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2篇
  免费   1363篇
  国内免费   2850篇
安全科学   1470篇
废物处理   110篇
环保管理   648篇
综合类   6549篇
基础理论   1141篇
污染及防治   555篇
评价与监测   568篇
社会与环境   690篇
灾害及防治   394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298篇
  2022年   628篇
  2021年   615篇
  2020年   738篇
  2019年   476篇
  2018年   479篇
  2017年   552篇
  2016年   467篇
  2015年   517篇
  2014年   467篇
  2013年   597篇
  2012年   750篇
  2011年   753篇
  2010年   684篇
  2009年   628篇
  2008年   624篇
  2007年   580篇
  2006年   554篇
  2005年   465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基于PSFR(压力-状态-功能-风险)模型,选取16个分项指标、34个评估指标,建立了4层次指标体系,兼顾流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根据环境特点及功能分区将河北省滦河流域划分为6个评估单元展开生态安全评估。结果表明: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水平位于三级到二级之间;潘大水库上游评估单元刚刚达到二级较安全水平;引滦入津、大黑汀下游和青龙河秦皇岛评估单元属于临近二级的三级水平;冀东沿海的秦皇岛和唐山评估单元生态安全指数较低,但均大于50,属于三级一般水平。研究表明,水资源过度开发是各评估单元共有的不安全因素,面源污染严重和生态风险较高也是造成流域生态安全指数不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2.
目的研究密闭充氢环境下固态电化学氢气传感器效应。方法设计能模拟低氧、低氢和压力变化的密闭充氢环境,并在此环境中进行一系列氢气传感器效应试验,分析、评定试验数据。结果得到了不同环境下氢气、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提出固态电化学氢气传感器的有效工作环境,并预测了其在不同贮存环境下的工作寿命。结论密闭充氢环境内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对固态电化学氢气传感器影响较大,湿度影响较小,注气检定合格的氢气传感器,在密封容器内扩散式检定,不合格率高,检定数据误差大于±5%FS。  相似文献   
933.
改性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体中头孢噻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抗生素对环境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本实验以改性生物炭(MB)为载体制备了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功能生物炭(Fe/MB).以头孢噻肟(CFX)为目标抗生素,研究了该材料对头孢噻肟的降解特性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去除机理.实验结果表明,50 min内头孢噻肟的去除率为92%(Fe/MB用量为0.4 g·L~(-1),溶液p H=5.0,头孢噻肟浓度为20 mg·L~(-1),振荡速率为200 r·min~(-1),柠檬酸浓度为1.47 mmol·L~(-1)).头孢噻肟的去除过程存在改性生物炭的吸附和纳米零价铁还原降解的协同作用,数据符合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R20.99).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结合质谱分析了降解产物的结构并提出头孢噻肟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934.
双极性脉冲高压无声放电法降解间二甲苯/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锻  李忠明  吴彦  李杰  李国锋 《中国环境科学》2008,28(11):1047-1051
将双极性脉冲高压和工频交流高压分别引入无声放电反应器,对混合气态污染物间二甲苯/苯进行了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双极性脉冲高压的引入对间二甲苯/苯的降解非常有效,间二甲苯与苯的去除率分别为100%、75.2%.气体成分不同降解特性不同,间二甲苯比苯容易降解.与单一组分相比,混合气体中苯受间二甲苯影响较大,最大降解率由单一组分的85.4%降到75.2%;而间二甲苯受苯的影响不大,降解特性基本不变.双极性脉冲高压供电中的脉冲形成电容对放电能量的注入和降解特性产生影响,当脉冲形成电容为2nF 时与反应器匹配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35.
宁雅  吴刚  赵以军  程凯 《环境工程》2017,35(1):41-45
研究了由光照、水深等造成的水体pH值变化对絮凝剂除藻效果的影响,并监测絮凝前后不同深度的水体pH值。结果表明:1)当水体pH值无垂向分层,但随光照在8.5~10.5变化时,表层水体终点pH值为5.8~7.9,除藻效率均高于80%,此时中下层水体pH值为5.4~8.0;2)当水体pH值有垂向分层,表层水体终点pH值为7.0~7.3时,除藻效率均高于80%,此时中下层水体pH值为7.0~7.1;3)水池实验中,当表层水体终点pH为6.8时,除藻率高达99.33%,此时中下层水体pH值为7.0~7.1,池水清澈见底。上述结果说明:不论水体pH值是否垂向分层,控制表层水体终点pH值为6.8~7.3时既能有效除藻,也不会使底层水体pH值过低;水体pH值有垂向分层时,絮凝剂的pH值应高于无垂向分层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936.
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水文估算方法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水文学出发,考虑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形成和运移规律,结合当前水文水质资料,提出了一种简易的流域污染负荷划分的估算方法,并应用到莱州湾的小清河流域.结果表明,该估算方法对小清河流域的污染治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7.
对湖北施恩堂制药一期GMP技术改造工程产生的水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采用以UASB+SBR为主的工艺处理技改工程和原有工程产生的制药废水,"以新带老"削减,COD、BOD5、SS分别较GMP技改前减排94.6%、94.1%和50.2%,减轻了污染负荷,可实现达标排放,达到了增产减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38.
近年来铅蓄电池行业血铅污染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群众的高度关注,国家和地方也陆续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控制重金属污染的法规政策,将铅蓄电池行业推向了改革的风口浪尖。经过几年的初步改革,虽然相关企业的环保行为有所提升,但与国家和地方的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以江苏省现有规模以上铅蓄电池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各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环保发展对策,为全省乃至全国铅蓄电池行业的综合整治和产业升级指明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39.
根据二氧化氮的光解反应原理,自主设计、装配了一套氮氧化物光解反应装置,并将其与Thermo 42系列氮氧化物分析仪的化学发光检测室联用,进行了不同条件下(分别为标气流量、臭氧流量、光源温度、功率、样品湿度)NO2光解转化效率的测试.结果表明:进样流量为100~200 mL·min-1、光源温度为20℃、光源功率约为60 W(光密度约26 W·mL-1)的条件下,可得到较高的光解转化效率(约80%);臭氧流量及样品相对湿度对转化效率影响不大.在上述最佳转化效率的条件下,将其与PLC860-CLD88p(ECO PHYSICIS)进行了为期8 d的比对实验.结果显示:二者的NO2实际测量结果趋势基本一致:[NO2]ECO=0.908×[NO2]PKU+1.913(R2=0.955),初步证实了该套自主设计光解装置应用于实际观测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940.
高氟病区茶园土壤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测定了黔西北高氟病区茶园土壤样品氟含量及氟的形态.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全氟含量为314~3558mg/kg,平均为945mg/kg,高于全国土壤全氟平均含量(453mg/kg).不同类型供试土壤中全氟含量高低顺序为:棕壤和褐土(分别为1118和1114mg/kg)>黄棕壤(908mg/kg)>黄壤(681mg/kg).供试土壤中不同形态氟含量以残余态最高,其平均含量为940mg/kg;其次为有机束缚态氟,平均含量为7.82mg/kg,处于氟污染较高水平,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铁锰结合态氟也较高,平均含量3.99mg/kg;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均较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98,1.14mg/kg.由此可见,土壤中氟形态大部分均以残余态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可被茶树叶吸收的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含量均不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可交换态氟只与水溶态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59**),而水溶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残余态氟和全氟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40*, 0.226*, 0.229*), 有机束缚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残余态氟和全氟也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757**, 0.312**, 0.320**),水溶态氟与土壤交换性盐基含量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土壤氟形态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不明显,仅有机束缚态氟与土壤有机质呈弱负相关.本研究可为该区域土壤氟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土壤氟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