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20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511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63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21.
通过烧杯搅拌试验,以聚合氯化铝(PAC)和FeC13为混凝剂对华东交通大学排放口生活污水进行混凝处理研究,考察在不同混凝条件、混凝剂投加量、pH下浊度、COD、TP的去除率.研究表明:在最佳混凝条件下PAC投加量为105mg/L时浊度、COD、TP的去除率分别为96.2%、67.4%、94.8%;FeCl3最佳投加量为...  相似文献   
822.
石化企业储罐区无组织排放大气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罐无组织排放的定量估算是石化企业污染源核查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影响评价中计算和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重要因素。文章对石油化工环境影响评价中确定储罐无组织排放量的估算方法进行探讨,以兰州炼油厂改扩建储罐区为例,选择《石油库节能设计导则》中推荐的方法对储罐区油气挥发外泄的TVOCs进行无组织排放量估算,并对拟改扩建储罐所在区域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利用高斯面源模式预测无组织排放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与范围。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结合总量控制指标及储罐所处区域环境现状,提出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将拱顶罐改造为浮顶罐、将小容积储罐改造为大容积浮顶罐等措施可有效减少储罐区TVOCs的无组织排放,从而减轻能源损耗和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823.
通过模拟高效涡流澄清池的水力条件,研究了氧化剂次氯酸钠的投加量、预氧化时间及混凝剂氯化铁(FeCl3)和聚合氯化铝(PAC)不同的投加量等对除砷效果的影响,从而为高效涡流澄清池除砷的可行性提供试验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模拟高效涡流澄清池水力条件下,投加次氯酸钠10 mg/L预氧化10 min后,投加氯化铁15 mg/L...  相似文献   
824.
基于灰色聚类法和模糊综合法的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8年9月从昆承湖布设的12个监测点采集的样本中水质指标(叶绿素a、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浓度值,采用了灰色聚类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样本水质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灰色聚类法先建立白化权函数并无量纲化灰类来消除各水质指标浓度值量级差异的影响,然后根据水质指标浓度阈值的大小赋以其权值,综合水质指标对各级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825.
闽江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入侵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阐明湿地植物入侵的机制,选择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入侵种互花米草和土著种短叶茳芏根冠生物量、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分配以及植物养分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互花米草根冠比季节变化范围是0.49~1.64,平均值为1.11,低于短叶茳芏(变化范围是3.11~7.95,平均值为5.29);②互花米草季节平均的氮磷养分分配顺序为叶>根>茎,而土著种短叶茳芏按照叶>茎>根的顺序分配;③互花米草叶、茎季节平均C/N和C/P均表现出高于短叶茳芏,而根则低于短叶茳芏,N/P则均表现为互花米草叶、茎、根高于短叶茳芏;④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同化器官(叶)和繁殖器官(根)养分分配以及C/N、C/P和N/P是互花米草得以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26.
铁路运输是现代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空气质量改善和"双碳"目标的双重约束下,厘清铁路运输CO2和污染物排放趋势,对于交通领域的减污降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燃料生命周期法分析了中国火车2001~2018年的CO2和污染物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情景分析评估了2019~2030年的铁路排放趋势.结果表明,随着铁路电气化进程的推进、内燃机车新车投入使用和燃油标准的不断升级,铁路运输燃料生命周期的CO2和污染物排放整体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而其上游阶段的排放占比逐年升高.2018年铁路运输的CO2、NOx、CO、BC和SOx排放总量分别为3780.29万t、11.98万t、3.94万t、0.20万t和3.08万t.情景分析表明,加快电力结构改善和降低单位运输能耗分别是降低铁路CO2、SOx和NOx、BC、CO排放的最佳单一控制手段.积极应对铁路减污降碳工作的综合情景下,CO2、NOx、CO、BC和SOx的减排率可分别达35%、37%、39%、32%和45%.电力结构改革和铁路电气化进程的停滞均会造成铁路运输排放总量的显著增加,铁路减污降碳工作仍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27.
长江流域农业用水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和Tobit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考虑降雨量中绿水资源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将绿水资源纳入农业用水总量,全面分析长江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变动趋势。基于1998~2011年长江流域1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和Tobit模型对流域农业用水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影响因素的检验。研究发现:(1)在研究期间内,长江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呈现出波段式上升态势;流域各区段的用水效率呈下游、上游、中游依次递减的区域分布格局。(2)灌溉费、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业对外开放度对流域农业用水效率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人均水资源量和年降水量均对流域农业用水效率有负向关系,但只有降水量在统计上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应当提高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上游水资源禀赋较高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在农业节水的具体政策方面,调整农业灌溉水价、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扩大农业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节水效应。  相似文献   
828.
MgO/活性炭催化臭氧化降解有机物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浸渍法制备了MgO/活性炭(MgO/GAC-1)催化剂,研究了其在臭氧化降解敌草隆和乙酸中的活性,并与已有研究中沉淀法制备的MgO/活性炭(MgO/GAC-2)作了稳定性对比.结果表明,在降解敌草隆和乙酸的过程中,MgO/GAC-1能使臭氧化的效率提高约15%~35%.当溶液初始p H为中性或碱性时,MgO/GAC-1可以有效减缓由于形成小分子有机酸而导致p H的下降问题,从而保证臭氧的氧化效率.当溶液初始p H为酸性时,MgO/GAC-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溶液的p H值,进而提升臭氧化的效率.因此MgO对溶液p H值的调节作用可能是臭氧化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这是相关文献所忽略的.尽管MgO/GAC-2有更大的比表面,但MgO/GAC-1却具有更好的催化臭氧化降解性能.在中性条件下降解乙酸重复10次实验的结果表明,MgO/GAC-1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829.
以闽江河口区塔礁洲河岸分布的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淡水感潮沼泽湿地及其比邻的光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土芯和土壤-植物连续体,构建中型生态系统(Mesocosm),并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模拟持续恒定盐度增加及波动短期盐度增加两种情景,测定间隙水溶解性甲烷(CH_4)浓度及其它理化因子,探讨持续恒定和短期波动盐度增加对河口淡水感潮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种处理均显著抑制了短叶茳芏沼泽及光滩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波动盐度对于短叶茳芏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的抑制效果明显高于光滩;②恒定盐度及波动盐度增加主要通过提高间隙水SO_4~(2-)、Cl~-、NH~+_4-N和TN浓度,降低间隙水pH值,抑制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③短叶茳芏沼泽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受间隙水pH值影响最为显著,而光滩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则受间隙水NH~+_4-N浓度及气温影响显著.研究表明,未来盐水入侵情景下,河口淡水感潮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将下降,且在盐度短期增加情景下,河口淡水感潮沼泽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下降幅度大于光滩湿地.  相似文献   
830.
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RO)工艺已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但膜污堵问题阻碍RO工艺的进一步推广.投加非氧化性抑菌剂是控制RO膜生物污堵的常用手段,能够抑制细菌生长,但对细菌代谢产物分泌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课题的前期研究表明,细菌的胞外多聚物(EPS)是导致反渗透膜生物污堵的重要因素,细菌数量并非导致RO膜污堵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系统考察了典型非氧化性抑菌剂——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对RO系统进水(MBR出水)微生物的生长特性、群落结构及分泌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MIT浓度增加,微生物生长迟滞期明显增长,但稳定期生物量增加;放线菌门、放线菌纲、类节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微生物分泌产物胞外多聚物(EPS)浓度增加,可能加重RO膜污堵潜势.上述结果表明,在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系统中,MIT高浓度、长时间间隔的冲击式投加可能不利于膜污堵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