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65篇
  免费   4568篇
  国内免费   8357篇
安全科学   4931篇
废物处理   468篇
环保管理   2230篇
综合类   21300篇
基础理论   3468篇
污染及防治   662篇
评价与监测   1667篇
社会与环境   1829篇
灾害及防治   1235篇
  2024年   241篇
  2023年   657篇
  2022年   1775篇
  2021年   1855篇
  2020年   2311篇
  2019年   1513篇
  2018年   1441篇
  2017年   1567篇
  2016年   1309篇
  2015年   1679篇
  2014年   1550篇
  2013年   1842篇
  2012年   2358篇
  2011年   2229篇
  2010年   2204篇
  2009年   2192篇
  2008年   2013篇
  2007年   1998篇
  2006年   1962篇
  2005年   1479篇
  2004年   1049篇
  2003年   631篇
  2002年   606篇
  2001年   517篇
  2000年   439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汪俊岭  王鑫  宋磊  胡源 《火灾科学》2019,28(4):211-221
棉花是纺织业的重要原料,是人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同时也是我国进出口重要的商品。研究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棉花的储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棉纤维本身含有脂肪、蜡质和果胶等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在棉花储备中,高的回潮率会加速微生物的繁殖,进而产生热量。热量的累积会引起温度升高以及棉花霉变,不利于棉花的安全有效储存。因此,通过静电吸附法将安全无毒的有机锌络合物附着在棉纤维表面,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处理棉的霉变状况明显得到抑制。加速发霉条件下,未处理棉的相对于白纸的平均色差值为28.10,而双乙酸锌以及苯甲酸锌防霉处理棉的色差值分别为5.16和5.86,下降了81.6%和79.1%。自然发霉条件下,双乙酸锌以及苯甲酸锌防霉处理棉的色差值分别下降了53.8%和50.7%。同时研究了纯棉以及处理棉氮气下的热分解动力学,相比于未处理棉,双乙酸锌防霉处理后活化能下降了15.8%,而苯甲酸锌防霉处理后活化能下降了10.9%。此外,利用实时红外和热重红外联用技术得到了样品在热解过程中固相以及气相的裂解产物的红外谱图,发现防霉处理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棉花热解。  相似文献   
812.
氢能具有储运便捷、来源多样、洁净环保等突出优点,许多国家把发展氢能作为重要的能源战略。氢安全是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重要保障。在分析国内外氢安全领域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依次从氢泄漏与扩散、氢燃烧与爆炸、氢与金属材料相容性及氢风险评价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氢安全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氢安全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13.
大气CO2浓度升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环境问题。为了解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春小麦光合作用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在典型半干旱区定西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试验平台,以春小麦“定西24号”为供试品种,开展了CO2浓度增加模拟试验。试验设对照(390μmol·mol?1)、480μmol·mol?1和570μmol·mol?1等3个CO2浓度(摩尔分数)梯度。结果表明:在对照和增加CO2浓度条件下,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表现为斜“V”字型曲线;叶水势日变化呈现反抛物线曲线走向,在中午后出现水势曲线拐点。在不同生育时期内,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表现为开花期最大,乳熟期最小。而蒸腾速率表现为开花期最大,拔节期最小,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孕穗期最大,乳熟期最小。随着CO2浓度升高,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势提高,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与对照大气CO2浓度相比,在480μmol·mol?1浓度和570μmol·mol?1浓度下,整个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4.68%和28.20%,气孔导度平均降低了15.29%和24.83%,胞间CO2浓度平均提高了10.38%和26.15%,蒸腾速率平均减小了6.63%和12.41%,WUE平均增加了22.9%和46.9%。随着CO2浓度升高,蒸腾失水减少,叶片水势不断增加,从而增强了春小麦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研究结果为我国半干旱区春小麦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敏感性及适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14.
为了探究采动条件下采场上覆岩层的变形-开裂-运动过程,利用自主开发的适于准静力计算的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的连续-非连续方法,针对常村煤矿S6-7工作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随工作面推进距离增加,首先,直接顶出现裂缝;然后,采场上覆岩层发生一定程度的弯曲变形、下沉和离层;之后,直接顶垮落,其上岩层破断,并发生明显的弯曲变形、下沉和离层,采空区局部闭合.此后,上述过程循环往复.2)将工作面煤壁前方和开切眼后方上覆岩层最大主应力大于0的最大范围定义为采动影响范围,通过分析悬露岩层长度和弯矩的变化解释了上述两部分采动影响范围的演化规律.3)通过分析工作面煤壁前方煤层支承压力峰值的变化解释了该部分煤层破碎区尺寸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815.
为了解决移动变电站低压侧为变频器供电时漏电保护装置误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傅式算法的附加直流原理漏电保护新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MATLAB/Simulink仿真,研究了具有变频器的矿井低压供电系统附加直流原理漏电保护,提出由傅式算法分解出采样电压直流分量以反映电缆绝缘水平的保护方法;同时分析了其他因素对直流分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频器对传统附加直流保护整定值有较大影响,易造成漏电保护装置误动且无法实现电缆的在线绝缘监测;所提出的直流分量法能准确测量电缆对地绝缘电阻,且可消除电缆分布电容、变频器载波频率、变频器输出频率等其他因素的干扰;采用该漏电保护方法,可承受变频器投入时对采样电压造成的较大冲击,不必在启动期间解除漏电保护装置,能够消除在此期间存在的人身触电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16.
三线、对数周期等大尺寸天线大量应用于通信台站与舰船上,然而,考虑到天线放置地点、工作频段、通信覆盖范围等要求,这类天线都具有较大的物理尺寸,在实验室环境和外场试验环境下都无法直接测量辐射方向图、发射效率、驻波比等天线性能指标。以大尺寸短波发射天线现场测试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尺寸短波发射天线现场测手段的必要性与所存在的不足,在传统现场测试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短波发射天线现场测试方法,对信台站与舰艇上大尺寸短波发射天线的设计、施工、调试、维修、以及现场系统联调等环节起到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17.
厌氧消化需要保持在较高甲烷产量的前提下连续产气,本研究使用浸油生物质进行厌氧消化,在最佳厌氧消化实验条件下采用间歇式进料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产甲烷初期、最高期、下降期及末期进行投料,考察各个投料阶段对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较理想的间歇式进料周期为产甲烷下降期的第35 d,其甲烷产量比添加原料前提高了39.9%,产气总量为3 496.165 m L。  相似文献   
818.
生物吸附法治理重金属废水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铜绿微囊藻藻液和藻粉对重金属镍离子的吸附效果。原子吸收光谱结果表明:藻液和藻粉的去除率分别为23.6%和92%,藻粉相比于藻液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吸附重金属后,两者的峰型大致一致,藻粉和藻液的空间结构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上述研究结果证明铜绿微囊藻可以作为一种去除重金属的生物吸附剂,为后续藻类治理重金属污染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19.
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镉诱导黄瓜幼叶Cd-MT的产生,并应用Dot-ABC法检测了30种来自天水不同区域植物的MT含量,初步确定它们的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表明,Cd-MT浓度与环境诱导浓度呈显著正相关,Dot-ABC法检测的植物金属硫蛋白的最低含量为16ng,并初步估测了其中10种植物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本法具有特异、简便和灵敏的特点,可用于农产品镉金属污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820.
在实地调研湖北赤壁的基础上,探讨AHP-SWOT法在城市圈建设过程中的耕地保护策略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耕地异地占补平衡是主要优势,耕地数量持续减少是主要劣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主要机遇,城市圈建设占用耕地是主要威胁,建议赤壁市在城市圈建设过程中应发挥耕地异地占补平衡优势,回避城市圈建设占用耕地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