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3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087篇
安全科学   276篇
废物处理   154篇
环保管理   251篇
综合类   1839篇
基础理论   532篇
污染及防治   880篇
评价与监测   185篇
社会与环境   197篇
灾害及防治   15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61.
利用Fe(Ⅱ)EDTA络合吸收-铁粉间歇还原再生脱除NO并回收氨资源的方法,实验研究了铁粉还原再生Fe(Ⅱ)(NO)EDTA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0.015 mol/L的Fe(Ⅱ)EDTA做吸收剂,在起始p H 5.5、温度323K条件下吸收400×10-6~500×10-6的NO,脱除率95%以上;铁粉还原再生Fe(Ⅱ)(NO)EDTA过程可用缩芯模型阐释;铁粉添加量与搅拌强度直接决定了铁粉质点数量,是影响反应的重要因素;实验中Fe(Ⅱ)(NO)EDTA络合液150 m L,氧气含量为5%时,搅拌速度900 r/min、粒径为0.12 mm的铁粉浓度5.3 g/L、温度353 K、p H=6为最适宜再生条件。  相似文献   
262.
采用静态模拟试验,选取膨润土、煤渣为帽封材料,研究两者覆盖于河水底泥表层后各体系上覆水体及底泥的pH、氧化还原电位(Eh)、有机含量指标在60 d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底泥表层覆盖膨润土或煤渣后,上覆水体中的pH约为7.5,Eh在80~110 mV波动,均未造成持久严重的影响;同时由于它们的吸附性能使得上覆水体CODCr在反应周期里有所减少。膨润土存在体系,其底泥pH在反应周期里呈下降趋势,Eh呈上升趋势,底泥有机质去除率在25%左右。而煤渣帽封于底泥上,其底泥pH、Eh在反应周期里均呈上升趋势,底泥有机质去除率约为19%  相似文献   
263.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各种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和对各类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敏感性指数和价值变率模型,对各类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对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土地利用以林地和牧草地为主,1996~2006年耕地、未利用土地、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园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1996~2006年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6年的7 214588×108元上升到2006年的7 305018×108元,增加90431×108元,园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增加,而农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则继续减少;(3)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区域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较大,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丘陵区所提供的较少;(4)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价值变率反映林地面积的变化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64.
蒸散的估算在区域能量平衡和水资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发展促进了区域蒸散的研究。利用安徽省气象资料、MODIS数据产品及GIS背景信息,基于SEBAL模型,按1 km空间分辨率进行了面尺度的安徽省日蒸散量估算,并在GIS空间分析模块的支持下对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日蒸散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遥感估算的蒸散量与利用Penman Monteith公式计算的蒸散量比较,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遥感蒸散估算值整体偏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散量间差异显著。遥感蒸散估算方法在安徽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需优化模型参数,以提高其进一步技术推广的前景  相似文献   
265.
为了解棉花耐涝相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选用均匀分布于棉花全基因组的145对引物,从中筛选出44对SSR引物对48份涝相关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4对SSR引物在48份材料中共检测出170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386个。其中耐涝材料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基因型多样性(H′)分别为0632、1710 4和0393 7,涝敏感材料的PIC、Ne、H′分别为0628、1721 6和0399 4。耐涝材料和涝敏感材料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在0462~0925和0398~0845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总体平均值接近,但耐涝材料的变化幅度更大。用类平均法(UPGMA)聚类将48份材料分成2个类群。其中,第Ⅰ类包含39个品种,第Ⅱ类包含9个品种。大多数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较高,表明陆地棉耐涝相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本结果可为棉花耐涝育种亲本选配和相关机理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66.
采用化学除油降黏—污泥调理—离心脱水工艺处理某炼油厂废水处理系统的混合污泥,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化学除油降黏阶段处理体系的pH=4,反应温度35 ℃,H2O2加入量 2 g/L,m(H2O2)∶ m(Fe2+)=4,反应时间 60 min;污泥调理反应阶段的CaO加入量7.0 g/L;离心脱水阶段在分离因数为1 558时脱水5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泥饼的含水率为70.0%~75.0%(w),含油率小于2%(w),污泥比阻约为3.0×107 s2/g。  相似文献   
267.
生物阴极式碳纸隔膜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反硝化和产电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生物阴极式廉价隔膜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的基本性能,首先以生物反硝化作用为基础构建了生物阴极MFC,并进一步以涂布聚四氟乙烯(PTFE)的廉价碳纸代替昂贵的质子交换膜(PEM)构建碳纸隔膜生物阴极式MFC。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生物阴极式MFC,阴极室中最适宜反硝化细菌生长的NO-3-N浓度为99.2 mg/L,此时输出电压最高可达0.11 V,1 h内NO-3-N的去除率达到80.0%,COD去除率为62.8%;以涂PTFE的碳纸代替PEM的生物阴极式MFC与有PEM的MFC最高输出电压基本一致(均达到0.22 V,外阻500Ω),但碳纸隔膜MFC的产电更稳定。结果验证了廉价隔膜生物阴极式MFC的可行性,并为其应用于污水脱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68.
基于对湘潭锰矿红旗矿区土-水界面重金属污染流的采样分析,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锰矿区土-水界面重金属污染流中的锰、镍、铜、锌、镉、铅重金属的来源以及同源性。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的差异性、离散程度、变异性较大;锰—镍、锰—锌、锰—镉、锰—铅、镍—锌、铜—锌、铜—铅、锌—镉、锌—铅、铅—镉呈极显著正相关,镍与锰以外的其他重金属相关性都较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8.300%、16.628%、11.115%,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1.543%,并且6种重金属在主成分1的载荷非常高。结合矿区的周边环境和自身特点,表明6种重金属的主要共同来源为矿区内的矿业活动,并且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也对矿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269.
吴霞  谢悦波 《环境工程学报》2014,8(8):3331-3336
在无截污和清除内源的情况下,对深圳市甘坑河采用梅花式接种法将本源微生物菌剂分两次直接接入河流水体及底泥中。结果表明,第1次接种后的4 d内各项水质指标都不稳定,4 d后,悬浮物、COD、TP和NH3-N等浓度下降,水质明显改善;但从第8天开始,COD、NH3-N和TP的去除率同时下降,本源微生物的处理效率开始降低,需进行第2次接种;第2次接种后,DO浓度提升至2.0 mg/L以上,COD、TP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40%、30%和40%以上。结果表明,直接投菌法在城市重污染河道治理中可以初步消除河道的黑臭现象,修复水质。  相似文献   
270.
添加天然沸石和石灰对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土壤培养实验,研究镉污染土壤中添加沸石、石灰及两者配施对土壤pH值和土壤镉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沸石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培养时间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但均高于对照。高剂量石灰的处理对土壤pH的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土壤pH提高了3.33个单位。在土壤5~50 d培养过程中,石灰处理的土壤交换态镉含量呈现先逐渐降低而后略有升高的趋势,其余处理均呈下降趋势。培养50 d后,高剂量的沸石、石灰及高剂量沸石与石灰配施处理的土壤交换态镉含量从5 d时的67.54、61.95和55.56 mg/kg降低至54.65、49.93和45.96mg/kg。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培养时期交换态镉含量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在10个处理中,L2Z3(石灰2 g/kg土和沸石60 g/kg土)组合处理效果最好,使土壤交换态镉含量下降了34.68%,碳酸盐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4.30%,铁锰氧化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16.97%,有机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1.31%,残渣态镉含量上升了12.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