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716篇 |
免费 | 4538篇 |
国内免费 | 957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983篇 |
废物处理 | 478篇 |
环保管理 | 2258篇 |
综合类 | 22009篇 |
基础理论 | 3480篇 |
污染及防治 | 1839篇 |
评价与监测 | 1686篇 |
社会与环境 | 1849篇 |
灾害及防治 | 12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6篇 |
2023年 | 914篇 |
2022年 | 1939篇 |
2021年 | 2040篇 |
2020年 | 2445篇 |
2019年 | 1676篇 |
2018年 | 1602篇 |
2017年 | 1897篇 |
2016年 | 1540篇 |
2015年 | 1725篇 |
2014年 | 1564篇 |
2013年 | 1892篇 |
2012年 | 2410篇 |
2011年 | 2256篇 |
2010年 | 2217篇 |
2009年 | 2211篇 |
2008年 | 2033篇 |
2007年 | 2021篇 |
2006年 | 1982篇 |
2005年 | 1494篇 |
2004年 | 1061篇 |
2003年 | 634篇 |
2002年 | 608篇 |
2001年 | 517篇 |
2000年 | 445篇 |
1999年 | 214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应用GC/MS联机检测技术对我国大陆和香港共11个城市污泥中4种醚类和4种卤代烃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醚类化合物的总含量在0-7.743mg/kg之间,以双(2-氯异丙基)醚为主,主要分布在兰州污泥和广州污泥中;卤代烃类化合物的总含量在0.007-3.237mg/kg之间,以六氯环戊二烯为主,主要分布在兰州污泥、佛山污泥和沙田(香港)污泥中。污泥中醚类和卤代烃类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含量与污水来源、污水处理方式、污泥类型、化合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2.
夏季闽江CDOM的空间分布与降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技术(EEMs-PARAFAC)以及微生物和光降解实验等方法,分析夏季闽江下游-河口区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的组成、分布及其降解特征.结果表明,闽江下游-河口区CDOM存在三类荧光组分:类腐殖质、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类腐殖质是河段CDOM的主要荧光组分,在河口区随着盐度增加主要的荧光组分逐渐变为类蛋白质.CDOM的丰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河段CDOM的吸收系数a(280)较低,进入市区后有所增加,到了郊区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河口区迅速下降;保守估计福州市区对闽江CDOM的贡献为8%.河段a(280)易被微生物降解和光降解,降解率分别为(28±8)%和(44±7)%,其生物可利用性和光化学活性远高于受海源CDOM影响的河口区;类腐殖质、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组分在河段具有较高的光化学活性,降解率分别为(75±0.5)%、(58±21)%和(73±3)%,但不易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在28 d微生物培养后出现类腐殖质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3.
潮白河周丛生物群落元素组成与水质变化的生态计量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潮白河流域中污染水体对周丛生物群落的碳(C)、氮(N)、磷(P)元素含量以及生态计量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下游潮白河NH4+-N、NOx--N分别占TN的52%和28%;上游白河则分别占1.6%和38%.潮白河TP含量(0.104 mg.L-1)为白河TP含量(0.005 mg.L-1)的21倍.白河和潮白河周丛生物C、N、P元素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55、0.41、0.62和0.24、0.13、0.18,表明生长于白河周丛生物的元素结构变化更大.无周丛生物的水体NH4+-N和TP的浓度分别为有周丛生物的21倍和11倍.通过对TOC、TN、NOx--N、NH4+-N、TP、pH、氧化还原电位(ORP)和电导率(conductivity)等水质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水体TP为影响潮白河周丛生物生存的主要因素,其预测正确率为87.3%.周丛生物C、N、P元素间有强相关性,其中N起了"桥梁"作用.生态计量学分析进一步显示周丛生物的N∶P的比值追随水体TN∶TP的变化;并且该比值主要受水体TP浓度影响.周丛生物N∶P可用于水体TN∶TP变化的生态计量学的指示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周丛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高一级营养级生物群落结构和元素循环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以硫酸铝[Al_2(SO_4)_3·18H_2O]为絮凝剂,腐殖酸(humic acid,HA)和高岭土(Kaolin)水溶液为原水,研究微絮凝过程产生的不同絮体形态,对自制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过滤过程的影响.主要考察了微絮凝过程中絮体的特性(粒径大小及分布,分形维数)以及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絮体形态对膜通量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污染膜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测定了PVDF膜与有机污染物之间黏附力大小,来解析不同絮体形态对超滤膜的膜污染影响机制.结果表明,Al~(3+)以电性中和作用水解去除有机物,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絮体粒径不断增大,絮体的分形维数减小.膜通量衰减速率与絮体的粒径呈负相关,絮体粒径越大,膜通量衰减速率越小,超滤过程中形成的滤饼层越疏松,同时,较小分形维数的絮体引起的膜污染较轻,其膜通量恢复率也较高.PVDF-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与运行初期相应污染膜通量衰减速率呈正相关.当Al~(3+)投加量为5 mg·L~(-1),初始pH=7时,HA去除率为96.7%,膜通量衰减最小,通量恢复率达到88%.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108.
利用相对湿度、能见度和PM_(2.5)质量浓度观测数据,针对不同相对湿度下,建立了消光系数与PM_(2.5)质量浓度之间线性关系,并分析了相关关系的全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在一定相对湿度区间内均可建立线性相关关系,而且相关性较好,相对湿度40%~90%区间内的平均相关系数高于0. 75,其中北京相关系数高达0. 9.北京、长三角和四川等地的PM_(2.5)单位质量消光效率在同等相对湿度下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不同地区湿度对能见度影响程度不同,北京等地在相对湿度大于90%时相对湿度对能见度作用大于PM_(2.5),而广州在相对湿度大于80%时相对湿度的作用明显增强.利用能见度反算北京地区PM_(2.5)浓度可知,1980~1996年,PM_(2.5)浓度年际变化不大,受采暖方式影响冬季PM_(2.5)浓度显著较高; 1997~2009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2010~2012年呈现上升趋势. 1980年以来,全国的PM_(2.5)浓度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华北地区,PM_(2.5)浓度始终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09.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对Balb/c 3T3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有机提取物 (EOC)对Balb c 3T3细胞周期及调节因子的影响 .实验发现 116 μg mL细颗粒物EOC即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抑制细胞生长 ,并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 ,IC50 为 4 0 2 2 μg mL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 136 6 μg mLPM2 5EOC可造成细胞周期改变 ,G0 G1期、G2 M期细胞分布增加 ,分别为 16 2 4 % (P <0 0 1)与 3 17% (P <0 0 5 ) ,S期细胞分布减少 2 0 4 % (P <0 0 1) ,并伴有P5 3含量的增加 ;4 0 9 8、4 78 1μg mL的PM2 5EOC可诱导Balb c3T3细胞凋亡 .提示PM2 5有机提取物可能通过P5 3途径引起Balb c 3T3细胞周期阻滞 ,并诱导细胞凋亡 . 相似文献
110.
多环芳烃在土壤-蔬菜界面上的迁移与积累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研究了南京市工业区周边污染农田土壤中16种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由土壤向蔬菜迁移的特征及其在蔬菜体内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蔬菜体内PAHs的浓度与其生长土壤环境中PAHs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且土壤中PAHs的浓度显著高于生长在该土壤上的蔬菜根和茎叶组织中的浓度(p<0.05),根中PAHs的浓度显著高于茎叶组织中的浓度(p<0.05).蔬菜根中低环PAHs与PAHs总浓度的比值(∑LMW-PAHs∑PAHs)显著高于其土壤中相应的比例(p<0.05).与高环PAHs(HMW-PAHs)相比,LMW-PAHs易被蔬菜根部吸收,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有效性.生长在同种污染土壤中的4种叶菜类蔬菜体内PAHs的浓度差异不显著,即这4种蔬菜吸收积累PAHs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