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58篇 |
免费 | 4445篇 |
国内免费 | 273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76篇 |
废物处理 | 450篇 |
环保管理 | 1024篇 |
综合类 | 30763篇 |
基础理论 | 2682篇 |
污染及防治 | 6033篇 |
评价与监测 | 1536篇 |
社会与环境 | 347篇 |
灾害及防治 | 4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235篇 |
2021年 | 198篇 |
2020年 | 765篇 |
2019年 | 1947篇 |
2018年 | 2148篇 |
2017年 | 2200篇 |
2016年 | 1965篇 |
2015年 | 2440篇 |
2014年 | 3042篇 |
2013年 | 3218篇 |
2012年 | 3096篇 |
2011年 | 2614篇 |
2010年 | 2372篇 |
2009年 | 2412篇 |
2008年 | 2058篇 |
2007年 | 2042篇 |
2006年 | 1510篇 |
2005年 | 1119篇 |
2004年 | 1039篇 |
2003年 | 829篇 |
2002年 | 701篇 |
2001年 | 715篇 |
2000年 | 840篇 |
1999年 | 715篇 |
1998年 | 548篇 |
1997年 | 519篇 |
1996年 | 544篇 |
1995年 | 476篇 |
1994年 | 327篇 |
1993年 | 240篇 |
1992年 | 300篇 |
1991年 | 277篇 |
1990年 | 239篇 |
1989年 | 202篇 |
1988年 | 149篇 |
1987年 | 72篇 |
1986年 | 74篇 |
1985年 | 53篇 |
1984年 | 57篇 |
1983年 | 41篇 |
1982年 | 45篇 |
1981年 | 3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5篇 |
197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两级SBR工艺去除磷、氮及有机物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在常温条件下,采用对比试验与机制分析方法,研究了两级SBR工艺分级除磷、去除有机物及脱氮的特性,分析了工艺的效能优势.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泥龄(除磷级5~7 d,脱氮级约50 d),可以将异养的PAOs与硝化菌分别控制在2个反应器中优势生长,在出水水质更优的情况下,系统的处理效率可比单级SBR提高1倍以上;两级SBR系统可以有效地缓解有机负荷对硝化过程的冲击影响,在进水COD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其脱氮级(SBS2)具有稳定的硝化速率,且系统的最终出水可以容易并稳定地达到TP≤0.5 mg.L-1的国家标准;另外,两级SBR的脱氮级(SBS2)除具有优势的硝化菌种外,还能培养出适合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异养菌,使其好氧硝化结束时COD浓度较单级SBR系统更低. 相似文献
702.
膜生物反应器亚硝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膜生物反应器成功启动了亚硝化工艺处理人工合成废水.为了确定影响亚硝化工艺效果的因素,先后对温度和溶解氧浓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35℃并且NH4+-N负荷平均0.45 kg.(m3.d)-1和溶解氧0.5 mg/L的条件下,可使出水中NO3--N的浓度低于20 mg.L-1,而ρ(NO2--N)∶ρ(NH4+-N)接近1.0.同时发现反应器运行期间,在低溶解氧的情况下,膜组件的污染并不严重.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氨氧化菌成为优势菌种,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活性受到了抑制.微生物群落分析则进一步提供了实现亚硝化工艺所必需的生物信息. 相似文献
703.
超高盐高磷废水磷酸盐还原系统构建过程中磷系统转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现有除磷技术存在的问题,以高盐高磷榨菜腌制废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磷酸盐生物还原系统构建过程中磷形态的转化.结果表明,以3%的盐度(以NaCl计,下同)废水启动反应器,通过两阶段盐度逐步提升法,在进水有机负荷(COD)0.45kg.(m3.d)-1,磷负荷(PO43--P)5.0 g.(m3.d)-1,DO 6 mg.L-1,水温30℃,且未排泥的条件下,成功构建了超高盐(7%盐度)条件下的磷酸盐还原系统.通过该磷酸盐还原系统运行26个周期中,对磷平衡及污泥中磷形态转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中平均每日有41.8 mg.L-1的外源磷损失,而污泥中共有155 mg的内源磷通过磷形态转化以及磷酸盐还原途径损失,占外源磷损失量的14.2%,占系统磷损失总量的12.5%.系统构建过程中污泥的磷形态主要以Org-P→NaOH85-P→HCl-P→NaOH-P→BD-P→H2O-P途径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704.
以TiO2/Al2O3为载体制备了Fe2O3/TiO2/Al2O3催化剂,建立了三相流化床光助非均相芬顿反应体系.选取香豆素为羟基自由基捕获剂,采用荧光法检测光助非均相芬顿反应体系中产生的活性中间体,发现在体系中有高活性的羟基自由基生成.实验讨论了溶液的pH值、H2O2投加量、催化剂投加量、光强对光助非均相芬顿反应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香豆素为羟基自由基捕获剂的实验方法可以较好地检测不同实验条件下光助非均相芬顿反应体系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且该光助非均相芬顿反应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在30 min内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溶液的pH值、H2O2投加量、催化剂投加量、光强均对反应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5.
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为研究管理措施(氮肥施用和耕翻措施)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了5个生长季(2002~2003年小麦,2003年玉米、大豆,2003~2004年小麦,2004年玉米,2004~2005年小麦)的野外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基肥(2002-11-09)、返青肥(2003-02-14)和拔节肥(2003-03-26)施用后2周内氮肥施用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对照,但不同施氮水平间的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差异.耕翻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效应受到前茬作物类型的制约.在2003~2004年的冬小麦生长季(其前茬种植的作物为水稻),不耕和浅耕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2004年玉米生长季浅耕比不耕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呼吸速率(p<0.05),而在后茬的2004~2005年小麦生长季浅耕比不耕又显著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p<0.05).在前茬作物为水稻的麦田(2004~2005年小麦生长季),深耕比不耕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CO2排放量.不同管理措施下,农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描述,针对不同管理措施下拟合得到的指数方程求得的Q10值在1... 相似文献
706.
Ru/AC催化臭氧氧化难生物降解有机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臭氧单独氧化和Ru/AC催化臭氧氧化DMP、酚类物质和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结果表明,Ru/AC能显著提高臭氧氧化中有机物的矿化效果.在DMP降解中,反应100 min后TOC的去除率由单独臭氧氧化的28.84%提高到66.13%.在23种酚类物质降解中,反应60min后TOC的去除率由单独臭氧的9.57%~56.08%提高到41.81%~82.32%.相对于单独臭氧,Ru/AC催化臭氧氧化更能有效地降低水源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以卤乙酸生成势的降低最为明显,100 min后卤乙酸生成势由144.02μg/L降到58.50μg/L,低于美国环保局规定的限制浓度60μg/L.而使用单独臭氧处理并不能使卤乙酸生成势降到符合美国EPA的规定.比较了BAC、O3+BAC、O3/AC+BAC以及Ru/AC+O3+BAC工艺处理水源水的效果,TOC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80%、20.14%、27.45%和48.30%;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37%、27.22%、39.91%和50.00%;UV254去除率分别为8.16%、62.24%、67.03%和84.95%.Ru/AC+O3+BAC工艺相比其他工艺,更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707.
SBR中除磷颗粒污泥的培养和A/O及A/A/O颗粒污泥工艺除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乙酸钠为碳源,在SBR反应器内采用水力筛选的方法进行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培养,然后诱导为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探讨2种颗粒污泥除磷特性.结果表明,在厌氧/好氧(A/O)交替运行条件下,82d后培养出生物除磷颗粒污泥,污泥颜色呈淡黄色,粒径为0.5~1.5 mm,沉速为20~30 m/h,含水率为94%,密度为1.043 9,SVI在50 mL/g以下;437d时污泥最大比释磷速率(SRPR)为67.7 mg/(g.h),最大比吸磷速率(SUPR)为43.2 mg/(g.h),污泥中总磷的含量(TP/SS)为6.5%;448 d时改变运行条件为厌氧/缺氧/好氧(A/A/O)进行反硝化聚磷试验,653 d时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最大SRPR为30mg/(g.h),最大缺氧SUPR为27.9 mg/(g.h),TP/SS为6.3%.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和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具有较强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708.
We examined arsenic (As) uptake by vegetable crops (amaranth, Amaranthus gangeticus, and silverbeet, Beta vulgaris) as affected by As speciation (AsIII and AsV)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nutrient solution. Amaranth and silverbeet were grown in a nutrient solution containing four levels of arsenate (AsV): 0, 1, 5, and 25 mg As/l and three levels of arsenite (AsIII): 0, 5, 10 mg As/l. Both AsV and AsIII are phytotoxic to these crops with the latter being five times more toxic. Amaranth treated with AsIII exhibited As toxicity symptoms within 48 h of exposure and was close to death within 1 week. However, AsV treatment did not show clear toxicity symptoms other than wilting and yield reduction at the highest dose rate of 25 mg AsV/l. The main mechanism used by vegetable crops to tolerate AsV is probably avoidance—limiting As transport to shoots and increasing As accumulation in the root system. When AsV was added to the nutrient solution, the uptake of As in shoots increased and, at the highest dose (25 mg AsV/l), 60 μg As/g DW (3.6 mg/kg FW) accumulated in the edible portion, which exceeds the WHO recommended limit for food stuffs (2 mg/kg FW) as the water contents of the crops were 94%.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 As species and their bio-accessibility. Iron treatment with 0.5 mg NaFe(III)EDTA/l dose decreased silverbeet As uptake by 45% given its affinity to bind As at the root surface or root rhizosphere and so restrict As translocation to the shoots. 相似文献
709.
710.
模拟沉积磷迁移转化行为的铁盐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室内模拟研究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在不同浓度铁盐影响下,在沉积层中的垂直迁移转化行为.结果表明,分别向模拟系统投加的10 mL和50 mL的1 mol/L FeCl_3溶液,沉积层中磷的含量降低,投加30 mL的1 mol/L FeCl_3溶液时,沉积层中磷含量增加.沉积物中适当的铁盐会阻止沉积物磷向水体释放,铁盐浓度过高或过低,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促进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实验结果对研究内源磷释放与湖泊富营养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