.2003~2010年间燥红土"新固定"碳中57%~70%受物理保护,33%~49%为生化稳定性碳.研究揭示出干热河谷人工林燥红土具备较大的固碳能力.受物理保护碳的生化稳定性低于非保护碳,其稳定性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82.
高效木薯渣分解复合菌群RXS的构建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富含腐烂纤维质的环境中取样,通过以木薯渣及滤纸为碳源的蛋白胨纤维素培养基不断地富集培养,构建了一组高效稳定的纤维质分解复合菌群.考察了该复合菌群对不同纤维质底物的分解性能及其在木薯渣水解过程中主要参数的变化.研究发现该复合菌群对滤纸、脱脂棉、微晶纤维素、麦秸秆和木薯渣等原料均能够进行有效的降解.在该复合菌群应用于木薯渣的水解过程中,监测发现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关键酶的酶活力分别在第2~3 d达到最大值34.4、90.5和15.8U;经过10 d的发酵后,木薯渣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分别降解了79.8%、85.9%和19.4%,且木薯渣的失重高达61.5%;此外,代谢产物主要是乙酸、丁酸、己酸和甘油;而溶解性COD、总糖和总挥发酸的变化表明第2 d时木薯渣的水解率最高.上述结果表明,该复合菌群能够有效地水解木薯燃料酒精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木薯渣,并有望用于木薯渣高效沼气发酵的前处理中.  相似文献   
83.
唐翀鹏  冯健  王水 《环境科技》2010,23(3):40-42,45
邵州城北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规模4×104m3/d,分2期实施,采用A2/O活性污泥工艺对污水进行二级生化处理.介绍了该工程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和主要构筑物,并通过对工艺调试和试生产运行过程的分析,提出今后生产运行的优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84.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Ehr)种群竞争关系对CO2加富的响应变化。培养体系中CO2的浓度分别保持在360μL/L(未加富)和5 000μL/L(CO2加富)。结果表明:(1)不同的初始接种密度对2种藻种群竞争有明显的影响。当塔玛亚历山大藻(A)和小新月菱形藻(N)的初始接种密度比为A∶N=1∶4时,小新月菱形藻在竞争中占有极为明显的优势;当接种比例为A∶N=1∶1,小新月菱形藻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当接种比例为A∶N=4∶1时,塔玛亚历山大藻在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2)CO2加富可改变2种藻种群竞争的关系,使塔玛亚历山大藻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小新月菱形藻种群竞争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接种比例A:N=1:4时,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竞争劣势不再明显;而接种比例为A:N=1:1和4:1时,塔玛亚历山大藻成为竞争中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85.
石墨烯基磁性复合材料吸附水中亚甲基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常青  江国栋  胡梦璇  黄佳  唐和清 《环境科学》2014,35(5):1804-1809
建立了一种超声辅助共沉淀法制备磁性Fe3O4/氧化石墨烯(Fe3O4/GO)纳米粒子.透射电镜和磁滞回线研究表明,该复合物具有小的颗粒尺寸和超顺磁性.该磁性纳米材料可以吸附废水中的染料亚甲基蓝,实验研究了溶液pH值、吸附剂的用量、时间和温度对亚甲基蓝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6~9范围内,Fe3O4/GO都能高效地吸附亚甲基蓝.反应过程在前25 min反应速率很快,到18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该磁性纳米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和吸热过程.该吸附材料对亚甲基蓝吸附容量高,在313 K时Fe3O4/GO的饱和吸附量为196.5 mg·g-1.另外,可以方便地通过外部磁场分离回收吸附剂,利用过氧化氢可以再生重复使用,是一种优良的吸附染料废水的材料.  相似文献   
86.
长三角地区秸秆燃烧排放因子与颗粒物成分谱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为获取长三角地区秸秆燃烧污染物排放因子及其颗粒物成分谱,利用自行设计开发的开放式燃烧源排放测试系统,选取小麦、水稻、油菜、豆秸和薪柴等5类典型作物秸秆,分别采用露天焚烧和炉灶燃烧2种燃烧方式,实测其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排放特征.结果表明,露天燃烧各类秸秆的CO、NOx和PM2.5平均排放因子约为28.7、1.2和2.65 g·kg-1,由于炉灶氧含量相对较低,燃烧不充分,其污染物排放因子总体高于露天燃烧,分别为81.9、2.1和8.5 g·kg-1.各类秸秆中,油菜的排放水平相对较高.含碳组分(OC和EC)是生物质秸秆燃烧产生PM2.5的主要组成,在露天燃烧中OC和EC的质量分数分别占(38.92±13.93)%和(5.66±1.54)%;炉灶燃烧中OC和EC分别为(26.37±10.14)%和(18.97±10.76)%.Cl-、K+等水溶性离子也有较大贡献,在露天燃烧中分别为(13.27±6.82)%和(12.41±3.02)%;在炉灶燃烧中分别为(16.25±9.34)%和(13.62±7.91)%.小麦、水稻、油菜和豆秸等作物秸秆露天燃烧排放颗粒物的K+/OC值分别为0.30、0.52、0.49和0.15,这些特征值可用于判断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受秸秆燃烧排放影响的程度,为大气污染来源解析提供直接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87.
加速寿命试验与高加速寿命试验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介绍了加速寿命试验、高加速寿命试验的基本概念、原理,从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时间等方面对加速寿命试验和高加速寿命试验进行了比较,说明它们有不同的应用时机和范围.加速寿命试验、高加速寿命试验都是卓越的加速环境试验技术,也是可靠性试验领域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8.
用木棉纤维作为吸附材料对含油废水进行吸附研究,考察了吸附平衡时间、等温吸附、以及溶液pH、溶液盐浓度等因素对油吸附的影响。溶液pH对吸附影响很小,在不同的盐浓度下吸附略有下降,木棉纤维吸附剂对0#柴油的吸附所需平衡时间为4h,在室温和pH=7左右的条件下,吸附材料对0#柴油的最大吸附量(qm)为(31±0.81)g/g,等温吸附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木棉纤维对含油废水的吸附能在较短的时间达到吸附饱和,吸附量较大,对溶液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9.
天然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浙江某地天然沸石吸附废水中低浓度氨氮,研究了pH、天然沸石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并进行了动态吸附和脱附研究。结果表明,pH对天然沸石吸附有较大影响,吸附的最佳pH为8.0;随着天然沸石投加量的增加,氨氮的去除率逐渐增大,但吸附量随之减小。Freundlich方程比Langmuir方程更好地描述氨氮在天然沸石上的吸附行为,且此吸附是优惠吸附。假二级方程很好地拟合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吸附速率常数k2随着天然沸石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大。装填105g天然沸石吸附柱处理含氨氮20mg/L废水的水量为15L,出水氨氮浓度小于5mg/L。用含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作为脱附剂,脱附率为95.5%。  相似文献   
90.
重金属离子胁迫对赤潮微藻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重金属污染和赤潮都是较为突出的海洋环境问题,为给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试验数据,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Cu2+、Cd2+、Zn2+对米氏凯伦藻和微小原甲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通过2种藻的EC50(半数抑制浓度)比较了其敏感性差异,分析了不同浓度重金属胁迫对微藻的影响;同时,利用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y,透射电镜技术)和FCM (flow cytometry,流式细胞术)研究了重金属Cu2+的急性毒性胁迫在亚细胞水平上对米氏凯伦藻的损伤. 其中,Cu2+、Cd2+、Zn2+对微小原甲藻的48 h EC50和96 h EC50分别为0.514和0.276 mg/L、0.835和1.215 mg/L及4.376和7.976 mg/L;对米氏凯伦藻的48 h EC50和96 h EC50分别为1.881和1.881 mg/L、5.405和6.268 mg/L及13.134 和18.732 mg/L. 结果表明:2种微藻的种群相对增长率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而下降,3种重金属离子的毒性表现出Cu2+>Cd2+>Zn2+的趋势,微小原甲藻对重金属胁迫更敏感;Cu2+胁迫可使米氏凯伦藻细胞体积增大,内容物复杂程度增高,但叶绿素a的MFI(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平均荧光强度)的变化不明显;Cu2+胁迫对藻膜结构的损伤较明显,但对线粒体及叶绿体的结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