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41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328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石墨烯负载铁锰氧化物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金橙G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rG-MnFe_2O_4活化剂,通过TEM、XRD、FT-IR、Raman等手段对活化剂进行了系统表征,通过其对偶氮染料OG的降解实验评价了rG-MnFe_2O_4活化PMS的效果,同时考察了PMS浓度、rG-MnFe_2O_4投加量、初始pH、Cl~-浓度对OG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G-MnFe_2O_4投加量为0.3 g·L-1,n(PMS)∶n(OG)=40∶1时,rG-MnFe_2O_4活化PMS的效果显著,反应27 min时,OG降解率为100%,并且随PMS浓度、rG-MnFe_2O_4投加量的提高,OG降解效率明显增加.初始pH对OG降解有较大影响,pH=5.00时效果最好.Cl~-对活化降解OG具有促进作用,Cl-浓度越高,OG降解得越快.r G-MnFe_2O_4在重复使用5次时仍具有较好活化性能.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OG降解过程进行分析,表明OG分子中的萘环结构和偶氮键均被破坏,并检测出主要降解产物有对硝基苯酚和邻苯二甲酸;且rG-MnFe_2O_4/PMS降解体系对染料OG具有一定的矿化率.  相似文献   
72.
采用umu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考察了消毒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消毒剂氯氮比对某饮用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出水加氯或氯胺消毒前后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后水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20~70 ng/L),加氯或氯胺消毒后遗传毒性增加.反应时间为24 h,在相同投加量下氯消毒遗传毒性(40~95 ng/L)高于氯胺消毒遗传毒性(20~40 ng/L);当氯初始投加量从0 mg/L增加到10 mg/L时,炭后水的遗传毒性先迅速增加,在0.5~1 mg左右达到极大值,然后再降低,在3~5 mg左右达到极小值后缓慢上升,但是氯胺消毒后水样遗传毒性变化规律不如氯消毒的明显.当投加量为3 mg/L时,随着反应时间从0 h延长至72 h,无论是氯消毒还是氯胺消毒,炭后水遗传毒性均是先迅速增加,在2 h时达到极大值后再下降,在18 h左右达到极小值然后缓慢上升,而且任意反应时间内,氯胺消毒的遗传毒性(20~62 ng/L)均小于氯消毒(83~120 ng/L).本试验还研究了消毒剂氯氮比对炭后水氯消毒后遗传毒性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从遗传毒性的角度看,对于饮用水消毒氯胺比氯更安全,而且2种消毒方式的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均不同于总HAAs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3.
斑马鱼基因芯片技术在双酚A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斑马鱼基因芯片技术和实时定量RT-PCR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双酚A(BPA)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机制.试验将受精后的斑马鱼胚胎在0.5、1.5和4.5 mg/L BPA暴露8 d,基因芯片并经实时定量RT-PCR验证检测出50个特异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并呈显著的剂量-毒性效应(p0.05).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发现证明BPA具有遗传毒性,并且通过它们功能和作用途径的分析,可以为前期工作中观察到的生理毒性和代谢紊乱等机制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4.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菌根真菌-紫花苜蓿-根瘤菌联合修复效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滕应  骆永明  高军  李振高 《环境科学》2008,29(10):2925-2930
选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宿主植物,盆栽试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caledonium)和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单接种及双接种对PCBs复合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效应.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菌根真菌-根瘤菌共生体系中,紫花苜蓿对土壤中PCBs的降低起到明显作用,使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土壤中PCBs浓度分别下降了15.8%、 23.5%,紫花苜蓿单接种菌根真菌和苜蓿根瘤菌后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土壤中PCBs浓度分别下降了14.8%、 24.1%和20.6%、 25.5%,双接种后土壤PCBs分别降低了23.2%、26.9%,而且也改变了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程度,改善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可见,紫花苜蓿豆科植物-菌根真菌-根瘤菌特殊共生体对PCBs污染土壤显示了较好的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75.
以B(iNO)3·35H2O和T(iSO)42为反应物,用异丙醇助水热法制备了钛酸铋光催化剂,并研究不同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对样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用XRD表征了样品的结构,UV-vis漫反射测试显示含有Bi12TiO20的样品的吸收带发生了红移,BET测试表明样品的比表面积远远高于化学溶剂分解法制备的钛酸铋的比表面积。以甲基橙为模拟污染物,评价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发现当水热反应温度为140℃,水热反应时间为2.5h时,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最高,且超过P25。  相似文献   
76.
三峡库区消落区周期性干湿交替环境对土壤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马利民  张明  滕衍行  赵建夫 《环境科学》2008,29(4):1035-1039
以三峡库区消落区典型江段万州断面为试验基地,以释磷能力较强的紫色土为对象,根据三峡水库消落带的"干湿交替"空间和时间特征,进行万州断面土壤磷释放的实验室模拟试验,分析了周期性"淹水-落干"干湿交替对土壤磷释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淹水-落干"干湿交替条件下各形态磷在水土界面释放的活性为:Ca2-P,Fe-P>Cas-P,Al-P>O-P>Ca10-P;T-P在每次淹没时释放量递增,从第1次的15.4 mg·kg-1,到第3次26.5 mg·kg-1;磷在持续淹水状态下释放的主要动力为Ca2-P在水相的溶解和还原状态下Fe-P的释放,其中Ca2-P活性最高,由淹水初期的14 mg·kg-1降至5 mg·kg-1左右;而干湿交替条件下P的释放主要是氧化-还原条件变换下Fe-P的形态转换.淹水并不会使O-P释放,但可以使O-P活化,使其在落干氧化时转化为Fe-P,在下一次淹水时释放.研究发现每次淹水时土壤的有效磷水平都略有增加,每次落干时较上次落干时有效磷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77.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6tances, EPS)对浸渍式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SMBR)中聚乙烯醇改性聚丙烯无纺布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纺布膜组件表面污泥的溶解性EPS(soluble EPS, EPSs)、EPSs,组成(protein/carbohydrate, P/C)以及相对疏水性(relative hydrophobicity, RH)对膜的过滤性能有显著影响,与膜污染阻力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p)分别为:0.868、0.840、0.890;改性无纺布膜组件能有效抑制EPSs,的吸附、降低EPSs组分中P/C的比率、减少活性污泥的沉积.表明聚丙烯无纺布通过亲水改性后,过滤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表现出一定的耐污染性.  相似文献   
78.
鉴于传统结构面分析方法只能进行相对的优势组数划分,无法准确定量地给出优势结构面的产状,提出了基于蚁群算法(ACA)的结构面产状模糊C均值(FCM)聚类算法;该算法利用ACA算法得到结构面产状的模糊聚类个数,并利用FCM算法得到初始聚类中心,最终得到具有全局分布特性的最优聚类;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9.
垃圾填埋场作为环保手段的同时,其排放的污染物也对周边环境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在建设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论证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环境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结合实际案例,从污染源分析、环保措施论证、环境影响预测等几个方面对垃圾填埋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0.
本文以瑶寨隧道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地质分析与结构面统计,以Monte-Carlo法为基础,对该隧道各测线不同等级围岩分别进行结构面网络模拟,评价遂道岩体的结构性质,并进行工程岩体分类,估算其力学参数,以为采取合适的围岩支护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