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7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531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64篇
环保管理   114篇
综合类   769篇
基础理论   199篇
污染及防治   425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广东大宝山复合污染土壤的改良及植物复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广东省大宝山农耕废弃污染土壤及尾矿坝土壤,采用豌豆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石灰石、沸石、粉煤灰对豌豆生物量、豌豆植株内Cd、Cu、Pb 和Zn 含量、土壤中各重金属的有效态及土壤pH 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农耕废弃污染土壤,3 种改良剂均能显著提高豌豆的生物量,经改良处理后,豌豆生物量为对照的2.4~2.9 倍.对于尾矿坝土壤,未改良处理时豌豆不能发芽;沸石处理时豌豆发芽后1 周后萎蔫死亡;石灰石和粉煤灰有一定的改良效果.改良处理能明显降低豌豆对Cd、Cu、Zn 和Pb 的吸收.粉煤灰与石灰石混剂处理对豌豆重金属吸收降低效果最显著,Cd、Cu、Pb 和Zn 降低率分别为94.6%,69.3%,80.6%,87.3%,混剂处理优于单剂处理.豌豆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改良剂促进植株生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提高了土壤pH 值并释放出植物营养元素(K、Ca 和Mg 等),从而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同时降低了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2.
调查分析了祁连山中段不同海拔土壤颗粒有机碳及其与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在0~15 cm和15~35cm土层随海拔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P>0.2);土壤颗粒有机碳比例在0~15 cm土层随海拔升高也呈现下降趋势(P≤0.001).土壤颗粒组分比例0~15 cm土层在阴坡3 000 m~3 500 m、15~35 cm土层在阴坡3 200 m和3 500 m及半阴坡2 200和2 800 m处较高;土壤颗粒有机碳比例0~15 cm土层在阴坡3 000 m和3 200 m、半阴坡2 200 m和2 800 m,以及15~35 cm土层在阴坡3 200 m和3 500 m、阳坡3 300 m和3 500 m处较高(P<0.05).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颗粒组分碳含量随海拔升高变化不显著(P<0.9).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0~15cm土层在阴坡3 000 m~3 500 m、15~35 cm土层在阴坡3 000 m~3 500 m及阳坡3 300m处较高;土壤颗粒组分碳含量0~15 cm土层在阴坡3 000 m~3 400 m和阳坡3 300 m,以及15~35 cm土层在阴坡3 200 m和3 400 m及阳坡3 300 m处较高.土壤颗粒组分比例0~15 cm土层在森林和灌丛草甸中较高;15~35 cm土层在森林、灌丛草甸和干旱草原中较高(P<0.05).土壤颗粒有机碳比例0~15 cm土层在荒漠草原和干旱草原,以及15~30 cm土层在森林和灌丛草甸中较高(P<0.05).土壤颗粒组分碳含量0~15 cm和15~35 cm土层在森林和灌丛草甸中较高(P<0.05).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0~15cm和15~35cm土层在森林中最高(P<0.05).土壤颗粒组分碳含量和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1),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与颗粒组分碳含量也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1),土壤颗粒组分比例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15),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与颗粒组分比例有显著正相关性(P<0.005).结果说明祁连山中部北坡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受植被和海拔共同影响,荒漠草原和干旱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低,森林和灌丛草甸土壤中非保护性碳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93.
寻求行之有效的盐渍化土壤改良措施,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施用硫磺和喷施ALA对碱性盐土上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玉米(Zea mays L.)幼苗生长发育及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施用石膏、硫磺还是喷施ALA,对于小麦生长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硫磺效果更为明显;施用硫磺显著提高了后一茬玉米的出苗率,同时土壤中SO42-、Ca2+、Mg2-含量显著增加,但施硫降低土壤pH的作用较为有限;而施用ALA对土壤pH和盐分均无明显影响.这表明施加硫磺可以使盐渍化土壤的性质发生明显改变;ALA的效果则必须在作物苗期生长良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盐性来实现.  相似文献   
994.
希夏邦马夏季降水中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1996夏季,中美联合冰川考察队伍在西藏南部希夏邦马地区进行联合冰川学综合考察,期间在多处进行了降水样收集和冰川表面积雪的采集,为希望夏邦马冰川冰芯中古环境气候 解释奠定基础,此我,还进行了同步气象观测。比较面夏邦马降水中氧稳定同位素,化学成分变化特征和冰川表现的沉积记录,结果希夏邦马夏季降水中氧稳定同位素含量和气温变化并未表现出相关性但其“高程效应”却十分明显,降水中各离子成分的变化幅度很大,但  相似文献   
995.
电化学反应器对水中离子去除转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开发一种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功能多,成本低的水和废水处理工艺,利用以铁板为电极,按混合联结的电化学反应器处理废水。结果表明,对pH值为3~6的水可中和至7,硬度可降低45.5%左右,水中阴离子SO2-4及Cl的去除率分别达48.6%和17.8%,重金属总Cr、Hg、Zn、Pb、Cd的去除率分别达25.7%,59.5%,57.4%,79.8%和100%。该电化学反应器特别适用于乡镇企业或其它小水量用户。  相似文献   
996.
渗透蒸发脱除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渗透蒸发用于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脱除.近年来受到高度的关注。综述了近年来渗透蒸发脱除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重点是关于膜与膜组件的应用、操作参数和结果。  相似文献   
997.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Since the millennium, China has economically taken off with rapid urbanization, and anthropogenic nitrogen emission intensity has undergone remarkable...  相似文献   
998.
稻虾共作快速发展背景下潜江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稻共作综合种养模式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快速发展,探索虾稻共作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对于科学调控虾稻田发展、确保粮食和生态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虾稻共作模式发源地——湖北潜江市为研究区域,利用空间分析和破碎度指数方法,分析虾稻共作模式快速推广下潜江市农业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近20年来,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过程是以园林办事处(主城区)为中心的建设用地向西至广华镇、南至杨市镇不断扩张,耕地转为新增建设用地达28.64 km2,约18.59 km2耕地转换为水域;(2)耕地格局呈现破碎化,主要由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以及虾稻田快速发展后造成;(3)虾稻田主要由水田转换而来,部分旱地及水域也转换为虾稻田。虾稻田的不断扩张,特别是旱地和水域转换为虾稻田,一定程度上带来耕地破碎化。因此,在我国农业劳动力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和种地积极性不强等因素下,未来虾稻田种植模式对耕地利用具有较好的潜力和空间,但也需要重点关注虾稻共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基于水田发展虾稻田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999.
1000.
交通空气污染与儿童自闭症的关联时有报道,但其因果关系仍待进一步探索。为研究出生前后暴露于不同水平的交通空气污染环境对生长发育和自闭症相关社交行为的影响,将Wistar大鼠雌雄1∶1交配,受孕雌鼠根据子代接触交通污染的时间(出生后暴露或胚胎期暴露)及浓度(低、中和高3个水平)分为6组。在子代出生后21~27 d,测量子代的体重、身长及大脑脏器系数,并根据三箱实验评估社交行为,同时检测仔鼠脑组织组蛋白H3第4个赖氨酸(H3K4)的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出生前后,尤其是胚胎发育阶段接触较高浓度的交通空气污染物可导致幼鼠体重及大脑湿重较低,身长较短、大脑脏器系数偏高等生长发育特征改变。同时,出生前后较高浓度的交通空气污染物暴露可导致幼鼠出现社交能力下降、社交记忆受损及社交新颖性减弱等典型自闭症样行为改变。虽然组蛋白H3K4甲基化水平与交通空气污染物浓度之间未见统计学关联,但出生后暴露组具有较高的H3K4甲基化水平,提示出生前后接触交通空气污染物可能与自闭症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不同暴露时期对脑组织H3K4甲基化水平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探讨自闭症的表观遗传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