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0篇
  免费   1350篇
  国内免费   2810篇
安全科学   1447篇
废物处理   109篇
环保管理   641篇
综合类   6445篇
基础理论   1125篇
污染及防治   552篇
评价与监测   567篇
社会与环境   681篇
灾害及防治   383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296篇
  2022年   626篇
  2021年   611篇
  2020年   732篇
  2019年   473篇
  2018年   477篇
  2017年   550篇
  2016年   466篇
  2015年   515篇
  2014年   462篇
  2013年   588篇
  2012年   742篇
  2011年   740篇
  2010年   672篇
  2009年   615篇
  2008年   605篇
  2007年   562篇
  2006年   542篇
  2005年   453篇
  2004年   315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我国是区域发展差异巨大的大国之一,存在着多种尺度的区域发展差异。从中小尺工区域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有其影响,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相对落后的低谷地区。沿海经济低谷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于香港--珠江三角洲、上海-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环渤海三个经济隆起带之间,处于省际交界处。按照类型可以分为黄泛平原区、丘陵山区和沿海库区。东部经济低谷地区区位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交通可达性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水平发展严重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崛起机制和途径,低谷地区发展呵以分为资源转换型、非国有经济推动型和外资推动型。建议国家修筑贯穿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的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降低沿海经济低谷地区设定标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特殊贫困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从而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2.
旅游业推行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尝试将清洁生产的理论与方法导入旅游业 ,探讨了旅游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必要性、内容和模式 ,进而就旅游业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系及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3.
浮桥河水库总磷含量、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上、中、下游水体的总磷含量分别为 0 .0 72mg/L、0 .0 6 6mg/L和 0 .0 4 4mg/L ;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分别为9.2 8mg/L、6 .51mg/L和 3.37mg/L。夏季和秋季上游部分区域伴有大面积的“水华” ,优势种类主要为微囊藻。浮游植物水柱日生产量分别为 2 .80 gO2 /m2 .d、2 .78gO2 /m2 .d和 2 .36 gO2 /m2 .d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分别为 2 .52mg/L、1.2 5mg/L和 1.2 2mg/L。浮桥河水库有富营养化的趋势且上游已经富营养化。导致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外源营养物输入量的增加、大库鲢鳙放养比例失调、上游滤食性网箱放养结构的不合理和食鱼性鱼类的过度捕捞。建议在保持现有鳙放养量的前提下增大大库鲢的放养量和网箱内鲢鱼种的放养量、减少食鱼性鱼类的捕捞量、减少外源营养物的输入以控制水库的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14.
以赤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Landsat8 OLI卫星影像获取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利用ArcGIS的水文、空间分析模块提取22个子流域,分析子流域不同形态氮(TN、NO_3~--N、NH_4~+-N)的输出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水河各子流域TN、NO_3~--N、NH_4~+-N浓度范围分别为1. 27~4. 13、1. 14~3. 97、0. 01~0. 35 mg/L。TN和NO_3~--N与流域内耕地、灌草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663 (p 0. 01)、0. 538 (p 0. 05)和0. 631(p0. 01)、0. 530(p0. 05),TN、NO_3~--N、NH_4~+-N与流域内耕地、灌草浓度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流域内耕地、灌草对TN、NO_3~--N输出均表现为显著的"氮源"作用。NH_4~+-N的相关系数为-0. 558(p 0. 01),耕地对NH_4~+-N输出起显著"氮汇"作用。TN、 NO_3~--N与林地的相关系数为-0. 673 (p 0. 01)、-0. 652(p0. 01),林地对TN、NO_3~--N输出起到了显著的"氮汇"作用。NH_4~+-N与林地的相关系数为0. 435(p0. 05),林地对NH_4~+-N的输出起"氮源"作用。各子流域的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受土地利用结构带来的面源污染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5.
湘江干流水环境质量演变特征及其关键因素定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有效地保护湘江流域水环境,定量识别湘江干流主要水质指标的驱动因素,该研究基于1990~2016年水质监测数据及沿岸永州 长沙五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湘江干流水环境演变趋势,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各地区各水质指标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湘江干流CODMn、Cd、As整体呈下降趋势,上游BOD5呈下降趋势,上中游NH3-N呈上升趋势,中游衡阳、株洲市重金属Cr6+呈上升趋势,衡阳市TP呈上升趋势,中下游BOD5呈上升趋势;定量追溯各水质指标影响因素得出工业污染是湘江干流重金属As、Cr6+、Cd主要驱动因素,永衡株潭地区NH3-N,衡阳市BOD5、CODMn、TP及衡株潭地区BOD5均以农业污染影响为主;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干流水环境有显著影响,建议在流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加强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6.
以江苏历史文献记录的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分析历史时期江苏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差异性特征,探讨影响洪涝灾害时空差异性的原因。时间尺度上,历史时期江苏地区洪涝灾害明清时期多发,集中于夏秋季节,其影响因素有长时间异常降水、风暴潮以及厄尔尼诺事件等。空间尺度上,洪涝灾害多发生于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及沿江地区。唐宋时期,太湖平原、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洪涝灾害最为集中的地区,明代以降苏北平原洪涝灾害更为集中,原因应该是宋代太湖平原人口激增,涸湖造田破坏了太湖东泄水道,明清后泄洪能力得到提升,长江口的演变则使得沿江地区潮灾逐渐减少,而里下河平原因为黄河夺淮入海,导致泥沙沉降,水流不畅,成为洪涝走廊。  相似文献   
117.
分解长江经济带生产用水量、生活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有利于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采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方法,兼顾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将用水总量时空差异分解为生产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规模效应、生活强度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结果显示:生产用水量是长江经济带及各省份用水总量变化的主要来源,生活用水量对用水总量的促增作用也逐渐增强;生产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是抑制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和次要因素,而经济规模效应、生活强度效应是促进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和次要因素,人口规模效应对用水总量的促增作用相对较弱;农业、工业经济增长都促进了用水总量增加,尤其是农业,农业、工业用水强度普遍下降及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都促进了用水总量下降;生产用水量是各省份用水总量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份用水总量与江苏、重庆空间差异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性。因此,各省份应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开展生产环节节水、兼顾生活环节,继续降低产业用水强度、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强生活用水定额管理、提高节水意识,各省份可以以江苏、重庆为参考对象,依据用水总量空间差异驱动因素,充分挖掘可行的节水路径。  相似文献   
118.
上海滨海地区风况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eatherhawk全自动气象站对上海浦东新区沿海水杉防护林系统内外风况的时空动态进行为期3 a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风况分布特征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特点基本相符;(2)水杉防护林系统对风速有明显的削弱作用;(3)风速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时分,而峰值一般出现在正午时分;(4)随着季风环流对风向与风速的影响,防护林的防风效应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9.
中国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消费视角开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关系。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借助单位人的概念、构建的消费模型以及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200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可分为四类地区,多数处于单位人水平。北京和上海人口消费水平最高,人均资源环境影响强度相当于甘肃为单位人的2倍;浙江和广东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5-2.0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次影响区;江苏、重庆、福建和天津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0-1,5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第三层次影响区;其余23个省区人均影响强度大体在1.0个单位人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较大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总量大致分为四类地区,差异明显。广东人口众多且消费水平高,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占全国的10.627%;河北、湖南、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及山东,人口消费水平均高于1个单位人,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为5.74%;内蒙古、吉林、甘肃等17个省区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占2.676%;天津、新疆、青海、宁夏、海南及西藏,人口总量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小,平均仅为0.616%。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较大的省区多位于东中部地区,广大的西部省区仍是资源环境消费或终端压力的弱影响地区。  相似文献   
120.
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一方面其产出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其投入关乎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是解决当前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的关键环节。正是以矿产资源的最优利用为出发点,在国内矿产资源形势严峻和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矿产资源的背景下,选取河北省12个与矿产资源直接相关的行业,运用生产前沿面理论的非参数方法,定量计算并研究这12个行业从1997-2005年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值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并通过宏观政策分析和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结构分解分析,找出影响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综合效率变化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