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66篇
  免费   9808篇
  国内免费   29952篇
安全科学   8898篇
废物处理   1081篇
环保管理   4515篇
综合类   50620篇
基础理论   787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339篇
评价与监测   3391篇
社会与环境   3223篇
灾害及防治   2379篇
  2024年   400篇
  2023年   1075篇
  2022年   2909篇
  2021年   3048篇
  2020年   3965篇
  2019年   3122篇
  2018年   3160篇
  2017年   3440篇
  2016年   2822篇
  2015年   3946篇
  2014年   4425篇
  2013年   5171篇
  2012年   6089篇
  2011年   5576篇
  2010年   5313篇
  2009年   4906篇
  2008年   4461篇
  2007年   4587篇
  2006年   4024篇
  2005年   3006篇
  2004年   2298篇
  2003年   1647篇
  2002年   1469篇
  2001年   1370篇
  2000年   1346篇
  1999年   876篇
  1998年   501篇
  1997年   452篇
  1996年   475篇
  1995年   432篇
  1994年   275篇
  1993年   207篇
  1992年   312篇
  1991年   262篇
  1990年   229篇
  1989年   198篇
  1988年   143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56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The present work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glucose feeding on the ligninolytic enzyme production of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in a nitrogen-limited (C/N ratio is 56/8.8 mmol/L) medium. Several sets of shaking flask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 g/L glucose feeding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ulture (24 h after the inoculation) simulated both fungal biomass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The manganese peroxidase (MnP) activity was 2.5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produced in cultures without glucose feeding. Furthermore, the glucose feeding mode in fed-batch culture was also investigated. Compared to cultures with glucose feeding every 48 h, cultures with glucose feeding of 1.5 g/L (final concentration) every 24 h produced more enzymes. The peak and total yield of MnP activity were 2.7 and 3 times greater compared to the contrast culture, respectively, and the enzyme was kept stable for 4 days with an activity of over 200 U/L. Translated from Acta Scientise Circumstantiae, 2007, 27(3): 363–368 [译自: 环境科学学报]  相似文献   
472.
文章通过造纸废水特征及分析,阐述了造纸废水污染控制技术方法,提出了若干造纸废水污染控制措施.可为环境影响问题研究、污染治理与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73.
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的哲学内涵、辩证认识、实践把握3方面论述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474.
本项研究采用“微宇宙”方法,在实验室植物生长箱可控条件下,进行动态模拟实验。实验选择了七种重金属,按照土壤阳离子代换量计算出三种不同等级的土壤重金属剂量,研究它们对京津渤地区典型土壤(碳酸盐草甸土)中氮的转化与NO_3~-淋失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七种重金属对该类土壤中氮的转化与NO_3~-淋失量有明显影响,但其表现的程度和特征有很大差异。其作用强度的次序为:Hg~(2 )>>Cd~(2 )>>Ni~(2 )>>Zn~(2 )>Pb~(2 )>Cu~(2 )>Cr~(3 )。各重金属作用的持续时间不同:Hg~(2 )、Cd~(2 )达7—11周以上,而其余重金属在4—7周。实验结论:本地区碳酸盐土壤虽然对重金属有较大的容量,但从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学角度,仍可选择NO_3~-作为一项反映重金属对土壤生态毒性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75.
李环  吴沿友 《地球与环境》2019,47(2):141-150
采用150 g/L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两种桑科植物(构树和桑树)的叶片光合及光呼吸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对植物培养液的相关化学参数以及叶片的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干旱对构树根系吸水能力的影响小于桑树的;构树以中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率的模式适应干旱环境,桑树以低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率的模式来应对干旱环境;在模拟干旱环境下,构树以稳定的羧化效率-高光呼吸速率-高光呼吸利用份额来适应外界胁迫,而桑树以低羧化效率-低光呼吸速率-低光呼吸利用份额来应对外界胁迫。构树表现出对外界干旱胁迫更好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机制可能与其较强的光呼吸作用及其碳酸氢根离子利用能力有关。这种"以碳换水"的机制可能是喀斯特适生植物适应岩溶干旱的又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76.
己二胺有机废液在流化床中焚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规模的热态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了含5%己二胺有机废液的焚烧 实验研究,在700-900℃范围内,研究温度及空气过剩系数对NOx沿床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沿高度方向上NOx浓度 逐渐降低,并且存在NO2浓度大于NO浓度这一有趣现象,在900℃下氧量增加有利于密相区NO、NO2浓度的降低,说明在 有氧条件下NH2促进NOx的还原,在不同空气 过剩系数下和然相区出口NOx几乎为零 ,表明900℃是己二胺有机废液焚烧 的合适温度。  相似文献   
477.
饮用水中亚硝酸盐及微量元素对癌症发病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环境地理学和环境化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饮用水中亚硝酸盐以及微量元素的分布与癌症发病率的关系。在对江苏省如皋地区饮用水水样检测的基础上,指出研究区的饮用水中虽然亚硝酸盐严重超标,但是并没有与癌.症发病率形成相关性。同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时饮用水中的微量元素进行研究,选出了若干种与如皋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存在很强相关性的微量元素,并讨论了这些元素的分布特征与癌症发病率的具体关系。  相似文献   
478.
利用粉煤灰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保定热电厂粉煤灰处理某小型造纸厂中段废水,考察了粉煤灰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废水pH值为12、灰水接触时间为2h、原水COD(浓度为1200mg/L)稀释3、水灰比15:1、粉煤灰粒径71~100μm,粉煤灰含碳量为15%时,造纸中段废水中COD的去除率可达到76.2%~89.7%.  相似文献   
479.
通过对不同负荷情况下运行的燃煤锅炉烟尘排放浓度测试,探讨了低负荷间歇运行燃煤锅炉的烟尘排放规律.随着锅炉负荷的降低,过量空气系数变大,烟尘排放浓度和排放量也变大.在相近低负荷条件下运行的不同出力的锅炉,额定出力大的锅炉烟尘排放量大.在燃煤量相近而在不同负荷状态下运行的两台锅炉,额定出力大的锅炉烟尘排放量大.对于常年低负荷运行时的锅炉,环境管理部门在对其烟尘排放进行监督管理时宜以低负荷运行时的烟尘测试教据为依据.  相似文献   
480.
通过室内好气培养和生物盆栽试验研究了缩合类植物多酚L和Y以及 8 羟基喹啉在污染红壤和潮土中的降解动态及其对土壤Cu环境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植物多酚在两周内降解相对较快 ,而 8 羟基喹啉则难以降解 .与空白相比 ,Cu污染土壤中施用植物多酚后土壤水溶性Cu显著下降 ,钝化Cu的效果次序为 :8 羟基喹啉 >多酚Y >多酚L .随着植物多酚的降解 ,土壤Cu被释出 ,其水溶性Cu浓度与残留在土壤中多酚浓度 (以DOC浓度表示 )呈负相关关系 ,尤其在潮土上更为明显 ,而pH与水溶性Cu没有相关性 .试验还发现 ,钝化剂施用后 ,小麦体内的Cu含量降低 ,因此 ,植物多酚是钝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