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3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619篇
安全科学   190篇
废物处理   79篇
环保管理   148篇
综合类   1143篇
基础理论   309篇
污染及防治   411篇
评价与监测   177篇
社会与环境   160篇
灾害及防治   10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91.
中温(32~35℃)环境下,通过对固含率为15%三种不同粒径的发酵物料(0.5 cm以下、1~2 cm、3~5 cm)的厌氧消化过程分析,并且对固含率20%、25%、30%与带消化液回流的厌氧发酵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粒径发酵物料产气量最大的是<0.5 cm,其次依次为1~2 cm,3~5 cm,考虑到粒径小容易酸化的原因,选择秸秆厌氧消化的粒径范围0.5~2.0 cm;小麦秸秆无回流间歇发酵的产气率可达到每立方米发酵物料2~3 m3/d,带消化液回流的厌氧发酵产气率达到2.2 m3/(m3.d);初始固含率8%的发酵物料经过消化液回流、排剩,最终发酵物的固含率为16.4%;小麦秸秆无回流间歇发酵产甲烷潜能最大达249.0 m3/t,对应的固含率为25%,带消化液回流的厌氧发酵产甲烷潜能达223.06 m3/t。  相似文献   
992.
以某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排放口下游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无机酸(盐酸、硫酸、硝酸)和有机酸(醋酸、柠檬酸、苹果酸和丁二酸)研究在不同酸性条件(pH为2~6)下Pb、Cd、Zn、Cu的浸出效果。结果表明,有机酸的浸提能力明显高于无机酸,且4种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均随着pH的升高而迅速降低。对无机酸而言,当pH3时,重金属的浸出浓度趋于稳定;对有机酸而言,在pH为2~5的较大范围内,醋酸表现出较高的浸提能力,而柠檬酸对Pb和Cu没有明显的浸出效果。结合泥质特点,从重金属的络合、沉淀、水解、吸附等反应过程对其浸出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醋酸良好的缓冲能力是其浸提效果优于其他有机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根据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要素和特点,在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EMM IS)中设计出相应模块,使得质控人员从人员、仪器设备、方法标准和实验室内的质控方法等方面非常方便快捷地判断出监测数据的是否符合。  相似文献   
994.
近25年三峡库区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0、2000、2005、2010和2015年五期30 m空间分辨率土地覆被遥感数据,利用动态度模型和转移矩阵,综合分析了近25 a三峡库区土地覆被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三峡库区土地覆被以森林和耕地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41.45%和24.58%;1990~2015年三峡库区人工表面、湿地、森林和其他用地的面积增长明显,耕地、灌丛和草地的面积整体减少,区域综合土地覆被动态度呈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趋势,人工表面是最为活跃的土地覆被类型,其次是湿地和耕地;前10 a三峡库区人工表面占用耕地较为突出,后15 a土地覆被类型转换主要为森林、灌丛和耕地转为人工表面和湿地;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安置与迁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导致人工表面不断扩张,水库蓄水导致湿地面积迅速增加,农业结构调整促使园地面积扩张。三峡库区近25 a来,在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政策影响下,生态环境状况趋于改善,库区森林面积显著增加,坡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结果可为后三峡时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5.
微絮凝强化过滤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北京市某水厂冬季沉后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过滤工艺和强化过滤工艺对其进行处理.通过改变聚合氯化铝(PACl)投加量、滤料粒径d和微絮凝时间,并结合水头损失、颗粒数、总有机碳(TOC)、化学需氧量(COD)等实验数据,对低温低浊水体强化过滤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化过滤工艺与常规过滤工艺相比具有较强的除浊、去除有机物和颗粒物的能力,当微絮凝时间为2min时可以得到较好的过滤效果;PACl投药量为1.5mg·L-1时,浊度可降到0.04NTU,而常规过滤工艺最多只能将浊度降到0.2NTU.在滤料选用方面,当滤料粒径d=0.6~1.2mm时滤后水中颗粒数(2~5μm)、浊度、COD等指标均达到最优值.同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OES)检测结果表明,滤后水中Al3+含量小于0.2mg·L-1,并未因二次投加PACl而升高,因此,不会对水的饮用产生任何健康和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996.
闻泽 《环境》2006,(4):35-37
全国第一个由人大决议组织实施的区域性环保规划《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提出,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九大城市将完成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使珠三角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  相似文献   
997.
木糖生产废水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娟 《四川环境》2003,22(4):20-22
实验表明用臭氧化法进行木糖生产废水的脱色处理效果颇佳。在30分钟内就能达到90%的去除率,反应速度受pH、温度等因素影响较小。实验同时表明,臭氧氧化法对COD的去除效果不理想,需要和其它方法结合处理。  相似文献   
998.
环境基础设施运营现状及市场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建立环境基础设施社会化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提出五条对策建议:即加强规划管理、建立社会化投入机制、推行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发展股份制污染防治企业,加强法制建设并制定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999.
A new state-of-the-art indoor smog chamber facility(CAPS-ZJU)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characterized at Zhejiang University,which is designed for chemical mechanism evaluation under well-controlled conditions.A series of characteriza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validate the well-established experimental protocols,including temperature variation pattern,light spectrum and equivalent intensity(JNO2),injection and mixing performance,as well as gases and particle wall loss.In additi...  相似文献   
1000.
为优化生物活性炭滤池活性炭上细菌数的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的预处理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种物理预处理方式(机械振荡、低能量超声、高能量超声、机械振荡耦合高能量超声)以及4种化学预处理方式(含10%的柠檬酸(Citric Acid,CA)和2.5%的羟基乙酸(Glycolic acid,GA)混合液(CA+GA)、溶菌酶、吐温20、乙二胺四乙酸)对流式细胞术测定活性炭滤料上细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菌超纯水为提取液时,机械振荡耦合高能量超声预处理后测定的细菌数最高(9.7(±1.2)×107 cells·g-1(以WW活性炭计,下同)),是最佳的物理预处理方式.0.1% CA+GA为最优的化学分散剂,耦合机械振荡与1次高能量超声预处理后细胞累积回收率较空白组(无菌超纯水)提高了21%±17%,其活细菌数也最高(约1.0×107 cells·g-1);耦合机械振荡与3次高能量超声预处理后,分离的生物膜细菌量最高(1.5(±0.2)×108 cells·g-1),证明0.1% CA+GA耦合机械振荡与3次高能量超声是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活性炭生物膜的细菌数的最佳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