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4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13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此文提出了一种新式的十字轴径向挤压模具,此模具动作平稳可靠,生产率高,模具寿命较长,稍加改进后,此模具可适用于各种枝状件径向冷挤压或热锻.  相似文献   
62.
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模拟试验方式和新型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 ,研究了沼泽化湖泊底泥和受污染河流底泥在不同扰动状态下 ,底泥耗氧速率、氮和磷污染物释放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 :( 1)底泥耗氧速率是同样条件下上覆水耗氧速率的 48倍 ,而在扰动状态下 ,底泥耗氧速率达到上覆水耗氧速率的 5 96— 93 6倍 ,扰动底泥显著增大其耗氧速率 ,底泥污染越严重 ,其耗氧速率越大 ,对水体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 2 )扰动底泥可以显著增大底泥的氮磷释放速率 ,氮的释放受有机氮的氨化、氨氮的硝化、硝酸盐氮的反硝化以及氨氮被微生物吸收转化为有机氮等的影响 ;磷的释放过程受厌氧过程和底泥颗粒吸附的影响 ,耗氧速率高的底泥具有更大的氮磷释放潜力。 ( 3 )微生物数量在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新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微生物总量。试验结果对于水环境的管理、受污染水体的修复 ,以及底泥的处理处置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3.
黄浦江上游支流污染负荷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浦江上游14条主要支流的水资源特性,水量、水质和工业,、生活、农田径流、禽畜、泵站等污染源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对2000年各污染源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同时,对支流区域内污染物的产生量与影响支流水体污染的成因,及支流的污染负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水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4.
水生植物对地热废水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65.
呼和浩特市大气气态和颗粒物上正构烷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聚氨基甲酸乙酯和玻璃纤维滤膜采集样品并测定。大气中总正构烷烃的浓度分布、气/固分布比与季节变化、污染源有关。在呼市大气中总正构烷烃(C15-C33),夏季主要存在气态中(78%),而冬季主要存在于颗粒物上(83%)。内蒙古草原大气对照样品中,气态中总正构烷烃在冬夏两季所占百分比都约为50%。市区冬季大气颗粒物上的总正构烷烃浓度比其它城市结果高出1-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66.
针对醋糟中木质纤维素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接种瘤胃微生物可强化木质纤维素水解.采用逐步提升体系有机负荷的方式,考察瘤胃微生物生物强化对醋糟厌氧消化性能的提升效果,并运用绝对定量实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PCR)技术探究其微生物学强化机制.结果表明:长期连续运行成功塑造了高效的木质纤维素瘤胃强化体系.该体系的最高有机负荷达8.90 g/(L·d)(以VS计),是强化前的1.53倍,该有机负荷下半纤维素和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73.9%和40.1%,单位质量底物沼气和甲烷产量相应地分别达到451和261 mL/g(以VS计),半纤维素和纤维素较高的降解率是该体系维持高产气性能的主要原因.生物相机制研究表明,瘤胃微生物强化体系中与木质纤维素水解密切相关的GH5(糖苷水解酶家族5)水解菌逐步富集,其基因拷贝数从初始的964×1010 copies/g升至最高有机负荷下的6.83×1011 copies/g,这是底物在高有机负荷下仍能被高效生物转化的根本原因.研究显示,瘤胃微生物的介入可有效强化体系底物的降解能力,促进醋糟产甲烷性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67.
为了解组合人工湿地系统深度处理污水的效果,利用水质分析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VF-HF组合人工湿地系统〔由VFCW(垂直流人工湿地)与HFCW(水平流人工湿地)串联组成〕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效果.结果表明:①稳定运行期间,VF-HF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出水的ρ(CODCr)、ρ(NH4+-N)、ρ(TN)和ρ(TP)的平均值分别为18.11、0.41、0.96和0.16 mg/L,对CODCr、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21%、89.83%、90.08%和70.91%,且VFCW对CODCr的去除性能好于HFCW,HFCW对氮的去除性能好于VFCW.②VF-HF组合人工湿地系统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明显,VFCW和HFCW中上层填料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大于下层,且系统中优势细菌富集明显,其中VFCW沸石层富集了优势反硝化细菌菌科(Comamonadaceae)和优势菌属(Desulfomicrobium),HFCW的石英砂层富集了优势反硝化细菌菌科(Xanthomonadaceae)和优势菌属(Silanimonas),HFCW的沸石层富集了优势反硝化细菌菌科(Rhodocyclaceae).研究显示,VF-HF组合人工湿地系统深度处理二级出水的效果较好,出水水质达到GB 39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要求,且系统中富集了优势反硝化细菌菌科(Comamonadaceae,Xanthomonadaceae,Rhodocyclacea)以及优势菌属(Desulfomicrobium,Silanimonas).   相似文献   
68.
为探究DBPs(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采用超滤膜和XAD大孔吸附树脂将AAO-MBR工艺沿程出水中DOM(溶解性有机物)进行分离,并利用3D-EEM(三维荧光光谱)对分离前后水样进行表征,同时测定DBPFP(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结果表明:①沉砂池出水具有较低的C-DBPFP(含碳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经过AAO和MBR后,由于微生物代谢作用生成的疏水性SMPs(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为主要的C-DBPs前体物质)包含较多不饱和键,导致C-DBPFP增加.②沉砂池出水的N-DBPFP(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势)较低,但经过AAO后生成的小分子物质(为主要的N-DBPs前体物)导致N-DBPFP增加;经过MBR后由于SRT(污泥停留时间)和污泥浓度的增加造成小分子物质减少,致使N-DBPFP降低.③市政污水经过AAO后,C-DBPs和N-DBPs前体物分别增加了90.9%和7.3%;而MBR具有较高的DOC去除率(74.4%),去除了56.8%的C-DBPs前体物和78.1%的N-DBPs前体物.研究显示,AAO-MBR工艺对市政污水中C-DBPs和N-DBPs前体物有较好地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一种改进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污泥中总砷的方法。采用了均匀设计〔U10*(108)〕与单因子试验相结合以研究和优化分析参数和条件。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总砷含量的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21 mg kg-1,线性范围为0.24-100μg L-1,加标回收率在91.0%-94.5%之间。测定11份有证土壤样品(浓度值10.7±0.8 mg kg-1)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1.6%。该方法经标准样品验证后,成功用于污泥实际样品的测定,并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The levels of extractable aluminum (Al) in soils of tea plantations, Al concentrations in tea leaves and the impact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these two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In addition, the properties of soils from tea plantation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from soils of adjacent non-tea field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onversion (from non-tea soils to tea soils). Exchangeable Al (extracted in 1 mol l−1 KCl) ranged from 0.03 to 7.32 cmolc kg−1 in 94 tea fields and decreased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soil pH. In comparison with non-tea soils, tea soils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pH and exchangeable Mg2+ concentration but higher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and exchangeable K+ concentration. Contents of extractable Al were not different (P > 0.05) between these two soils.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 in mature tea leave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exchangeable Al in soil samples taken at a depth of 20–40 cm and with exchangeable Al saturations in soil sampled at␣depths of 0–20 and 20–40 cm. In the pot experiment, nitrogen fertiliz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extractable Al levels but decreased soil pH and the levels of exchangeable base cations. Nevertheless, the levels of Al in mature leaves and young shoo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N fertiliz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