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0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46篇
基础理论   3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0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农业生产对N_2O和CH_4也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设置包括3类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的田间试验,即免耕(No-tillage,N)/旋耕(Rotary,T)、秸秆清茬(Cleaning,S0)/还田(Straw,S1)以及不同氮肥水平(常规氮肥(F2),优化氮肥(F1)和空白处理(F0)),分析对产量、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以及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优化氮肥能保持和当地常规氮肥水平相同的粮食产量,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CO2-eq(45.4%).秸秆还田可以显著降低N_2O的排放,其中在夏玉米季效果尤为明显.施用氮肥能够抑制土壤对CH_4的吸收.夏玉米季是N_2O排放的主要时期(N_2O累积排放占全年的59%~78%).土壤NO-3含量、WFPS和土壤温度都对N_2O有显著影响.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分析证明,氮肥水平对两季作物产量、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的产量有显著影响;耕作方式与氮肥水平、秸秆还田分别对两季作物产量和CH_4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秸秆处理和氮肥水平对CH_4排放和冬小麦产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三因素的交互作用体现在对冬小麦产量和两季作物的总产量有显著影响.在华北平原当前氮肥水平上降低30%仍能维持和当地常规农业管理措施相同的作物产量,降低N_2O和CH_4排放45%以上,秸秆还田体现出降低N_2O排放以及长期提高土壤有机碳水平的效益.  相似文献   
262.
简述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概念及该系统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的实际意义,文中结合赤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实际,重点分析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中需要关注的流程内容和功能模块的实现,还包括智能环境监测实验室在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中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些可以说明,地理信息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必将尽快成为智能移动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优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63.
有色金属废弃物资源化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的必要性,指出回收利用有色金属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回收利用有色金属的途径  相似文献   
264.
文章采用自主研发的一体化平板膜靛蓝回收装置对印染废水进行了小试研究。此工艺采用投加H2O2氧化染液的方式析出靛蓝结晶并采用平板膜处理的方式不断浓缩靛蓝并将浓缩液回用于染色工段,保证了染料回用的效果。对装置中预处理单元,氧化单元,膜过滤单元等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装置氧化单元H2O2最佳投加量为15ml/L,最佳氧化pH=3;最佳过膜条件pH=4,连续曝气,开停比4:3;膜清洗采用水力冲洗后NaC10浸泡2h的方法,通量恢复近100%。在该最佳工况下,装置不仅能够高效回收靛蓝染料,回收效率达到99.5%,同时废水水质得到极大改善,SS平均去除93.9%,浊度下降100%,色度下降98.4%。  相似文献   
265.
陕北气田生产中大多采用甲醇抑制水合物的形成,一部分甲醇溶于水相形成了含醇污水。含醇污水中的甲醇需回收循环使用,以降低天然气的生产成本。该含醇污水水质特点是矿化度非常高,油分和机械杂质含量也较高,pH值较低,同时溶解有一定量的CO2及O2,因此在甲醇回收装置运行中经常出现管线、设备腐蚀穿孔、精馏塔结垢堵塞等现象,严重影响装置的安全运行。针对以上问题在此提出用絮凝/缓蚀阻垢技术综合治理陕北气田含醇污水,含醇污水经处理后,总铁、H2S、机杂、油分含量大为降低;含醇污水对碳钢腐蚀速率可控制在0.15 mm/a以下,阻垢率达到100%,可以完全解决陕北气田含醇污水甲醇回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结垢、腐蚀、堵塞等问题。  相似文献   
266.
重庆主城区流域邻苯二甲酸酯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江、嘉陵江重庆主城区段为研究水域,利用Agilent6890N气相色谱仪对丰水期该研究水域12个采样点水体中五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PAEs在该区域水体中丰水期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丰水期水体中∑PAEs的浓度范围为0.87μg/L-55.66μg/L;DBP与DEHP为优先污染物,其浓度范围在0.15μg/L-28.32μg/L与0.26μg/L-26.29μg/L;按商值法对PAEs进行生态安全评价,DMP、DEP对该水域中水生动植物无生态风险,DBP和DEHP存在潜在低风险。  相似文献   
267.
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灾害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师范生是未来普及灾害教育的生力军,他们对灾害知识的了解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灾害教育的普及,因此必须加强地理师范生灾害教育.研究认为高等院校地理专业应建立完善灾害教育体系,强化地理师范生灾害知识体系,同时对怎样训练地理师范生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培训他们推广灾害知识的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68.
为探讨植酸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了来源于大肠杆菌的植酸酶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和纯化条件.将含有大肠杆菌植酸酶基因的毕赤酵母工程菌在不同甲醇浓度和不同诱导时间下培养,检测植酸酶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诱导培养基中一次性添加2.5%的甲醇,诱导96 h后,蛋白浓度达到1.36 mg mL-1,酶活力达到6 530 U mL-1;将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的植酸酶粗酶液经过硫酸铵盐析、Resource S柱和Superdex-75三步纯化,得到单峰纯的蛋白,比活力为137 280 Umg-1.用圆二色谱分析纯化后的蛋白在pH 5.0和8.0环境中的结构变化,结果显示pH 8.0环境使大肠杆菌植酸酶发生了变性.图3参16  相似文献   
269.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生物,具有活动范围相对固定、生命周期较长、生活习性相对稳定等特点,可有效指示河流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关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底栖动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其群落结构特征受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双重因素影响。为研究典型平原河网地区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对水环境状况的响应特征,在上海市选取了83个河道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分析,共获取底栖动物20个分类单位(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环节动物6种,节肢动物4种。上海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总体呈现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低、高度耐污性等显著特征,环节动物的栖息密度和出现频率均最高。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性直接影响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由市区至近郊、远郊,物种数从11种逐渐上升至15种,而栖息密度则由8 776.3个/m2下降至690.3个/m2。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水质理化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良好的对应性,水质空间变化导致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交错性,耐污性较强的环节动物主要分布在有机污染重、溶解氧低的市区河道断面,而喜清洁环境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主要分布在水质较好的郊区断面。寡毛纲物种的栖息密度与溶解氧质量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70.
We have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valuation history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ir valuation at various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Through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e have elucidated disadvantages in studi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lack of a definite purpose for th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improper emphasis of valuation studies, stifled application of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weak power of research panels in the field, and the absence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addition, we discuss some case studie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tracked changes in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TEV) of ecosystem services across different states of ecological disturbance and evaluated changes in the TEV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regimes. These studies may be useful in guiding future research in China. In essence, there are three major aspects involved in th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improving accuracy of valuation, association of results of valuation wi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decisions, and transfer of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We suggest three prior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China: to develop an ecosystem service valuation model, to enhance the relevance of valuation studies to policy development, and to reward the protectors of ecosystem ser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