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3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888篇
安全科学   424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247篇
综合类   2238篇
基础理论   431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180篇
社会与环境   230篇
灾害及防治   14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文章在介绍和评价了矿区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矿区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及用户管理子系统、环境评价子系统、地图操作子系统、帮助子系统、输出子系统的功能设计和特点,最后对系统的应用及前景做了说明和展望。  相似文献   
412.
污泥堆肥工艺是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手段。文章考察了污泥在堆肥前后四类重金属(铜、锌、铅和镉)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铜、锌、铅和镉在堆肥前后的总量变化不大,Cu、Zn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而Pb、Cd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堆肥处理过程中可交换态重金属都呈下降趋势,但各种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变化幅度不同,以Zn和Cd下降幅度最大,Zn的可交换态由堆肥前的10.5%下降到堆肥后的4.8%;Cd的可交换态从堆肥前的3.2%下降到堆肥后的1.8%,下降比例超过和接近50%。随着向土壤中添加污泥及堆肥量的增加,小麦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也相应增加,且地下部分含量高于地上部分,小麦中重金属含量在地下部与地上部之间的比值恒定,特别是Pd,Cd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浓度比可分别达到130和15~20,经堆肥处理的污泥可以降低小麦对其中重金属的吸收。将污泥及堆肥腐熟品添加至石油污染土壤中,与对照相比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最大下降幅度为19.6%。处理一个月后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变化不大,Zn具有向铁锰氧化态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13.
以甲苯废气吸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活性污泥法降解吸收液中的污染物,研究了吸收液与生活污水混合比,重点分析了反应体系降解中污染物COD、SS、SCOP和甲苯的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吸收液与生活污水体积比为5:95,曝气量5L/min,连续曝气4h的条件下,COD、SS、SCOP和甲苯的去除率达到77.18%、94.59%、100%和89.47%,甲苯的好氧降解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414.
纺织废水集中处理厂升级改造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新宝  孙芮  陈季华  奚旦立 《环境科技》2009,22(1):36-37,40
某纺织废水集中处理厂接纳的主要废水为棉纺织、染整、洗毛、化工等综合性废水。这种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程度高,混合废水CODCr质量浓度高达2000mg/L,pH值达13。为响应江苏省DB32/1072--2007《湖地区城镇地区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新标准,研究了老污水厂升级改造的关键技术:首先采用清浊分流,将高浓度的退浆废水与洗毛废水经8d厌氧预处理,使CODCr质量浓度由8000mg/L降至1800mg/L.然后与印染废水混合,使调节池出水CODCr质量浓度从1600mg/L降至800mg/L左右;污泥量减少40%~50%;并深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节约80%反冲洗水,并使曝气生物滤池出水CODCr质量浓度稳定在60mg/L以下。  相似文献   
415.
采用大型室内湖泊模拟装置对孟氏浮游蓝丝藻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垂直分布与迁移特征进行了模拟,并通过10 L玻璃瓶实验对孟氏浮游蓝丝藻浮力对光的响应进行了分析.湖泊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后,表层孟氏浮游蓝丝藻开始向下层迁移,光照8h后,藻丝在深2~3m左右水层形成稳定聚集层;藻丝容易集聚层在光照度为10μmol·(m2·s)-1左右水层,处于该水层上部的藻丝漂浮百分率<50%趋向于沉降,处于该水层下部的藻丝漂浮百分率>50%趋向于漂浮;无光照后,藻丝开始往水体表层聚集,无光照12h后,约20%的藻丝聚集在水体表层,无光照48h后,约50%的藻丝聚集在水体表层;说明浮游蓝丝藻白天主要分布在水体2~3m处,在早晨或连续的阴天后,可能在水体表层形成水华.10 L玻璃瓶实验结果表明,强光照[100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漂浮百分率在30%-70%间变化,弱光照[25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漂浮百分率在30%-50%间变化,说明强光照[100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具有明显的沉降与漂浮特征.1昼夜内,藻细胞蛋白质和伪空胞的变化不明显,糖含量在14%-35%间变化,藻丝的浮力对光照的响应可能通过藻细胞的糖含量变化实现.  相似文献   
416.
长期开垦与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下碳截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闫玉春  唐海萍  常瑞英  刘亮 《环境科学》2008,29(5):1388-1393
以围封26 a草地(E26)为对照,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长期开垦与放牧对土壤-植物根系系统碳截存的影响.结果表明,0~40 cm土壤和根系中的C贮量, E26(7 307.59和950.32 g·m-2)≈连续放牧草地(LG)(7834.01和843.43 g·m-2)>开垦35 a耕地(LC)(4537.04和277.35 g·m-2). E26、LG和LC中,0~40 cm土壤贮存的C分别占各自土壤-根系系统C总贮量的88.49%、90.28%和94.24%.长期开垦完全破坏了草地原生的植被-土壤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风蚀:相对于E26,比中O~10 cm和10~20 cm砂粒含量分别增加了81%和39%,0~40 cm土层中根系生物量减少了71%;长期开垦导致草地土壤及根系碳截存分别降低了37.9%和70.8%.因此,在草原地区,若将长期开垦的耕地恢复为天然草地,土壤和植物根系将会有较大的固碳潜力.放牧对该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根系生长的影响较小;但长期放牧样地土壤表层容重显著增加,预示目前放牧压力已达到或接近草地的承载阈值,应及时减小放牧压力以避免草地的进一步退化.  相似文献   
417.
Fenton去除废水中甲基多巴的机制及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优敏  官宝红  吴忠标 《环境科学》2008,29(5):1271-1276
采用Fenton试剂处理甲基多巴废水的实验结果表明, Fenton试剂能有效地去除甲基多巴及其降解产物引起的COD.不同的Fe2 ﹕H2O2,(摩尔比)下甲基多巴的Fenton反应机理有显著的差异,在高Fe 2﹕H2O2(≥2)时,反应机制是H2O2促进Fe2 的絮凝作用;在中Fe2 ﹕H2O2(=1)时,反应机制是兼有氧化和絮凝沉淀作用;在低Fe2 ﹕H2O2(≤0.2)时,反应机制是氧化作用,包括Fe2 催化H2O2氧化和Fe4 aq高价水合铁直接络合去除.针对低Fe2 ﹕H2O2(≤0.2)时甲基多巴的Fenton反应机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模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误差<10%,说明该反应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甲基多巴的Fenton去除过程.  相似文献   
418.
下水道中微生物反应及水质转化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污染物对流扩散理论为基础,在分析下水道系统水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结合活性污泥数学模型(ASM)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下水道系统的微生物和水质转化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多个水质变量间的耦合计算及其相互转化和迁移过程。应用实验室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该模型可为下水道系统的设计、水质评估等提供指导,也可为污水处理厂等提供前期水质参考。  相似文献   
419.
通过普查2006~2007年晋江市区空气质量等级达Ⅲ级以上的污染天气事件,统计分析了PM10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变化的相关关系,分析研究了空气污染事件与天气现象、降水、地面风、地面气压场及天气形势的内在关系,可以发现,产生空气污染事件的有利气象条件为:24小时内气压下降,气温和水汽压升高;雾霾有露的天气;暖区降水前后及弱雷雨天气;地面均压场,主导风向偏南或偏东,平均风力一般为1~2级,最大风力不超过4级;入海高压后部、地面高压减弱变性、暖区辐合的天气形势。  相似文献   
420.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现场分析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及组成特征的方法。该方法的提出建立在臭氧与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发生氧化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化学发光现象基础上。研究发现,不同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由于组成结构不同,所产生的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具有明显特异性差异。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原理试验样机所获取的样品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文章针对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定性含量研究,并结合现有检测方法,验证了臭氧氧化发光分析方法分析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的可行性。根据实验中得到的不同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具有很大信息差异的现象,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特征编码"有机质指纹"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