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1篇 |
免费 | 343篇 |
国内免费 | 10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40篇 |
废物处理 | 102篇 |
环保管理 | 241篇 |
综合类 | 2110篇 |
基础理论 | 424篇 |
污染及防治 | 619篇 |
评价与监测 | 183篇 |
社会与环境 | 163篇 |
灾害及防治 | 1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186篇 |
2021年 | 211篇 |
2020年 | 177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133篇 |
2017年 | 199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186篇 |
2014年 | 208篇 |
2013年 | 246篇 |
2012年 | 273篇 |
2011年 | 293篇 |
2010年 | 237篇 |
2009年 | 230篇 |
2008年 | 251篇 |
2007年 | 211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鄂南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红壤CO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湖北省咸宁地区分布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法对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稻-油菜轮作田,旱地,林地,果园)土壤CO2的排放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4种利用方式土壤CO2的年排放总量从高到低分别为水稻-油菜轮作田1 129 g/(m2·a),果园828 g/(m2·a),旱地632 g/(m2·a),林地533 g/(m2·a).土壤CO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异,水田夏季淹水期排放低,而其它3种土壤都是夏季最高,春秋次之,冬季最低,并与对应的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5 cm地温与4种土壤CO2排放通量均成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且以林地的相关性最大.除水田外,其它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大气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5 cm地温与CO2排放通量的相关方程计算得出,4种利用方式红壤的Q10分别为水田1.51,果园1.88,林地2.08,旱地2.7.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WFPS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CO2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DOC在降水或淹水的情况下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32.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和絮凝剂协同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染料废水脱色率和COD去除率随输入电压增大和放电时间延长而增加;电极间距、废水初始浓度、通入空气流量等因素对印染废水处理效果也有很大影响;气相中放电效果优于液相中放电,阳极电极在液面以上8mm左右时放电效果最好,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随废水初始浓度和通入空气流量增大废水脱色和COD脱除率先增大再减小,有一最佳峰值.印染废水先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再加入絮凝剂处理效果优于先加絮凝剂后放电、仅有等离子体放电的过程.在本实验中初始浓度200mg/L(CODCr初始值572)印染废水在外加电压40kV、放电时间20min、电极间距8mm、通入空气流量16L/h条件下,与絮凝剂PAC相互协同作用可达到96%脱色率、63%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33.
对武汉东湖3个采样点柱状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的垂向分布进行了测定,并对生源要素与微生物量之间垂向分布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湖柱状沉积物中总有机碳与总氮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步变化趋势,其含量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处于纳污区的1号点的各种营养盐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点.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有着明显的双重来源,1号点含有较高的陆源有机质成分,而远离排污口部分的2号和3号点的有机质来源则以水生生物为主.微生物量在沉积物表层最高,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微生物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受有机质来源不同的影响,微生物量与总氮、总磷之间仅在远离排污口部分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4.
采集了全国14个稀土施用区3种不同施用条件(土施、喷施、拌种)下的成熟小麦样品及未施用稀土对照样品,利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小麦植株的根、茎、叶及籽粒中14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别探讨了不同外源下小麦植株各部位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与有关文献中的报道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土施和拌种的小麦各部位没有发现明显残留,施用样各部位稀土总量比对照样增加约5%-10%,其分布模式与土壤类似;喷施的小麦样品的根、茎、叶中稀土残留严重,其含量比对照样高一个数量级,其分布模式与土壤及对照完全不同,表现为轻稀土更富集;3种施用方法的小麦籽粒中稀土残留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为解决电网运检业务孤立、缺乏与相关业务系统联动性,不能延伸至配电网等问题,对制约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设备(资产)运维精益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支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覆盖公司运维检修业务,贯穿技术监督全过程的特点。实现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向运检业务信息平台的转型。 相似文献
39.
40.
人工浮床对汾江河水质净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佛山市汾江河内布置浮床的水域的7个断面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布置浮床侧与未布置浮床侧各水质指标的差异,以考察人工浮床对汾江河水质的净化效果。同时比较了圆币草、水罂粟、梭鱼草、狐尾草、美人蕉和鸢尾6种浮床植物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量。结果表明,布置人工浮床一侧的水质TN、TP、COD和NH4+-N含量均显著低于未布置浮床一侧的水质,表明人工浮床对水体水质的有净化效果。总面积约4 900 m2的浮床植物经过3个月的生长,从水体中共吸收了192.5 kg的氮和76.1 kg的磷。6种浮床植物中,狐尾草的净增生物量最高,达到64.2 kg/m2;圆币草次之,为62.2 kg/m2。狐尾草和圆币草对氮磷的吸收能力在6种植物中处于较高水平,每平方米狐尾草和圆币草从水体中分别吸收了51.61g氮、19.79 g磷和46.90 g氮、22.93 g磷。综合比较得出,狐尾草和圆币草在生物量和氮磷吸收量上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是较好的浮床植物。本研究为人工浮床在南方类似河流中的应用及植物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