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4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986篇
安全科学   471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290篇
综合类   2534篇
基础理论   457篇
污染及防治   76篇
评价与监测   228篇
社会与环境   232篇
灾害及防治   16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蔡顺智  李大鹏  唐鑫煜  李浩冉  朱伟  黄勇 《环境科学》2017,38(11):4607-4614
研究了3种扰动方式对外源磷在上覆水、间隙水、底泥中的数量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内源磷形态间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与对照实验相比,物理扰动能促进上覆水中磷向底泥迁移,并高于生物扰动和组合扰动的促进作用,并且,三者均高于对照实验.这可归因于溶解氧的渗入.物理扰动能降低间隙水中DIP的平均含量,相比对照实验降低了12.13%(第6 d和第10 d平均值),但降低程度不如生物扰动(38.63%)和组合扰动(50.79%).3种扰动均能促进Fe/Al-P和Ca-P的形成,其中,物理扰动下Fe/Al-P和Ca-P平均形成量最大,物理扰动下AAP含量一直在减小,暗示物理扰动明显促进了AAP向闭蓄态的Fe/Al-P或者Ca-P转化.  相似文献   
102.
模拟高藻期碱性水源水,采用高铁酸钾对水中以颤藻和二甲基三硫醚为代表的藻类及微量嗅味污染物进行同步控制研究.在高铁酸钾与聚合氯化铁(PFC)单独混凝对藻类的控制效果对比的基础上,展开了高铁酸钾与高锰酸钾预氧化-PFC联用方法对藻类及嗅味污染物的控制效果对比,探讨了pH、预氧化时间和浊度等条件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FC单独混凝除藻率最高为90.6%,以Fe计的等量投加条件下,高铁酸钾控藻效果较PFC混凝好,除藻率可达92.4%.高锰酸钾对PFC具有强化混凝效果,可明显提高除藻率(94.5%).高铁酸钾较高锰酸钾预氧化对二甲基三硫醚的去除效果理想,且氧化时间大大缩短,高铁酸钾氧化时间1 min可去除92.5%二甲基三硫醚,高于高锰酸钾预氧化10 min后达到的去除率(74.6%).  相似文献   
103.
桑沟湾表层沉积物性质及对磷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研究桑沟湾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并结合沉积物的表面电荷性质及磷的形态分析,考察了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包括快吸附过程和慢吸附过程,可用快慢二段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等温线符合Langmuir交叉式模型.夏季沉积物样品的最大吸附量高于春季样品,粒级较小的沉积物吸附能力较强.沉积物样品对磷的最大吸附量Qm在0.047 1~0.123 0 mg·g-1之间,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范围在0.059 6~0.192 7 mg·L-1,沉积物充当"磷源"的作用.不同站位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磷(IP)是磷在沉积物中的主要赋存形态,吸附后的沉积物样品中弱吸附态磷(Ex-P)、铁结合态磷(Fe-P)明显增加.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04.
两个CANON污水处理系统中氨氧化古菌的丰度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近期,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在各类环境中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原来认为氨氧化主要是由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完成的观点.但是在全程自养脱氮(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CANON)污水处理系统中关于AOA的研究却鲜有提及.利用PCR、克隆、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 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1个小试(lab-scale,L)和1个中试(pilot-scale,P)CANON系统中的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絮体两种形态的污泥进行AOA数量和种属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L和P中,AOA的amo A基因数量平均值(以dry sludge计)分别为2.42×106copies·g-1和6.51×106copies·g-1;2 AOA的amo A基因丰度随污泥形态不同数量相差很大:L系统中,生物膜AOA amo A丰度约为活性污泥絮体的11.1~15.1倍;P系统中,污泥絮体AOA amo A数量是生物膜中的2.8倍;3多样性方面:P系统的AOA多样性较低,仅出现一个OTU,该OTU属于Nitrosopumilus subcluster 5.2类群;L系统AOA多样性较高,共有8个OTU出现,分别属于Nitrososphaera subcluster 9、subcluster 8.1、subcluster 4.1、subcluster 1.1和Nitrosopumilus subcluster 5.2这5个类群.总之,在同一个CANON系统中,污泥形态不同,AOA的丰度和群落结构相差较大;AOA可能发挥着氨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胞外酶对施氮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与稻田土壤碳氮循环(矿化、转化等)密切相关的酶活性可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为明确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胞外酶对施氮的响应,采用根际袋法区分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利用96微孔酶标板荧光分析法,测定其碳氮过程关键酶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探讨根际效应、施氮和生育期对土壤酶活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施氮使拔节期土壤BG酶活性相对于不施氮处理降低了7.4~13.5 nmol·(g·h)~(-1),而使成熟期BG酶活性增大了7.0~31.4 nmol·(g·h)~(-1),同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BG酶活性也随水稻的生育期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使水稻成熟期非根际土壤NAG酶活性增加了1.1倍,根际土壤降低了0.3倍.施氮和生育期显著影响土壤BG酶活性,而水稻生育期、施氮和根际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均对NAG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RDA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主要影响水稻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而非根际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主要受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铵态氮(NH_4~+-N)的影响.土壤酶活性与多种因素存在复杂关系,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生理特征、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特征,分析N添加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渗滤液DTRO出水中氨氮,考察不同HRT、DO以及温度对反应体系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驯化周期短,能够有效地去除反应体系中的氨氮和COD,其去除率分别为98.68%、78.19%。驯化后期,反应体系中出现轮虫、累枝虫、寡毛类动物。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温度影响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效果,通过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HRT为5 d,ρ(DO)为4.0 mg/L,温度为25~3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出水ρ(NH_4~+-N)为13.01~19.96 mg/L,ρ(COD)为6.78~12.07 mg/L,达GB 16889—2008《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07.
海岛生态系统是一类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本研究关注了小黑山岛海域网采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小黑山岛位于山东省的庙岛群岛之中,处于黄渤海分界线之上,本研究基于小黑山岛海域2013~2015年8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鉴定出浮游动物36种,其中桡足类13种,浮游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1.5~287.5 ind/m3,平均68.4 ind/m3,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3~346.9 mg/m3,平均51.9 mg/m3,Shannon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64~2.15,平均1.22,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41~1.00,平均0.76。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强壮滨箭虫等,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环境因子中水温(WT)、透明度(Tra)和盐度(Sal)等对浮游动物群落分布影响较大,冬季强壮滨箭虫对桡足类群落特征可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8.
以2015年8月对深圳近岸海域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毒性及致畸性当量和效应区间低、中值法、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等分别进行PAHs的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表明,深圳近岸海域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干重)范围为(227.51~3897.42)×10-9。PAHs的毒性当量和致畸性当量相对于世界范围内沉积物来说,处于较低的毒性水平和致畸风险状态。深圳湾海域大沙河口附近的表层沉积物对海洋生物可能产生中低毒性,整体生态风险处于中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9.
基于1965—2015年长江江汉平原河段4个水文站实测水文资料,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系统分析了三峡水库对长江江汉平原河段水文过程及临江地下水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965—2015年宜昌站、监利站、螺山站和汉口站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三峡水库运行前后4个水文站点径流量变化分别为-9.1%、-4.3%、-7.6%和-6.1%;4个水文站点径流的突变特征均与三峡水库工程建设和不同蓄水调度模式有关;长江江汉平原河段年径流量在时域中存在多层次的时间尺度结构,变化周期以11~13a和24~27a最为显著;在7~8a尺度下径流小波系数变化过程曲线显示,三峡水库运行是长江江汉平原河段径流振荡变化的主导因素;长江与临江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取决于三峡水库的调度模式,水库调控改变了汛期和枯水期水位,使临江地下水排泄方式从以向长江排泄和蒸发排泄为主转变为以向附近河流侧向排泄、越流排泄和蒸发排泄为主。  相似文献   
110.
为有效提升艰险地区地质调查作业人员安全装备保障水平,结合艰险地区作业环境特点和地质调查作业人员安全装备配备现状,从气象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灾害、人文地理四个方面进行了安全风险分析,并依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将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最终按照"立足实际、重点优先、优化配置"原则提出了由个体防护、应急自救、人员定位、野外生存4类系统组成的地质调查作业人员安全装备保障体系以及安全装备配备建议,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对作业人员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艰险地区地质调查作业人员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适用性差、安全装备系统化程度低、个体防护用品整体质量不高、安全装备更新不及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可为今后地质调查作业人员安全装备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安全装备配备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