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66篇
安全科学   88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490篇
基础理论   83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31.
松华坝水源是昆明市极为重要的饮用水源。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其水质产生了重大影响.昆明市居民饮水受到严重威胁。本文提出了用搬迁措施解决水源地面临的环境和水资源问题的思路、方案和主要工程步骤;并确切提出了移民安置方案和方案实施政策。  相似文献   
832.
根据1998—2007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对九龙甸水库进行水质现状评价和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九龙甸水库水质良好,目前属中营养化。富营养化趋势不明显,但有水质恶化的趋势,各部门应加大对九龙甸水库的保护以及周边环境治理的力度,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833.
在测定不同类型污泥中苯酚含量的基础上,通过模拟试验,研究自然状态和不同干化温度下污泥苯酚的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污泥释放苯酚进行致癌风险评价,并提出收集与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被测污泥中苯酚的含量范围在0.17~3.22μg/g之间,污泥中苯酚含量呈现出随暴露在空气下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污泥在低温干化时,苯酚释放量较低,主要来源于污泥中原有的苯酚,当污泥在较高温度下干化时,释放的苯酚主要来源于污泥的热解作用;杭州市政污泥在350℃干化时的苯酚释放量,对男、女性暴露人员均存在较高的致癌风险.降低污泥干化温度,控制苯酚的释放与扩散,并通过综合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污泥干化过程苯酚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威胁.  相似文献   
834.
通过设置水平隔板强化水力扩散作用,提高了普通混凝反应器的混凝效果;比较了改良与普通混凝反应器对某污水厂二级生化出水的处理效果:在相同的pH值、速度梯度、混合及絮凝时间、沉降时间以及相同的混凝剂种类及剂量下,改良混凝反应器对CODCr、总磷(TP)及浊度的去处效果都优于传统的混凝反应器;当达到相同的CODCr,TP和浊度的去除率时,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分别可以降低25%~50%,20%~30%,20%左右,因此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可见改良后的反应器通过改善水力条件、增强传质作用,强化了原水和混凝药剂的混合作用,改善了混凝处理效果,提高了各污染物的去处率,给污水厂及再生水厂混凝沉淀工艺的改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35.
中国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及其收敛性有助于水生态文明协同建设。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节约、水监管和水文化6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时空跃迁测度方法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2010—2018年中国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水生态、水监管和水文化仍是主要短板;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从东往西呈“高—低—中”的分布特征。(2)中国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高高集聚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低低集聚区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后者难以实现向HH型省区的跃迁。(3)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部绝对β收敛最快,中部条件β收敛最快,西部绝对和条件β收敛均最慢。(4)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对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收敛有显著影响,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据此提出具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36.
利用武汉2020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的在线观测数据,同时将颗粒物的光学参数和化学组分数据输入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源解析模型,对PM2.5消光系数的源贡献进行定量解析.研究发现,对吸收系数贡献较大的源为机动车(66.3%)和工业源(14.2%),对散射系数贡献较大的源为以硝酸盐为主的二次无机盐Ⅰ(38.4%)和机动车(27.0%),光散射的源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二次无机盐Ⅰ在夏季(14.6%)的贡献较秋季(47.4%)显著降低.消光系数源贡献方面,夏季机动车(37.2%)和以硫酸盐为主的二次无机盐Ⅱ(21.2%)对消光的贡献较大,而秋季主要的消光源为二次无机盐Ⅰ(44.7%)和机动车(26.7%).最后,还获取了几个重要源的波长吸收指数(AAE)值:机动车(0.96)、工业源(1.04)、扬尘(1.39)、生物质燃烧(2.24).  相似文献   
837.
本研究于2018年10月4日至2019年1月30日在洛阳市高新和林校2个采样点位同步连续采集秋冬季PM2.5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PM2.5中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进行了分析测定.对优良天和污染天PM2.5中16种PAHs的质量浓度和组成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特征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主要来源进行了定性解析,并使用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法和增量终生致癌风险模型评估了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采样期内,高新和林校两个采样点的PM2.5中16种PAHs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4.33~90.26 ng·m-3和23.81~76.99 ng·m-3.随着PM2.5污染程度的加重,PAHs浓度明显升高(污染天为优良天的1.3倍),不同环数PAHs贡献顺序均为:4环(43%~48%) > 5~6环(32%~35%) > 2~3环(20%~22%).大气中PAHs主要来自于燃烧源,包括燃煤、生物质燃烧以及机动车排放等,其中燃煤对PAHs污染贡献最大(优良天:49.28%~56.38%,污染天:49.44%~60.60%).BaP毒性当量浓度表明,污染天存在更高的人体健康风险;增量终生致癌风险结果表明,污染天致癌风险高于优良天,成人呼吸暴露风险高于儿童,在研究区域内不同污染水平下健康风险属于可接受水平(<1×10-6).  相似文献   
838.
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以氮氧化物(NOx)及氯苯(CB)为典型多污染物组分,考察了不同Ce/W比例Ce WOx催化剂协同脱除NOx及CB的催化性能及反应特征.其中,Ce8W1Ox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在温度为350℃时,NOx、CB转化率均达到100%.NOx选择性催化还原(SCR)、CB催化氧化(CBCO)和协同脱除反应(SCR+CBCO)的对比实验发现,协同反应的NOx和CB转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尤以SCR对CBCO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TPSR及DRIFT表征证明NH3和CB之间的竞争性吸附是SCR和CBCO协同反应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Ce WOx催化剂上CB解离生成的氯经氧空位活化形成Cl·,易导致亲电加氯反应从而促进多氯苯生成.SCR为CBCO提供了额外氢,源于NH3吸附于Lewi...  相似文献   
839.
海上深水区风电场具有水深深、离岸远、规模大的特点,其并网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直接关系到投资成本和用海效率,而现有研究多停留于二维平面,精度有待提高。从风电汇集至岛屿再送出的设想出发,建立深水区风电场并网的三维空间布局优化设计模型,以粤东深水区风电场为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深水区风电场并网需要考虑海底地形因素,尽管研究范围坡度很小,优化方案的电缆总长度还比二维平面计算结果长约5%;(2)汇集输电的方式能有效减少用海面积、降低总投资成本,其中征海面积、总投资成本减幅最大均可达65%;(3)不同输电方式的电缆成本越低,空间布局越接近以岛屿为中心的辐射状,随岛屿数量增加区别逐渐减小,220 kV交流、500 kV交流、±320 kV直流电缆成本依次减小,1个岛屿时对应方案的岛屿与汇集中心距离分别为38 km、27 km、9 km,4个岛屿时分别降至19 km、19 km、5 km。  相似文献   
840.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通过活体与离体实验,研究6:2氟调羧酸(6:2FTCA)在蚯蚓体内的毒理效应和代谢转化机制.结果表明,6:2FTCA对蚯蚓体内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显著影响,但能够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显著升高,说明6:2FTCA对蚯蚓产生了氧化胁迫效应.6:2FTCA在蚯蚓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GST酶提取液中的降解动力学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CYP450(0.014/h)酶液中的降解速率明显高于GST (0.006/h),其终端全氟羧酸(PFCAs)代谢产物为全氟己酸(PFHxA)、全氟戊酸(PFPeA)和全氟丁酸(PFBA),说明CYP450和GST参与了6:2FTCA在蚯蚓体内的代谢转化,且CYP450贡献大于GST.蚯蚓肠道好氧微生物对6:2FTCA具有显著的降解效果,终端PFCAs降解产物为PFHxA和PFPeA,而肠道厌氧微生物对6:2FTCA无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