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29篇
  免费   4474篇
  国内免费   27329篇
安全科学   1276篇
废物处理   450篇
环保管理   1024篇
综合类   30763篇
基础理论   2682篇
污染及防治   6033篇
评价与监测   1536篇
社会与环境   347篇
灾害及防治   42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765篇
  2019年   1947篇
  2018年   2148篇
  2017年   2200篇
  2016年   1965篇
  2015年   2440篇
  2014年   3042篇
  2013年   3218篇
  2012年   3096篇
  2011年   2614篇
  2010年   2372篇
  2009年   2412篇
  2008年   2058篇
  2007年   2042篇
  2006年   1510篇
  2005年   1119篇
  2004年   1039篇
  2003年   829篇
  2002年   701篇
  2001年   715篇
  2000年   840篇
  1999年   715篇
  1998年   548篇
  1997年   519篇
  1996年   544篇
  1995年   476篇
  1994年   327篇
  1993年   240篇
  1992年   300篇
  1991年   277篇
  1990年   239篇
  1989年   202篇
  1988年   149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文新  胡璟  陈江麟  范永胜  陶澍 《环境科学》2008,29(5):1336-1341
根据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凋查数据,确定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分布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35%以上的站点,物种体内石油烃含量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15 000 ng/g),大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含量甚至高出第二类标准(50 000 ng/g).在威海、大连湾和胶州湾出现多环芳烃和酞酸酯少数相对高值站点(300 ng/g左右),而其它大多数站点贝类体内多环芳烃和酞酸酯的含量都较低.中、高环组分占优指示近岸海区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热解过程;二丁基酞酸酯和2-乙基己基酞酸酯是酞酸酯的主要组分.在所有站点,底栖贝类体内PCBs的含量普遍很低(<10 ng/g).贝类体内DDTs含量超过第一类标准(10 ng/g)的站点大部分集中在南黄海沿岸,海州湾内一站点已超出第二类标准(100 ng/g),而组分以代谢产物DDD和DDE为主.在所有站点的贝类体内都有p,p'-DDT检出,尤其在北黄海的大连湾和蓬莱附近海区(比例高于50%),指示周边地区存在潜在的DDT输入源.据此,大连湾、威海、胶州湾沿岸贝类体内石油烃和多环芳烃含量较高,胶州湾、海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DDTs含量较高,这些属于较高生态风险区,而大连湾、蓬莱近岸可能的DDT新输入对底栖环境构成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952.
颤蚓在活性污泥中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诸晖  魏源送  刘俊新 《环境科学》2008,29(5):1342-1347
以颤蚓为研究对象,活性污泥为底物,通过批量培养实验,考察了颤蚓在20℃和25℃2个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状况.在16周的培养过程中,颤蚓在活性污泥中的生长较好地符合Logistic曲线;25℃更适于颤蚓生长,颤蚓个体在25℃下体重和体长的增长速率分别是0.0470mg·(条·d)-1和0.1936mm·(条·d)-1.同时,颤蚓在25℃下的体重-体长关系式为W=0.008 L2.028 (R2=0.8685),符合颤蚓科蠕虫体重-体长关系式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底物相比,以活性污泥为底物时的颤蚓生长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53.
吕文洲  刘英  陈和平  朱建林 《环境科学》2008,29(5):1348-1352
在酵母菌-SBR系统处理高含油废水中研究了氮添加对酵母细胞形态、沉降性、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及恢复能力.结果表明,氮添加量直接影响到系统中酵母菌的生物量,沉降性、pH和处理效果;氮缺乏诱发某些酵母菌菌株细胞由酵母形态向真菌丝形态转化,进而影响到酵母菌的沉降性;从系统运行效果和稳定性方面综合考虑,运行时最佳的进水BOD/N为20/1;恢复最佳氮添加能提高不同程度缺氮系统的处理效果,并可使轻度菌丝化系统快速恢复酵母形态为主,但在短期内对高度菌丝化系统的恢复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54.
利用AFLP对DNA碱基序列分辨率高的特性,研究纯培养条件下染料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 chrysosporium)菌株DNA的损伤效应.在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 chrysosporium)AFLP最佳引物筛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最佳引物扩增结果中DNA相似性、染料浓度与DNA相似性关系以及构建UPGMA相似性树状图,评价染料对P. chrysosporium DNA损伤效应.结果表明, AFLP法可较好反映染料对DNA损伤效应,在优选的3种引物组合中, E-AAC/M-CAA引物组合AFLP扩增效果最好,共获得35条DNA扩增条带,其中有12条具有特异性,多态性比率34.3%;在进行DNA相似性分析和UPGMA法聚类分析后发现, AFLP技术较好地表达了DNA相似性与染料浓度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显示P. chrysosporium对染料损伤效应敏感,染料浓度不宜高于50mg/L,当染料浓度达到300mg/L即可对P. chrysosporium产生较大损伤作用,使之基本丧失原有的处理功能.  相似文献   
955.
黄棕壤不同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李朝丽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8,29(5):1406-1411
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黄棕壤不同粒级组分(粘粒≤2 μm、粉粒2~20 μm、细砂粒20~200 μm、粗砂粒200~2000 μm)对镉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并采用拉格朗日假一级动力学方程、假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2种温度下各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均可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2个阶段,0~15 min内为快反应阶段,吸附量达到饱和吸附量的95%以上,此后为慢反应阶段;随着温度由25℃升高到45℃,各组分对镉的饱和吸附量增加了4.86%~25.3%;各组分对镉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拉格朗日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二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表明,随着各组分粒级增大,吸附速率降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速率加快;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为颗粒间扩散;各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为吸热反应,反应能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956.
董欣  杜鹏飞  李志一  王浩昌 《环境科学》2008,29(6):1495-1501
为了研究城市不透水下垫面的降雨径流过程和污染负荷,以屋面为例,选择径流管理模型SWMM,采用独立场次实测数据,应用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HSY算法和Monte Carlo采样方法对模型中的水文水力和水质参数进行识别和验证.结果表明,地表不透水区径流模型中主要包含6个关键参数,分别为不透水区初损填洼深度(S-imperv)、不透水区曼宁系数(N-imperv),指数累积方程中的最大可能累积值(max buildup)、累积常数(rate constant),指数冲刷方程中的冲刷系数(coefficient)和冲刷指数 (exponent).水文水力参数的识别可以最小二乘法偏差作为目标函数,水质参数的识别可以场次污染负荷和污染物峰值浓度作为目标函数.参数识别结果为N-imperv0.012~0.025, S-imperv 0~0.7, max buildup 15~30, rate constant0.2~0.8, coefficient0.01~ 0.05, exponent1.0~1.2.参数的区域灵敏度由大到小排序为 coefficient、S-imperv、N-imperv、max buildup、exponent、rate constant.识别后的参数可以通过模型验证,但是在模拟一些雨型特殊的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曲线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957.
采用大型室内湖泊模拟装置对孟氏浮游蓝丝藻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垂直分布与迁移特征进行了模拟,并通过10 L玻璃瓶实验对孟氏浮游蓝丝藻浮力对光的响应进行了分析.湖泊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后,表层孟氏浮游蓝丝藻开始向下层迁移,光照8h后,藻丝在深2~3m左右水层形成稳定聚集层;藻丝容易集聚层在光照度为10μmol·(m2·s)-1左右水层,处于该水层上部的藻丝漂浮百分率<50%趋向于沉降,处于该水层下部的藻丝漂浮百分率>50%趋向于漂浮;无光照后,藻丝开始往水体表层聚集,无光照12h后,约20%的藻丝聚集在水体表层,无光照48h后,约50%的藻丝聚集在水体表层;说明浮游蓝丝藻白天主要分布在水体2~3m处,在早晨或连续的阴天后,可能在水体表层形成水华.10 L玻璃瓶实验结果表明,强光照[100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漂浮百分率在30%-70%间变化,弱光照[25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漂浮百分率在30%-50%间变化,说明强光照[100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具有明显的沉降与漂浮特征.1昼夜内,藻细胞蛋白质和伪空胞的变化不明显,糖含量在14%-35%间变化,藻丝的浮力对光照的响应可能通过藻细胞的糖含量变化实现.  相似文献   
958.
张冰  周雪飞  任南琪 《环境科学》2008,29(6):1518-1525
提出了一种改进型A2/O脱氮除磷工艺(MAAO),通过工艺试验和活性污泥2D模型对其进行运行和设计优化.结果表明,系统对COD、TN、NH 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7%、66.8%、97.35%和78.1%;当COD在300mg/L以上时,脱氮除磷效果均较好,可分别达到70%和90%以上.基于试验结果建立的MMAO工艺数学模型仿真效果良好,可对各单元组合进行优化,校核预测不利工况下的工艺运行效果,实现工艺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参数优化,较好地实现新工艺的机理性优化设计和运行. MMAO稳定运行出水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由于工艺省去内回流,增加厌氧混合液部分超越提供反硝化碳源,使得运行费用明显降低;系统总停留时间比目前传统的以去除有机污染物为主的生物处理工艺略低,该工艺非常适用于对不具有脱氮除磷功能污水厂的改造.  相似文献   
959.
研究了60Co源γ射线辐照降解SCN-.在溶液pH=1、pH=3时,25 mg/L的SCN-在6kCy下基本能够得到降解,降解率分别达到98.11%、95.97%, pH=7时,在9kCy下, SCN-的降解率为99.33%;但在碱性条件下,18 kGy的剂量下,才能得到降解,达99.64%(PH=10)和99.93%(pH=12).在高浓度下, SEN-溶液的降解则需要更大的剂量.通过对辐照后的SCN-溶液TOC 和TN的测定可知:辐照法对SCN-溶液除去TOC和TN效果不明显,不同剂量辐照后溶液中SO2-4和NO-3浓度的变化表明, SCN-在γ射线辐照过程中可能的反应历程为:硫元素首先被除去,转变成SO2-4而氮元素则很少转变成NO-3主要是以其它形式的氮存在.  相似文献   
960.
曝气量对SBAR中好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SBAR反应器对比研究了颗粒化后表观气速为1.8 cm·s-1和0.9cm·s-1时对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形态结构、粒径、强度等物理特性和硝化性能以及胞外聚合物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化后降低曝气量增加颗粒形态不规则程度,空隙增大;55d试验中,与高曝气量下相比,降低曝气量使表观污泥产率提高33%,颗粒粒径平均增长速率提高25%,相对颗粒强度降低6%, EP5含量平均降低12%.两反应器颗粒污泥SVI值均在10~15 mL·g-1,沉降性能良好,且均具有良好硝化性能和降解COD能力.与高曝气量下相比,低曝气量下硝化菌群活性低,而异养菌活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