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35篇
安全科学   107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547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761.
佟瑞鹏 《安全》2019,40(7):1-14,88
为推动行为安全研究的发展和应用,通过文献综述方法,确定广义行为安全研究对象,从理论和管理2个维度来解析行为安全研究进展。在理论层面,通过分析行为机理来阐述行为安全理论基础,提炼行为影响因素并探究因素间作用关系;在管理层面,追溯行为安全管理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应用现状,提出改进方案。结果表明:行为安全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2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仍需夯实相关模型并引入先进的研究方法,而行为安全管理应用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差,需要在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结合、干预的效果、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762.
紫花苜蓿吸收水溶液中Cd2+过程的阳离子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紫花苜蓿吸收水溶液中Cd2+时根系与水环境的阳离子交换.考察了紫花苜蓿分别在0、1、2、4、8、12、24、72 h对0~10 mg.L-1 Cd2+体系中Cd2+的吸收效果,体系中Na+、K+、Mg2+、Ca2+、NH 4+阳离子的浓度变化,以及溶液pH变化.并以SPSS 13.0多重线性回归建立Cd2+吸收量与阳离子变化量模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对体系中Cd2+有一定吸收作用,72 h时对0.1、1、5、10 mg.L-1 Cd2+的吸收率分别为85.86%、52.14%、15.97%、7.81%;紫花苜蓿对Cd2+的吸收过程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除NH 4+外体系中Na+、K+、Mg2+、Ca2+离子浓度随时间均有一定的增大,分别增加了11.30%~61.72%、21.44%~98.73%、24.09%~48.90%、37.04%~191.96%;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体系中Na+、K+、Mg2+、Ca2+的变化规律,在Cd2+浓度为1、5、10 mg.L-1时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NH 4+变化规律的拟合也是合适的;紫花苜蓿对Cd2+吸收过程中体系pH下降,H+可能作为Cd2+竞争离子,影响紫花苜蓿根系对Cd2+的吸收能力;三元线性回归方程证明紫花苜蓿对Cd2+吸收量主要与Ca2+、Mg2+、Na+变化量有关,且其交换主要发生在Cd2+与二价阳离子之间.  相似文献   
763.
区域工业污染物增长份额偏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迎春  佟连军 《环境科学》2010,31(4):1114-1120
以吉林省为例,在汇总各类污染物排污费的基础上,应用份额偏离分析方法解析地区污染增长,从空间关联和结构关联等方面探索区域污染治理改进方向.结果表明,①全域尺度上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78和34.05,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技术措施对于降低区域污染的作用远远大于产业组织方式的影响;②邻域尺度上地区增长份额多数高于全域尺度模型计算结果,进一步对比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组合关系,有助于通过空间组织方式改进污染治理,而降低长春市和吉林市的污染排放对于改善吉林省区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③从污染物结构关联方面将地区污染分为复合污染型和单项污染型,有利于通过产业组织方式推动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④按照各市州所属组别的相似性,并考虑地理临近,吉林省产业生态化空间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中部组、东南组、西部组和东部组.  相似文献   
764.
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营养盐和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9年5月、7月、10月和2010年1月4个航次对烟台四十里湾养殖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分布、季节变化、主要控制过程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结果表明,四十里湾海域营养盐的分布整体趋势是近岸高,由近岸向外部海域递减;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高值区出现在调查海域东部。DIN的季节变化表现出冬高、秋低、春夏居中的趋势,整体上变化不大;SiO3-Si和PO4-P浓度均为春季最低。在春秋季P为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在夏季,N/P>30,P也是一个潜在的限制因素。四个季度培养结果表明DIN总体上由上覆水交换到沉积物中;近岸区沉积物是PO4-P的汇;调查区域SiO3-Si的扩散方向均是从沉积物到上覆水中。四十里湾沉积物释放的SiO3-Si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小;与其他浅海环境相比,四十里湾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通量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65.
2020年11月,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及二者空间扩展形成的交错带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湿地近地气层中主要含硫气体(H2S)浓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湿地不同高度的H2S浓度均呈现出不同的日变化特征,其值均在白天(9:00—18:00)较高且变幅较大,而在夜间(18:00—次日6:00)较低且变幅较小.芦苇湿地的H2S平均浓度最高((0.0013±0.0025)μL·L-1),交错带湿地次之((0.0011±0.0012)μL·L-1),短叶茳芏湿地最低((0.0009±0.0013)μL·L-1).不同湿地的H2S日平均浓度整体均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H2S主要集中在近地面0~0.5 m高度且其浓度的变异性最低.研究发现,潮汐及风速是影响不同湿地H2S浓度日变化特征的共性因素,其中,芦苇湿地还受温度、电导率(EC)及氧化还原电位(Eh)的显...  相似文献   
766.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污染物,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以及难降解等特点,在环境中稳定性较好,能与环境中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复合污染物。近年来,在各种环境介质以及生物体内均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因其威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人体健康,环境微塑料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概述了微塑料的分类方式及海洋、淡水、雨水径流、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丰度和类型,阐述了微塑料的稳定性、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共同转移等相关环境行为,总结了微塑料对浮游动植物、人类的危害,探讨了微塑料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67.
《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了白洋淀远景规划建设国家公园,推进白洋淀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构建"淀水林田草"综合治理示范区.结合国家公园设立规范,从生态系统代表性等9个方面对白洋淀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生态系统代表性、生物物种代表性、自然景观独特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全民...  相似文献   
768.
草地生态系统既是我国北方众多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北疆一座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但这一“绿色生态屏障”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和破坏,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面积,程度和速度都在进一步加剧。天然草地植被的人为干扰和破坏是草地退化的根本因素,本文基于此对恢复退化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进行初步的讨论,进而提出:草 草≠草原。  相似文献   
769.
Adsorption of Cu(Ⅱ) on rice straw char from acidic aqueous solution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稻草炭对Cu(Ⅱ)的吸附特征,探讨了Cu(Ⅱ)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稻草炭对Cu(Ⅱ)有很高的吸附容量,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拟合Cu(Ⅱ)吸附等温线,因此可以描述稻草炭对Cu(Ⅱ)的吸附,其预测的Cu(Ⅱ)在pH 4.5和pH 5.0时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628 mol.kg-1和0.763 mol.kg-1.稻草炭对Cu(Ⅱ)的吸附量随体系pH升高而增加,但吸附Cu(Ⅱ)的解吸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当吸附体系pH≤4.5时,Cu(Ⅱ)解吸率大于55%,说明此时以静电吸附为主;在较高pH条件下Cu(Ⅱ)以非静电吸附机制为主.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稻草炭表面有丰富的—COOH和—OH等含氧官能团,Cu2+与含氧官能团形成有机络合物导致—COOH吸附峰位移.Cu(Ⅱ)吸附使稻草炭颗粒的Zeta电位向正值方向位移.结果说明Cu(Ⅱ)在稻草炭表面发生了专性吸附.  相似文献   
770.
通过自制三维有机玻璃水槽建立非均质土层,设立浅层和内部两个泄漏点,模拟流动相原油在含水土层中的运移及水位波动条件下的重分布过程,并利用自制高密度电极排及电法仪揭示相应的电阻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原油在土壤中运移受泄漏源位置、泄漏量及土层结构的影响.同一土层内部泄漏点横向扩散较垂向明显,浅层泄漏点为四周扩散,泄漏量越大污染范围越宽,土层渗透性越高污染深度越深.原油泄漏后存在高阻和低阻异常2种情况,土层结构简单且含油率较高时高阻异常明显;土层组分较复杂尤其是盐分和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或含水率和含油率较低时,易出现低阻异常.水位升高后土层整体电阻率降低,原油向污染区中心集中;水位下降后电阻率升高,原油向四周分散,水位波动使原油进一步弥散.受内部泄漏点影响,垂向深度上离泄漏点越近(0.08m)污染越重,除此之外泄漏点下部(0.15m)原油含量高于上部(0.04m),显示内部泄漏点原油下移较上移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