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266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195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1.
竹制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污染河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受污染的湖溪河水质特征,以传统弹性塑料填料做对比,研究以竹球和竹丝为填料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考察填料的挂膜时间、生物量和污水处理效果;确定连续曝气和间歇曝气时反应器的最优运行工况:连续曝气时为HRT=7.5 h,DO=3 mg/L;间歇曝气时为厌氧1.2 h、好氧6.3 h交替运行。实验结果表明,与弹性塑料填料相比,竹制填料挂膜速度快,竹球填料的水处理效果最好;连续曝气最优工况下竹球填料反应器中COD、TN、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7%、47.9%、57.1%和30.6%;间歇曝气最优工况下竹球填料反应器中COD、TN、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64.08%、39.95%、60.7%和54.68%;竹制填料可替代传统的塑料填料作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载体填料。  相似文献   
112.
巢湖蓝藻的机械清除工艺以及藻水分离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巢湖蓝藻进行机械清除以及藻水分离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的浮式围栏引导一机械清除.投加剥离液辅助机械清除工艺处理量大,除藻效率高,筛网过滤-浓缩-卧螺离心机脱水成藻泥的藻水分离工艺较为理想,藻泥含水率仅为89%。2011年5-10月在巢湖运用上述方法清除湖面水华蓝藻,共处理富藻水1.6万m3,得到藻泥970t,累计清除蓝藻106.7t(干重)。按照所清除蓝藻的总氮、总磷的平均含量计算,相当于从湖中移除了氮6.25t,磷2.1t。表明在富营养湖泊中水华蓝藻大量暴发时,采用上述方法除藻,对控制蓝藻水华污染,有效降低内源氮、磷等污染物负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3.
采用牡蛎壳为曝气生物滤池填料,以含NaCl的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在SBR操作条件下,系统考察进水NaCl浓度、曝气时间及进水pH值等对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NaCl浓度为10~15 g/L时,平均氨氮去除率可稳定在97%以上;较高浓度NaCl对亚硝酸化菌活性影响较弱,对硝酸化菌活性影响较强,特别是在日曝气时间少于12 h时,其出水中亚硝氮的含率大于50%;当进水pH值在6~9变化时,反应器内pH值可稳定在6.5~7.5,硝化性能良好,表明牡蛎壳填料可为硝化反应提供碱度。  相似文献   
114.
利用装有压电陶瓷弯曲元的双向振动三轴仪对饱和黄土进行了循环荷载试验,并根据静力固结条件下黄土的动剪模量发展规律建立了基于哈定方程的拟合曲线;将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剪模量与静力固结下的动剪模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根据轴向应变的发展规律,确定了以上2种条件下动剪模量产生差异的原因:试样结构性破坏,土颗粒重排列,土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于振动过程中的暂停对试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暂停时间很短,可以忽略这种影响。在振动结束后,对试样在原压力下重新进行固结,结果表明,固结完成后,试样的动剪模量增大,且增大幅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变小。  相似文献   
115.
采用厌氧/射流充氧生物滤塔/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考察了组合工艺及其各处理单元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率。在实验室进行了小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稳定工况下,组合工艺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4%、74.5%、75.9%和78.3%。生物滤塔能有效...  相似文献   
116.

The uptake, translocation, and human bioaccessibility of metals originating from atmospheric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PM) after foliar exposure is not well understood. Lettuce (Lactuca sativa L.) plants were exposed to micronic PbO, CuO, and CdO particulate matters (PMs) by the foliar pathway and mature plants (6 weeks old)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1) metal accumulation and localization on plant leaf surface, and metal translocation factor (TF) and global enrichment factor (GEF) in the plants; (2) shoot growth, plant dry weight (DW), net photosynthesis (Pn),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and fatty acid ratio; (3) metal bioaccessibility in the plants and soil; and (4) the hazard quotient (HQ)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of contaminated plants. Substantial levels of metals were observed in the directly exposed edible leaves and newly formed leaves of lettuce, highlighting both the possible metal transfers throughout the plant and the potential for human exposure after plant ingestion.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plant biomass after exposure to PbO, CuO, and CdO-PMs. The Gs and fatty acid ratio were increased in leaves after metal exposure. A dilution effect after foliar uptake was suggested which could alleviate metal phytotoxicity to some degree. However, plant shoot growth and Pn were inhibited when the plants are exposed to PbO, and necrosis enriched with Cd was observed on the leaf surface. Gastric bioaccessibility of plant leaves is ranked: Cd?>?Cu?>?Pb. Our results highlight a serious health risk of PbO, CuO, and CdO-PMs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of vegetables exposed to these metals, even in newly formed leaves in the case of PbO and CdO exposure. Finally,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fate and toxicity of metal rich-PMs, especially in the highly populated urban areas which are increasingly cultivated to promote local food.

  相似文献   
117.
铁炭微电解预处理电路板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铁炭微电解法预处理电路板废水.结果表明,在进水pH为2.00、铁炭质量比为4:1、振荡时间为20 min的铁炭微电解静态实验最佳条件下,絮凝出水COD去除率为30%;在进水pH为2.00、铁炭质量比为4:1、水力停留时间为50 min的铁炭微电解柱动态实验最佳条件下,连续曝气.絮凝出水COD为11021 mg/L,COD去除率约为34%,BOD5/COD从0.12上升到0.32,可生化性提高,Cu2+质量浓度从9.11 mg/L下降至0.76 mg/L,降低了废水的生物毒性,为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8.
不同高级氧化法对水中低浓度药物甲硝唑降解过程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UV、H2O2、UV/H2O2、Fenton、UV/Fenton和UV/TiO2方法,对水中低浓度的药物甲硝唑进行降解。通过HPLC和UV-Vis光谱得到的甲硝唑去除率。详细讨论了Fe2+、TiO2和H2O2的初始浓度以及溶液的初始pH值对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UV/Fenton和UV/TiO2 2种系统对水中低浓度甲硝唑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前者的光催化效率更高。在甲硝唑浓度=6 μmol/L,H2O2和Fe2+的初始浓度分别为0.5 mg/L和2.94 μmol/L,pH=4的条件下,UV/Fenton方法对甲硝唑水溶液光催化的最佳效率为95.8%。  相似文献   
119.
环糊精聚合物对苯胺的吸附和脱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合成和表征了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研究了β-CDP对苯胺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β-CDP对水溶液中的苯胺具有一定的吸附量。用Langmuir, 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D-R)吸附等温式拟合了平衡等温数据,并计算出每个模型的参数。苯胺在β-CDP上的吸附符合D-R方程,吸附过程是热力学自发行为。在乙醇中,β-CDP的脱附能力很强,且可循环使用多次。  相似文献   
120.
以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为例,对检修作业前环境危害因素进行了辨识,提出了检修前、检修期间环保管理的措施,从废气、废水、噪声、固废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大检修期间进行污染控制的具体措施,分析了大型炼化企业在停工大检修作业期间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提出了大检修作业期间的环保管理内容及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