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43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507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62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81.
782.
针对生物粉末活性炭(BPAC)是否能促进污水厂二级出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转移扩散的相关问题,文章采用模拟水环境的方式,考察在投加BPAC的情况下,污水厂二级出水中ARGs的浓度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并且探究了其在不同时间、pH值和温度条件下,对水中ARGs浓度和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二级出水在投加BPAC后,水中ARGs浓度会降低,但同时微生物也会促进ARGs的扩散增加;水中的微生物种群丰度和多样性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长;低温环境(4℃)和碱性环境(pH=9)更有利于ARGs的转移扩散。研究表明,BPAC对二级出水中ARGs的转移扩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效果也受时间、环境等状况的限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783.
金泽水库上游来水及库区水质变化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明坤  童俊  胡波  朱慧峰  白晓慧 《环境科学》2019,40(10):4461-4468
金泽水库是上海西南五区的主要饮用水源,上游太浦河来水及库区水质变化对水库运行和相应供水系统供水水质有重要影响.基于常规水质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不同季节金泽水库上游来水及库区水质变化;利用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了金泽水库上游来水及库区水中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组成结构及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分析了水体荧光强度与常规水质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泽水库上游来水及库区冬季水质最差,库外断面水质受外源污染逐步恶化,经过库区生态净化作用后水质有所提升;水体FDOM主要由类蛋白类和类腐殖质类组分构成,类蛋白物质为主要组分,各组分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外源污染是影响库外断面FDOM总荧光强度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是影响库内FDOM总荧光强度季节性波动的主要因素. FDOM总荧光强度呈现上游低下游高的趋势,与水中NH4+-N、石油类、TOC、氯化物和硫酸盐含量显著相关,通过检测FDOM总荧光强度可实现对水体水质的快速分析并发挥预警和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84.
为解决传统土壤渗滤系统占地面积过大的问题,采用多级土壤渗滤系统和地下渗滤系统组合的新型两段式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了在高水力负荷0.3m/d条件下分流比对其脱氮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对不同层级的脱氮功能基因数量进行检测,进一步探究该系统中微生物脱氮机理.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分流措施可以显著提高两段式土壤渗滤系统在高负荷下的脱氮能力,当分流比为1:2时系统污染物去除能力最佳,对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氨氮(NH4+-N)、总氮(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1.16%、96.91%、72.11%和72.27%.脱氮功能基因丰度分析结果表明,多级土壤渗滤系统中的硝化及厌氧氨氧化和地下渗滤系统中的硝化反硝化的耦合作用是该工艺微生物脱氮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85.
覃彩霞  佟娟  申佩弘  魏源送 《环境科学》2015,36(9):3311-3318
抗生素耐药菌和抗性基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危害.因此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分析了某抗生素制药厂污水处理站不同季节螺旋霉素制药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大环内酯类耐药菌、6种大环内酯类抗性基因erm B、erm F、erm X、mef A、ere A、mph B和3种转移元件ISCR1、int I1、Tn916/1545的转归特征.结果表明,废水生物处理能有效削减异养菌和肠球菌1.6~2.1 logs和3.7 logs,4个处理单元(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出水中分离出的94株肠球菌均对螺旋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具有抗性,并且出水中肠球菌的耐药率并没有下降.PCR和荧光定量PCR的分析结果表明,80%耐药肠球菌携带抗性基因erm B,其他的抗性基因未检出,并且春季和秋季样品中抗性基因erm B和erm F的含量均为最高.废水生物处理对抗性基因erm B、erm F、mef A、ere A、mph B和转移元件Tn916/1545有一定的削减效果,但erm X、int I1、ISCR1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mef A、ere A、Tn916/1545的丰度降低了,且春季mef A、ere A、Tn916/1545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秋季,而erm X、int I1、ISCR1的丰度增加了.  相似文献   
786.
前处理条件对准确测定样品中多矿质元素含量至关重要,本研究设置4种酸消解体系(HNO_3、HNO_3-H_2O_2、HNO_3-HF、HNO_3-HF-H_2O_2)及5组消解温度(100~120℃、100~120~140℃、100~130~150℃、100~130~160℃、100~120~140~160~180℃),探究不同消解条件对绿茶标准物质GBW10052中28种多元素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酸消解体系及消解温度下的各元素浓度均有差异,相比Ca、K、Fe、Mg、Na等主量元素,As、Cr、Cs、Cd、Li、Ni、Se、Rb、Tb、Th、Tl、U、V、Y等微量及痕量元素浓度变化更显著。HNO_3中各元素浓度最低,14个元素的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RE)大于25%;混合酸消解效果较好,相比于HNO_3,混合酸中大部分元素浓度更接近参考值。HNO_3-H_2O_2中,除Mo、U、Se、V、Si、Pb外,其余元素浓度增大,RE减小; HNO_3-HF中U、V、Si、Li、Zn、Sr、Cr等浓度继续增大,RE持续减小,As、Pb、Cd等浓度减小,RE增大; HNO_3-HF-H_2O_2中As、Pb、Cd等持续更减小,RE增大,其余元素浓度更接近参考值,与HNO_3-HF相比,HNO_3-HF-H_2O_2中各元素RE减小,但变化不显著。升温能促进溶液中部分多元素消解,以HNO_3-HF-H_2O_2为例,消解温度为100~140℃的体系对获取主量元素更有利;高温消解对微量及痕量元素影响较大,尤其是As、Pb、Cd、Cr等易挥发元素,当温度超过140℃时,As、Pb、Cd、Cr亏损严重,RE均高于25%。因此,应该根据目标元素选择相应的消解条件,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87.
漂染废水水解——生物接触氧化——混凝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解--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漂染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cr、BOD5、色度、SS和PH值都能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78-92)中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788.
利用厌氧反应器与好氧MBR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探讨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解氧(DO)浓度为1.8~2.6mg/L的条件下,HRT为7.5、4.5和2.5h时,反应器对COD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8.7%~96.5%、87.3%~97.2%和81%~92%,出水COD的浓度分别为78.9~51.2,81.6~50.8,93.4~65.8mg/L.试验同时考察了不同HRT条件下,活性污泥浓度(MLSS)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本工艺中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中最佳污泥浓度应控制在6500mg/左右.  相似文献   
789.
净水厂中自动加氯系统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主要介绍了净水厂自动加氯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影响因素.控制系统以原水流量为前馈和出厂水余氯浓度作为反馈信号,采用PID算法控制加氯量.系统应用于南方某水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供水水质的安全性,而且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90.
粉煤灰与若干有机固体废弃物配施改良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鉴于废弃物堆积引起的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矿山开采等导致土地退化,利用废弃物改良土壤、修复生态环境的研究和技术推广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粉煤灰与若干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理化特性,分析了其单一施用改土的弊病,重点阐述了粉煤灰与有机固体废弃物配施对土壤理化生性质的影响。认为粉煤灰与若干有机固体废弃物配施具有良好的土壤改良效果,也是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置和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此外,分析了有关废弃物配施改土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