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33篇 |
免费 | 591篇 |
国内免费 | 22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34篇 |
废物处理 | 281篇 |
环保管理 | 562篇 |
综合类 | 4108篇 |
基础理论 | 935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1426篇 |
评价与监测 | 386篇 |
社会与环境 | 327篇 |
灾害及防治 | 3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337篇 |
2021年 | 297篇 |
2020年 | 325篇 |
2019年 | 244篇 |
2018年 | 263篇 |
2017年 | 309篇 |
2016年 | 352篇 |
2015年 | 394篇 |
2014年 | 436篇 |
2013年 | 536篇 |
2012年 | 533篇 |
2011年 | 611篇 |
2010年 | 522篇 |
2009年 | 503篇 |
2008年 | 451篇 |
2007年 | 441篇 |
2006年 | 429篇 |
2005年 | 284篇 |
2004年 | 237篇 |
2003年 | 188篇 |
2002年 | 185篇 |
2001年 | 157篇 |
2000年 | 156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3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DGGE、T-RFLP 、LH-PCR对两种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基于PCR扩增的分子生态技术DGGE、T-RFLP和LH-PCR,对2种典型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活性污泥(生活污泥、焦化污泥)进行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并以此比较3种技术的优劣,提出不同应用条件下研究方法的选择依据。根据实验结果:DGGE得到的条带较多,但误差来源也最多;T-RFLP技术较为灵敏,但需要选择适当的内切酶,严格控制酶切条件,并且文库比对误差较大;而LH-PCR操作简单,结果稳定性较高。虽然目前尚无法判断3种方法的准确性,但LH-PCR在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中已显示出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52.
干法腈纶生产废水脱氨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本实验室富集驯化的高效硝化细菌对生化处理后的干法腈纶生产废水进行了脱NH3-N研究,在连续运行装置中考察了DO和MLSS的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废水NH3-N负荷和COD负荷对脱NH3-N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菌能适应干法腈纶生产废水中的难生物降解物质并有效去除废水中的NH3-N,启动期DO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运行期污泥增长速率呈现"S"型变化;进水NH3-N负荷达到0.405 kg/(m3·d)时仍能维持出水P(NH3-N)在5 mg/L以下,进水COD负荷由0.126 kg/(m3·d)提高到0.975 kg/(m3·d)的过程中,NH3-N去除率始终高于96%. 相似文献
53.
54.
硫酸渣制备高纯度硫酸亚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铁硫酸渣为原料,采用酸浸一还原-除杂-结晶-重结晶-干燥工艺,合成高纯度硫酸亚铁.通过反应温度、反应时闻对硫酸渣中铁的浸出率的影响,以及结晶温度、干燥温度,干燥时间、于燥时间对硫酸亚铁产品纯度的影响做分析实验,得出最佳酸浸条件:硫酸渣与硫酸的固液比为1:3,硫酸质量分数为20%-25%,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 h,搅拌强度为200 r/min;最佳结晶精制条件:结晶溶液pH值1:3,温度为60℃,温度海60℃;除杂最佳条件:pH值约为4.5;冷却结晶温度控制在20℃,结晶秣过程为30℃于燥6 h. 相似文献
55.
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处理产业化是造就一种特定模式,聚合已进入垃圾处理行业的事业体并培育核心事业体的一种过程,一般包括导入、扩散、发展和聚变等4个子过程.产业化应将垃圾处理由公有公益性服务事业转化成服务产业,并最终转化成物质生产的基础产业,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的4个环节.宏观来看,涉及到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层面. 相似文献
56.
Gao Feng Nan Jun Zhang Xinhui Wu Tianha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7,24(20):17016-17030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incorporating biopolymer kinetics and the process of the simultaneous storage and growth are established for the treatment of... 相似文献
57.
Yuan Zhimin Yi Honghong Wang Tianqi Zhang Yiyue Zhu Xiaozhe Yao Ju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7,24(27):21877-21884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In the present study, heavy metal (HM)-tolerant 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 (PSB) were isolated and their performance during the remediation of Pb... 相似文献
58.
Xie Binghan Gong Weijia Ding An Yu Huarong Qu Fangshu Tang Xiaobin Yan Zhongsen Li Guibai Liang He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7,24(29):23226-23235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Microbial fuel cell (MFC) is a sustainable technology to treat cattle manure slurry (CMS) for converting chemical energy to bioelectricity. In this... 相似文献
59.
基于GIS的太湖流域主要生态风险源危险度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湖流域主要生态风险源为评价对象,充分考虑多类型多等级风险源作用强度的差异性,构建了风险源危险度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风险源发生机率、强度及作用范围等建立了太湖流域洪涝、干旱、极端气象、土壤侵蚀及污染排放等主要生态风险源的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在ArcGIS技术支持下,创建了太湖流域1 606个网格和24个县市的风险源危险度统计数据库,采用AHP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实现太湖流域单要素及综合生态风险源危险度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流域内生态风险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其中,高生态风险源危险区集中分布在环太湖北部一带,面积约占流域面积的1172%;较高危险区主要呈“西北 北 东北 东”半环状分布格局,所占面积约2452%,危险度较低的区域集中在流域西南部的苕溪流域一带,面积占1566%。此外,不同区域主导生态风险源组成亦不同,约599%的区域是以污染排放为主导生态风险源,主要分布在镇江 宜兴 长兴 安吉一线以东的地区;2545%的区域主导生态风险源为干旱,主要集中在镇江 宜兴 长兴 安吉一线以西;1244%的区域是以洪涝灾害为主导风险源,集中分布在湖州、宜兴等地;而以水土流失、极端气象灾害作为主导风险源地区相对较为分散,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60.
Se Jin Choi Ssang Sun Jun Jae Eun Oh Paulo J. M. Monteiro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2010,12(4):275-282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tone powder sludg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alkali-activated fly ash and blast furnace slag mixes. Stone powder sludge produced from a crushed aggregate factory was used to replace fly ash and granulated blast furnace slag at replacement ratios of 0%, 10%, 20%, and 30% by mass. The unit weight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samples were measure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alkali-activated blast furnace slag mixes using stone powder sludg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lkali-activated blast furnace slag control mix, bu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alkali-activated fly ash mix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eplacement ratio of stone powder sludge. Microscop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or alkaliactivated blast furnace slag samples, broken surfaces were more evident than for the alkali-activated fly ash samples. For all XRD diagrams, broad and diffuse peaks were observed around 2θ = 35° (d = 2.96–3.03 Å), implying amorphous or short-ordering structure phas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