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4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542篇
安全科学   93篇
废物处理   67篇
环保管理   116篇
综合类   781篇
基础理论   213篇
污染及防治   432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7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21.
田刚  张少凡  吕蓓蓓 《环境科学》2003,24(2):130-133
通过改变进水有机负荷,对两级串联浸没式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的技术性能进行了研究.其内容涉及到:各级反应器的有机物去除分担率、过滤器的作用、单双级生物反应器比较等问题.结果表明:第一、二级反应器分别承担了溶解性有机物去除负荷的76%和24%;砂滤系统对前一级出水COD的去除率高达42%;在相同有机负荷下,相对单级反应器,双级反应器不但有机物去除率高,而且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922.
太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影响下水稻土重金属有效性库变化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在太湖地区调查选择了乡镇工业环境、集约化农业丰产方及长期肥料试验地等几种人类农业利用类型和环境影响的地块,采集水稻土耕层样本作若干重金属的有效性库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环境和利用影响下太湖地区水稻土重金属有效性库都存在升高的趋势,其程度介于30%至200%,且以表层最为突出.近工业区环境和长期单施化肥下这种有效性库变化最为剧烈,其土壤Cu、Pb有效性库分别达到7.96~2.15 mg·kg-1、24.7~3.47mg·kg-1和8.34~4.42 mg·kg、9.01~4.95 mg·kg-1.这种有效性升高伴随着总量的积累趋势可能是太湖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演变的当前特点,这必须在本地区农业与食物安全中备加关注.  相似文献   
923.
2013~2014年北京市NO2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3~2014年北京市NO2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全年及重污染日NO2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NO2平均浓度为56μg/m3,2014年北京市NO2年均浓度为56.7μg/m3.年均及重污染日NO2月均浓度均呈波浪型分布,日变化呈双峰型分布;空间分布上北部及西部山区NO2浓度明显低于中心城区及南部地区. NO2浓度与PM2.5、CO、NO呈正相关关系,与O3、OX无明显相关性;全年NO2光解速率峰值平均在0.105/min左右,重污染日光解速率峰值平均在0.026/min左右;全年及重污染期间,氮氧化速率分别为0.142±0.061、0.190±0.036;高浓度NO2既有利于O3生成,又对重污染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重污染日特定条件下北京市NO2的两种转化机制以转化为NO3-过程为主导.经计算2000~2014年北京市机动车的保有量与NO2浓度的相关系数R为-0.84,机动车NOx排放量对北京市NO2浓度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4.
针对2012年在福建沿海致鲍鱼大量死亡、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的米氏凯伦藻赤潮,为验证鲍鱼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的原因是否来源于米氏凯伦藻自身的毒性效应,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分离自赤潮现场的一株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过程中,监测了曝气与非曝气条件下,环境因素中氨氮(TAN)、pH、DO的变化。研究发现,曝气条件下,实验体系中DO的变动范围为7.3~7.8 mg/L,pH的变动范围为7.5~8.2,TAN浓度的变动范围为0.0035~0.084 mg/L(能维持贝类正常生存),此时米氏凯伦藻趋近于赤潮现场藻细胞数量时(3107/L),鲍鱼48 h死亡率为33.3%,96 h内死亡率达100%,说明此时鲍鱼的急剧死亡是由米氏凯伦藻本身的毒性效应引起的。在非曝气条件下, DO由7.1 mg/L降低至1.8 mg/L,实验体系中pH的变动范围为7.2~8.1,TAN的变动范围为0.007~0.051 mg/L,此时米氏凯伦藻藻细胞数量为3107/L时,鲍鱼16 h内死亡率达100%,说明低氧的环境条件可以导致赤潮对鲍鱼的毒性效应加剧。由此可以推测,赤潮发生时皱纹盘鲍短时间内的大量死亡与米氏凯伦藻本身的毒性效应有关,而低氧等环境条件可以导致毒性效应加剧。  相似文献   
925.
吉林西部盐碱水田区全球变暖潜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洁  方天儒  赵仁竹  梁爽 《生态环境》2014,(8):1372-1377
为了探讨吉林西部土地整理工程对区域全暖所做贡献,基于实测的水田土壤温室气体数据,进行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分析,为进一步评估水田开发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以吉林省西部盐碱水田区为研究对象,将野外调查采样和小区试验相结合,采集了水田的0-30 cm表层土壤样品带回进行小区实验。在小区内挖取100 cm×100 cm×50 cm的坑,在土坑底部铺设塑料布后,将从采样点带回的土壤填进坑内灌水,种植水稻,6块样地分别为不同开发年限,其处置模式与前郭当地的水肥管理相同,样地周围挖掘了排水渠。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水稻生长期土壤所释放的温室气体 CH4,N2O 和CO2,计算水稻不同生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及贡献率,估算研究区的区域变暖潜势(GWP),结合30年水田面积变化加权法分析温室气体GWP贡献率。结果表明:水田生长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CO2气体计)随着开发年限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水田开发过程中CO2、CH4和N2O各时期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都有一定变化,CO2气体排放贡献率占主导地位在80%左右,CH4的贡献率16.69%-20.39%,是N2O的14-22倍,水田CH4气体的排放对研究区综合温室效应有较大贡献,水田开发初期N2O气体贡献率较成熟水田相比较高。在水稻生长旺盛期CO2气体贡献率下降明显,CH4气体贡献率显著升高,N2O气体贡献率变化不大,在返青期和成熟期CH4和N2O 2种气体贡献率均较小,其中,除成熟期外新开发水田的CH4气体贡献率均高于成熟水田,在水稻生长发育较快速的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CO2气体贡献率下降且降幅明显,该阶段CH4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比重加大,远高于N2O气体。在水稻成熟期,3种温室气体的贡献率与其他时期相比发生较大变化,CH4比 N2O 略有优势,CO2所占比例恢复至95%。?  相似文献   
926.
An innovative advanced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combining biologic aerated filter (BAF) and sulfur/ ceramisite-based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SCAD) for reliable removal of nitrogen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SCAD reactor, ceramisite was used as filter and Ca (HCO3)2 was used for supplying alkalinity and carbon source. The BAF-SCAD was used to treat the secondary treatment effluent.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on nitrogen removal was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bined system was effective in nitrogen removal even at low temperatures (8℃). Removal of total nitrogen (TN), NH4+ -N, NO3-N reached above 90% at room temperature. Nitrifica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temperature and nitrification at low temperature (8℃) was a limiting factor for TN removal. However, denitrification was not impacted by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removal of NO3 -N maintained 98%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reason of effective denitrification at low temperature might be the use of easily dissolved Ca(HCO3)2 and high-flux ceramisite, which solved the problem of low mass transfer efficiency at low temperatures. Besides, vast surface area of sulfur with diameter of 2-6 mm enhanced the rate of microbial utilization. The removal of nitrate compani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SO42-, and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SO27 was about 240mg.L^-1. These findings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ocess to nitrogen removal especially in the winter and cold regions.  相似文献   
927.
气候与健康     
气温与健康 人的体温恒定在37摄氏度左右,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环境温度在18℃左右。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冬季当环境温度在4—10℃之间时,容易患感冒、咳嗽病.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鼠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928.
核事故引发的应急任务往往需要集成多个部门应急资源和能力来协同响应。这些海量核应急信息、知识汇聚于网络,其固有异构性限制了跨部门核应急集成的能力。为解决此问题,基于语义X列表理论提出核应急集成框架;以“事件-任务-资源”为主线构建本体结构列表和集成推理规则;给出假定核事故场景和资源、任务信息,搭建S-BOX模型和响应决策推理实验,验证了本方法可有效表达异构核应急信息与知识,实现按需集成。  相似文献   
929.
国外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姚治国  陈田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7):1222-1231
旅游生态效率由生态效率概念衍生而来,是一个描述旅游单位经济产出环境影响大小的变量。提升旅游生态效率可以获得双向效应,也就是在创造新的市场就业机会的同时,降低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国外旅游生态效率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效率的概念、特征与理论模型;旅游生态效率理论的演化与应用;旅游生态效率提升的规划及措施;旅游者对生态效率战略的感知与态度;旅游生态效率规划实施的动力与阻力等。国外旅游生态效率研究具有研究范围和视角比较宽泛、研究方法手段丰富多样、研究案例较为典型、研究结论实践应用价值较大等特征。深化旅游生态效率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不仅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也为低碳旅游、旅游碳交易、旅游碳税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0.
2014年10月北京市4次典型空气重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值模拟与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2014年10月北京市4次典型空气重污染过程的大气环境背景、气象条件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稳定的气象条件是形成空气重污染的主要原因,4次重污染过程大气条件均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表现为大气层结稳定,近地层逆温(平均逆温强度为2.26 ℃/100 m)明显,风速(平均值为1.52 m/s)小,相对湿度(平均值为80.75%)大. 在4次重污染过程中8—11日污染最重,ρ(PM2.5)日均值平均为264 μg/m3,并且区域输送对北京贡献率最大,平均值为63.75%;24—25日污染程度次之,逆温最强,逆温强度达5.94 ℃/100 m;18—20日重污染中北京ρ(PM2.5)高值(>200 μg/m3)区主要集中在该市西北部地区;30—31日污染相对较轻,ρ(PM2.5)日均值最高只有154 μg/m3. 数值模拟表明,在4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中,来自南方(包括河北、河南和山西西部等地)的外来污染物输送对北京PM2.5贡献较大,外来贡献率分别在42.36%~69.12%之间,同时北京本地也存在较强的二次无机盐及有机物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