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24篇 |
免费 | 1773篇 |
国内免费 | 569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06篇 |
废物处理 | 1007篇 |
环保管理 | 1336篇 |
综合类 | 9463篇 |
基础理论 | 2946篇 |
污染及防治 | 5407篇 |
评价与监测 | 754篇 |
社会与环境 | 595篇 |
灾害及防治 | 67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95篇 |
2023年 | 443篇 |
2022年 | 891篇 |
2021年 | 784篇 |
2020年 | 615篇 |
2019年 | 538篇 |
2018年 | 674篇 |
2017年 | 794篇 |
2016年 | 916篇 |
2015年 | 1095篇 |
2014年 | 1300篇 |
2013年 | 1620篇 |
2012年 | 1384篇 |
2011年 | 1413篇 |
2010年 | 1163篇 |
2009年 | 1144篇 |
2008年 | 1227篇 |
2007年 | 1018篇 |
2006年 | 1016篇 |
2005年 | 651篇 |
2004年 | 481篇 |
2003年 | 542篇 |
2002年 | 489篇 |
2001年 | 357篇 |
2000年 | 439篇 |
1999年 | 382篇 |
1998年 | 304篇 |
1997年 | 331篇 |
1996年 | 287篇 |
1995年 | 223篇 |
1994年 | 171篇 |
1993年 | 142篇 |
1992年 | 135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69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8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the concentration level of typical toxic organics in the river sediments around Beij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iang Li Xiong Xu Yaoyao Fang Ruiyang Xiao Donghong Wang Wenjue Zho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18,12(6):8
In this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ve types of toxic organics and endocrine disrupters in the sediments of rivers around Beijing, i.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 organic chlorinated pesticides (OCPs), estrogens (Es), and bisphenol A (BPA), which included 56 contaminants, was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registered by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s. The ecological risks were also assessed.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of PAHs, PAEs, OCPs, Es, and BPA ranged from 232.5 ng·g–1 to 5429.7 ng·g–1, 2047.2 ng·g–1 to 18051.5 ng·g–1, 4.5 ng·g–1 to 11.7 ng·g–1, 18.1 ng·g–1 to 105.2 ng·g–1, and 36.3 ng·g–1 to 69.6 ng·g–1, respectively. Among these five types of organic compounds, 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PAHs and OCPs hav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last ten years, while those of PAEs and Es had an upward tren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BPA still remained at a moderately high level, as it was ten years ago. The risks of the PAEs in all of the sample sites, and fluoranthene, benzo[a]anthrene, and benzo[a]pyrene in the Wenyu River sediment, were relatively high. These results supplemented the database of toxic organics’ concentration levels in the sediments of Beijing rivers. 相似文献
44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河湖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的分析方法和污染特征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加速溶剂萃取法及被动采样技术等沉积物PAEs前处理方法,柱层析法、固相萃取法2种净化方法和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等仪器分析方法,并对比分析了上述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更高效提取河湖沉积物中PAEs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河湖沉积物中PAEs污染特征的研究进展,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沉积物PAEs污染较严重,潜在生态风险较高,主要污染物为DBP和DEHP等。 相似文献
443.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大柴旦台数字地震资料,研究了大柴旦震群序列尾波Qc值在流逝时间窗长60~90 s时间内的变化特征,计算频率从3 Hz至18 Hz,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Qc(f)=(72±19.9)f0.93±0.08。计算结果反映出大柴旦地震余震序列的尾波Qc值较低,说明大柴旦震源区属于构造运动较为活跃的地区,这与大柴旦地质结构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444.
445.
446.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生产高品质再生水过程中产生的反渗透浓水N H 4 + -N浓度高、盐度高等特点,采用亚硝化-反硝化二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二级MBBR)中试装置进行深度脱氮,比较填料填充率(filling ratio,FR)分别为51%、42%和32%情况下,二级MBBR对N H 4 + -N、N O 3 - -N和CODCr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亚硝化MBBR中填料FR分别为51%、42%和32%时,N H 4 + -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0%±4.0%、71.3%±8.9%和73.2%±6.1%,FR优选32%;反硝化MBBR填料FR分别为51%、42%和32%时,N O 3 - -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1%±4.2%、63.7%±9.4%和64.9%±10.4%。考虑到经济性,优选填料FR为32%。 相似文献
447.
土壤是甲烷(CH4)重要的源和汇.氮沉降和降水格局变化正在急剧改变土壤碳循环,进而可能对土壤CH4通量造成深刻影响.高寒生态系统是巨大的碳库,对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十分敏感.然而,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短期实验上,缺乏对长期氮沉降和降水变化背景下CH4通量的响应及其调控因素的认识.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搭建模拟氮沉降和降水格局改变实验平台.基于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2020年生长季(5-10月)土壤CH4通量.结果显示,高寒草原土壤呈CH4的汇.氮添加没有显著改变生长季和植物生长高峰CH4通量.然而,降水变化显著改变了生长季和植物生长高峰CH4通量,其中降水增加(+50%降水)降低了CH4的吸收(分别为–16%和–45%),降水减少(–50%降水)增强了CH4的吸收(分别为+73%和+33%).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植物属性和功能基因丰度相比,土壤环境因子主导了CH4通量变化(解释率>90%).其中CH4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在未来全球变化情景下,降水格局改变更能调节青藏高原高寒草原CH4通量的变化.(图6表1参37) 相似文献
448.
海水中二甲基硫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二甲基硫(DMS)是雨水天然酸性的贡献者和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痕量气体,本文海水中DMS测定方法,即采用冷却预浓缩技术处理海水样品,用带有火焰光度检测器气相色谱仪分析,此方法的精密度为12%,准确度为10%,对100ml海水样品最小检测量为0.054ng(DMS)。同时对色谱柱的选取,实验材料的选择,浓缩柱填充材料的选择,鼓气效率,干燥管,样品解析,样品保存等有关实验步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49.
一株中度嗜盐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从四川自贡盐厂卤水污泥中,分离出一株中度嗜盐硫酸盐还原菌。菌体为短杆状,0.9-1.1×2.0-2.5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形成芽孢,不含脱硫孤菌素。固体培养基上无Fe2+时,菌落为半透明状;有Fe2+时菌落为黑色,直径为1-3mm。利用乳酸盐作为碳源,利用乙酸盐时必须添加生长因子。能在5%-25%(W/V)Nacl浓度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浓度为9%-13%(W/V)。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值为7.0.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该菌为脱硫肠状菌属,但与该属已报导的硫酸盐还原菌在嗜盐、碳源利用、最适生长温度以及其它一些特征上均有不同,因此可能是个新种。该菌是目前已报道的嗜盐浓度最高的硫酸盐还原菌。 相似文献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