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98篇
安全科学   91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87篇
综合类   696篇
基础理论   140篇
污染及防治   138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95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81.
探讨了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存在条件下饱和石英砂填充柱中纳米二氧化钛(nTiO2)的迁移和滞留机制.结果表明,pH 4.0条件下,不存在FA和HA时,nTiO2不发生迁移;FA和HA吸附到nTiO2表面,改变nTiO2电动性质,促进其在饱和多孔介质柱中迁移.随着FA和HA浓度由1mg/L升高至10mg/L,nTiO2的流出率(填充柱流出液与进液中nTiO2总量的比值)分别由0.01和0.88升高至0.91和0.94;相同条件下,HA在nTiO2表面的吸附量比FA大,对nTiO2迁移性的促进作用也更大.离子抑制nTiO2的迁移,且CaCl2影响大于NaCl.相同NaCl浓度,与FA相比,HA作用下nTiO2的迁移性更强,并且7%~56%的nTiO2沉降在第二极小势能区,高于FA作用下的4%~17%,更易被重新释放.nTiO2与石英砂之间的高势垒促进nTiO2的迁移,而低势垒、第二最小势能、阻塞作用、扩散和重力沉降是nTiO2滞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2.
潜流人工湿地堵塞程度的原位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湿地因其生态友好、运行费用低廉、处理效果好而被广泛运用于污水处理中,然而潜流人工湿地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填料堵塞,导致其利用率下降、寿命缩短,但目前还缺乏简单有效的原位测定人工湿地堵塞程度的方法和仪器.为了客观地评价湿地的堵塞程度,以渗透系数法为测定原理构建了人工湿地堵塞程度原位测定法,结合压力探测和数据处理模块开发了人工湿地堵塞程度原位测定仪,并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和原位测量以检验方法和仪器的可行性.实验室试验中测量了利用砂土和砾石模拟的不同程度的堵塞.结果表明:当填料砂土与砾石的质量比为2:1、4:1、8:1时,堵塞系数分别为0.69、0.84、0.91 km/d,测得的堵塞系数和填料比例显著相关,能够准确地反映堵塞程度.原位测量选择运行了1~5 a的4个潜流人工湿地(A、B、C、D湿地)进行,运行一段时间后,潜流人工湿地入口处、湿地管道破损处和使用时间较长的湿地堵塞系数较高,最高达0.998 km/d,而运行情况良好的D湿地堵塞系数在0.5 km/d以下.研究显示,原位测定结果能很好地反映湿地的堵塞情况.   相似文献   
983.
针对现有的三维建模算法存在耗时长,局部结合细节建模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石化设备模型库的装置三维重建算法。利用计算机视觉"从运动恢复结构"技术初步实现石化装置部件的识别与定位,提取关键帧中局部特征显著的设备信息,实现基准部件识别及位置匹配。提取复杂管道的空间布局信息,利用阀门(组)的识别信息及约束关系来校正已重建的三维场景,最终实现整个石化装置的自动化三维重建。实例证明,采用文中算法进行石化装置三维重建,可以有效地减少建模时间,提高建模精度。  相似文献   
984.
临近空间环境探空火箭膨胀落球探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临近空间大气环境探测需求,介绍了一种可用于30~100 km临近空间大气密度、风场、温度和气压的原位探测技术——探空火箭膨胀落球探测技术,阐述了其探测原理、系统组成和探测过程,采用仿真方法模拟了膨胀落球的探测数据,并利用模拟探测数据成功反演了30~100 km临近空间大气密度、风场、温度和气压等大气产品。该技术具有探测要素多、探测高度范围广、载荷成本低、设备较为简单等特点,对于我国临近空间环境探测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5.
以海洋微藻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idica var.tingtaoensis)为受试对象,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单独及共同对青岛大扁藻的急性毒性效应,考察了藻细胞的生长状况,光合色素产量,细胞通透性,氧化应激指标及扫描电镜,以探讨GO的加入对DBP藻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GO(0.1~10 mg·L~(-1))对青岛大扁藻的藻密度和叶绿素产量无明显影响,但藻细胞通透性随GO浓度升高显著增加(P0.05),10mg·L~(-1)时达到空白组的2.2倍.DBP对青岛大扁藻的EC50,96 h为(11.14±0.80)mg·L~(-1),其毒性远大于GO(EC50,96 h大于100mg·L~(-1)).1 mg·L~(-1)GO的加入使DBP的EC50,96 h降低到(4.93±2.14)mg·L~(-1),低浓度GO对DBP藻毒性表现出一定的增强作用.1 mg·L~(-1)的GO加入时,对低浓度DBP组(0.1~2 mg·L~(-1))的藻密度、叶绿素产量、细胞通透性水平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加剧了高浓度DBP组(4 mg·L~(-1))对藻密度、叶绿素产量的抑制,使单个藻细胞内ROS和SOD平均增加了21%和7%.扫描电镜结果发现GO对藻细胞具有覆盖,包裹及聚集作用,这些可能是DBP藻毒性增强的主要原因.该结果为揭示新型污染物碳纳米材料对海洋生物的风险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86.
对痕量金属缺乏引起污泥膨胀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物动力学的角度,分析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中由于痕量金属缺乏引起污泥膨胀的机理,并用其权理解释和控制污泥膨胀现象。  相似文献   
98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大部分持久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具有致癌性、致突变和致畸变作用,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阐述了POPs的各种性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的污染来源、国内外面临的污染现状及其处理和销毁技术进展,着重阐述了对被POPs污染的土壤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的技术,以及关于废气、污染土壤和水中二恶英类物质的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988.
旅游产品竞争力分析--以黄鹤楼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发展的核心在于旅游竞争力的强弱.为了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利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武汉黄鹤楼为例,通过分析比较黄鹤楼与国内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状况,揭示黄鹤楼市场竞争的优势与不足,为提高武汉市旅游发展竞争力提供一个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989.
活动大陆造山带大多以活跃的断裂错断及褶皱发育为特征,这些过程同时改变区域高程与地势,进而影响气候变化的进程。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天山山脉南北两侧均发育有明显的三列褶皱-断裂系统。根据褶皱地层中前生长地层和生长地层均可计算区域地层的隆起高度。东天山北侧近平行分布着齐古、玛纳斯和独山子褶皱-逆冲带,根据前生长地层能够开展区域隆升过程分析和天山生长历史恢复。本文通过三列褶皱-断裂体系地层组成分析及地层变形特征测量,获得天山平均高程在中新世早期约1800米,在中新世晚期约2600米,而晚上新世与现在高度接近。结合前人对中新世以前区域高程的恢复数据,天山北侧褶皱和断裂活动是区域生长的主要构造形式,也造成了区域阶段性隆升。  相似文献   
990.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其8^13C值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可以反映植物残体的输入及其在土壤中分解累积特征,有助于揭示SOC循环过程及规律。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的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属性、SOC含量和植物优势种、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对该区域SOC深度分布和有机质8”C值组成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