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2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678篇
安全科学   346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311篇
综合类   1548篇
基础理论   418篇
污染及防治   653篇
评价与监测   247篇
社会与环境   200篇
灾害及防治   10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以水专项在辽河流域实施的阶段性成果及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为基础,分析"十三五"时期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需求,提出构建成套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和管理大平台、全面建设并优化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行水环境管理的动态调节机制和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的水环境管理研究思路,并指出研究应密切结合地方管理,充分发挥地方环境管理的责任主体地位,为水专项第三阶段"综合调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2.
群体感应淬灭菌的分离及其膜污染控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畅  王文昭  徐期勇 《环境科学》2016,37(12):4720-4726
通过淬灭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来抑制生物膜形成、防止膜生物污染的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实验从实际运行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出5株具有群体感应淬灭功能的菌株,其中菌株HG10对信号分子N-乙酰高丝氨酸环内酯(C6-HSL)分解能力最强.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初步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用海藻酸钠将菌株HG10进行包埋固定,以探究其在膜过滤系统中对膜污染防治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8 d培养,添加细菌包埋珠(SA-HG10)的实验组B中膜通量为181.29 L·(m~2·h)~(-1),未投加包埋珠的对照组A膜通量为110.64 L·(m~2·h)~(-1),B组膜通量比A组高出63.86%;对微滤膜片上生物膜中EPS含量测定表明,实验组B中EPS多糖和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A分别减少了29%和48%,疏水性蛋白质含量的大量减少是造成膜污染减弱的主要原因;膜表面胞外聚合物(EPS)总含量减少了43%,表明投放SA-HG10细菌包埋珠对过滤膜片上生物膜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改善了膜过滤性能.  相似文献   
123.
文刚  朱红  黄廷林  赵建超  任崴  徐向前 《环境科学》2016,37(11):4228-4234
地下水源中真菌大量繁殖会产生嗅味,引发毒性反应以及产生大量肉眼可见的絮状物,严重影响供水水质.以地下水源中3种优势真菌木霉属、青霉属、枝孢属为研究对象,以氯为消毒剂,通过研究真菌孢子胞内物质泄漏,胞外三磷酸腺苷(ATP),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增加及孢子形态变化,探明了氯灭活3种真菌孢子的效能与机制.结果表明,氯灭活真菌孢子符合一级动力学,满足Chick模型,3种真菌的耐氯性为:木霉属青霉属枝孢属,真菌孢子尺寸越大,亲水性越强,灭活效果越好.氯灭活后,胞内物质泄漏,胞外特征物质(ATP、DNA、蛋白质)显著增加;氯对细胞表面破坏严重,灭活后真菌孢子凹陷,表面褶皱.综上所述,氯首先作用于孢子表面,降低孢子的可培养性,进一步作用使细胞的通透性屏障受损,导致胞内特征物质释放,以致孢子死亡.  相似文献   
124.
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定量分析了苏州市25个道路灰尘样品中4种有机磷阻燃剂(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OPFRs)的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并估算了成人、儿童和环卫工人灰尘摄入和呼吸暴露两种不同途径的日暴露量.结果表明,在灰尘样品中4种OPFRs均有不同程度检出,总OPFRs的含量范围为ND~8 901.66 ng·g~(-1),中位值为1 039.21 ng·g~(-1).三(1-氯-2-丙基)磷酸酯[Tris(1-chloro-2-propyl)phosphate,TCPP]、磷酸三(丁氧基乙基)酯[Tris(2-butoxyethyl)phosphate,TBEP]、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ris(1,3-dichloro-2-propyl)phosphate,TDCPP]和磷酸三(2-氯乙基)酯[Tris(2-chloroethyl)phosphate,TCEP]含量范围分别为0~6 931.46、0~2 021.15、0~788.44和0~62.16 ng·g~(-1).在高暴露情景下,成人、儿童和环卫工人通过摄入灰尘暴露ΣOPFRs的日均暴露量分别是125.68、915.78和6 314.16 pg·kg~(-1),儿童的暴露量比普通成人高6倍;而成人、儿童和环卫工人通过呼吸途径暴露ΣOPFRs的日均暴露量分别为3.07E-02、1.89E-02和1.54E-01 pg·kg~(-1).因此灰尘中OPFRs对于儿童和环卫工人的潜在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125.
好氧颗粒污泥沉降选择实验研究与定量描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苏馈足  邓绣坤  郑丽  王畅  金旺红  沈俊 《环境科学》2012,33(8):2773-2779
以序批式反应器培养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沉淀高度对颗粒数、比重、污泥浓度、粒径分布及选择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沉淀高度的增加,污泥浓度在沉淀时间为30 s时由0.24 mg.L-1明显增加至6.07 mg.L-1,平均粒径从450μm增加到550μm,颗粒圆形度增加12.67%,而复杂度减小13.47%,说明粒径较大、形状较规则的颗粒沉降较快,从而更易在沉降选择过程中得以保留.根据选择压原理,结合颗粒污泥沉降实验结果引入选择系数.实验和计算结果显示,在任意沉淀高度,选择系数随粒径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沉淀高度的增加,直径>600~800μm的颗粒选择系数增加,小颗粒趋势与之相反,说明增大排水比有利于大颗粒保留而絮体被筛选出反应器,而低的排水比会使污泥颗粒化过程放缓.该研究结果可望对加速污泥颗粒化过程和提高其稳定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6.
以5种药品及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包括氯贝酸、酮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和布洛芬为目标物,初步研究了它们在上海某生活污水处理厂不同污水处理单元中的赋存特征和去除特性,探讨了污水处理厂受纳河流中5种PPCPs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在受纳水体中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5种PPCPs在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均被检出,表明生活污水是污水处理厂中PPCPs的来源之一.5种PPCPs在整个污水处理工艺中不能全部去除,微生物转化/降解是主要降解机制.受纳污水河流中5种PPCPs的分布特征与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相似,且排污口下游水体中目标物浓度普遍高于上游,反映出污水处理厂排放可能是其受纳水体中PPCPs的主要来源之一.初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受纳水体中双氯芬酸存在高生态风险,而酮洛芬、萘普生、氯贝酸和布洛芬的生态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7.
进水底物浓度对蔗糖废水产酸合成PHA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志强  邓毅  黄龙  温沁雪  郭子瑞 《环境科学》2013,34(6):2295-2301
混合菌群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PHA)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三段式PHA合成工艺(水解产酸、产PHA菌富集、PHA合成)被广泛应用.在三段式工艺中,产PHA菌的富集非常关键,只有稳定产生PHA菌才能保障PHA合成的产量.针对产PHA菌富集系统容易出现污泥膨胀的问题,本研究考察了进水底物浓度对产PHA菌富集效率及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在560mg·L-1、1 120 mg·L-1、1 680 mg·L-1这3组不同进水底物浓度的对比实验中,证实了COD 1 120 mg·L-1条件下富集反应器能够在较短污泥龄下稳定富集具有较高污泥浓度的高效产PHA菌,且不会发生污泥膨胀.在94 d的富集期后其批次实验最大PHA含量、PHA转化率(COD/COD)及PHA比合成速率能分别达到50%、0.714 5及0.191 2 mg·(mg·h)-1.研究还同时证实细胞内糖原水平高低与其PHA合成能力密切相关,可采用其作为富集效果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8.
We selected the Guanting Reservoir in Beijing, China as a case where an industrial area locates on the upwind corn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process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soils. Soil PAH concentr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follow a log-norm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suggesting that distribution of PAH in soils was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Distribution of PAHs in soils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point source that high PAH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near industrial area with an obvious declining trend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which was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in this area. Away from the influence of point source, distribution of PAHs in soils was found to significantly correlate with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hile the influence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s and type of soil texture on the total soil PAHs contents and ring compositions were quite limite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some evidences and data on the pollutant accumulation in drink water protection area influenced by natural processes and huma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29.
基于盐渍土生态重建过程影响因子的复杂性,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方法,选取4类母指标和相应的13项子指标对植穴控制体生态重建技术进行可持续评价。4类母指标分别为土壤养分与结构改良程度、生产力持续水平、组分间关系协调性和生态、社会效益,对应的13项子指标分别为:土壤水分、土壤含盐量、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容重和水质;土地利用效果、土地生产力水平与稳定度、绿地结构与环境功能;生态重建年限、生物群落变化和生态景观效果;小气候效益和游憩的功能效益。经权重分析认为,植穴控制体生态重建技术评价分值为0.772,评价等级为Ⅳ级,表明植穴控制体模式的盐渍土生态重建技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的功能效应。  相似文献   
130.
以重铬酸钾为供试物,用固体平板法和还原实验对铬(Ⅵ)土著还原菌进行筛选,用载片培养法、革兰氏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对还原菌做初步的鉴定,共筛选出16株铬(Ⅵ)土著还原菌,并挑选出还原率相对较高的Z2(35.2%)、Z3(45.2%)、Z4(38.6%)、X8(30.4%)、X10(29.4%)作为铬(Ⅵ)的优势还原菌株。经初步鉴定,土著真菌Z2为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Z3、Z4为镰刀菌属(Fusariumsp.),土著细菌X8、X10为芽孢杆菌(Bacillussp.)。实验的方法和成果将为铬(Ⅵ)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