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0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46篇
基础理论   3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0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废水生物处理出水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废水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主要产生于基质降解和微生物的内源呼吸过程,它的存在是影响生物处理出水水质和有机物去除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简单阐述了SMP的定义,详细探讨了废水生物处理出水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相似文献   
212.
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拟建设粉煤灰分选系统生产国标等级灰,但其粉煤灰的游离氧化钙偏高.研究表明:游离氧化钙在细灰中没有明显富集的趋势,即源灰游离氧化钙含量指标合格,那么分选所产细灰的也合格;供分选用的源灰细度和粒度分布较利于提高分选效率,生产国标Ⅱ级灰的分选产率可达70%左右;建设分选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且可获得较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13.
海河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调查,分析海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大型底栖重托 要生物群落现实结构为主系,系统分析了海河水生生态系统状况,结果表明,水体污染已经对海河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的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214.
五硫代碳酸钠处理含Cr(Ⅵ)水溶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新型还原剂五硫代碳酸钠(Na2CS5)处理含Cr(Ⅵ)水溶液.考察了含Cr(Ⅵ)水溶液的pH值、五硫代碳酸钠的用量、反应时间、沉淀时间和Cr(Ⅵ)的浓度等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白(Ⅵ)水溶液初始pH值和沉淀阶段溶液的pH值分别控制为1.5和8~8.5,n(Cr2O72-):n(CS52-)=1:...  相似文献   
215.
利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苯胺-2,4-二氨基酚的共聚物,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该材料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该共聚物对废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显著,该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反应,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其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溶液pH值对吸附性能影响较大,pH 3~6范围内吸附效果较好.吸...  相似文献   
216.
腐殖质含量对填料净化污水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掺入与腐殖垃圾级配相同的砂配置腐殖质含量分别为1.09%、0.87%、0.65%、0.44%和0.01%的5种填料,装填0.5 m厚度的试验柱,构建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并测定饱和水力渗透系数,研究腐殖质含量对填料净化污水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水力负荷(1 m/d)和污染负荷下,5种腐殖质填料对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存在明显差异,腐殖质含量为1.09%、0.87%和0.65%的3种填料对COD的去除率较腐殖质含量为0.01%的填料均高出14%以上。腐殖质含量与TP去除率呈现正相关性。腐殖质含量最高的填料(1#)其初始K值最大达3.23×10-2 cm/s,约为腐殖质含量最低的填料(5#)的5倍,其稳定运行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217.
太湖北部藻类生长旺盛期大气氮、磷沉降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按照<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标准>(GB/T 153580.2-92)收集大气N、P沉降物和降水量,并测定了2007年5~11月太湖北部梅梁湾藻类生长旺盛期间大气TN、TP的干、湿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太湖北部梅粱湾大气TN月湿沉降通量和月总沉降通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型特征,与当地梅雨和台风侵袭时的降水量呈明显正相关,并且TN的月湿沉降通量高于月干沉降适量,但降水量最少的11月则相反;大气TP月干、月湿沉降通量呈相互交替的变化趋势.大气N沉降物中主要以溶解性氮(TDN)为主,平均约占91.4%;而P沉降物中溶解性磷(TDP)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平均约为65.1%.经测定,2007年太湖北部梅梁湾TN和TP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2 976、84.0 kg/km2,相比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分别下降34.4%和78.7%;2007年太湖北部梅粱湾大气TN的年沉降量高达6 958 t,远超过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理论允许的TN年沉降量.  相似文献   
218.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contamination levels of mercury and arsenic in roadway dust from Baoji, NW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er. Contamination levels were assessed based on 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 and the enrichment fac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gnetic susceptibilities of roadway dust were higher than Holocene loess–soil of central Shaanxi Loess Plateau. The mean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PM10 and PM100 were 8.8%, 21.8% and 98.6%, respectively. Mercury concentration ranged from 0.48 to 2.32 μg g?1, with a mean value of 1.11 μg g?1, 17.1 times the Chinese soil mercury background value and 37 times the Shaanxi soil mercury background value. Arsenic concentration ranged from 9.0 to 42.8 μg g?1, with a mean value of 19.8 μg g?1, 1.8 times the Chinese and Shaanxi soil arsenic background values. The geoaccumlation index and enrichment factor indicate that mercury in the dust mainly originated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with ratings of “strongly polluted” and “strongly to extremely polluted”, whereas arsenic in dust originated from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with a ratings of “moderately to strongly polluted” and “strongly polluted”. Industrial activities, such as a coal-fired power station, coke-oven plant, and cement manufacturing plant, augmented by vehicular traffic, are the anthropogenic sources of mercury and arsenic in the roadway dust.  相似文献   
219.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TiO2复配絮凝剂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K2S2O8-NaHSO3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DMC-AM),将表面处理后的纳米TiO2与P(DMC-AM)复配,得到P(DMC-AM)-TiO2复配絮凝剂.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条件对P(DMC-AM)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DMC):m(AM)=0.18、引发剂加入量为0.5%(质量分数,下同)、聚合反应时间3 h、聚合溶液pH=4.0条件下,P(DMC-AM)絮凝剂的特性黏度最佳;纳米TiO2加入量为5%时,复配絮凝剂对酸性黑10B染料模拟废水的脱色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20.
污泥同时浓缩消化新型反应器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污泥厌氧处理的问题,对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进行了开发研究,提出了ICSTD、MISTD和TISTD 3套反应器,反应器由内外2个反应室组成,采用沼气搅拌或机械搅拌。3套反应器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中温条件下,进泥含水率98.3%~99.8%,VS/TS 0.52~0.69时,排泥含水率87.4%~97.3%,VS/TS 0.23~0.51,产气量8.2~76.6 L/d,其浓缩和消化效果优于其他反应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