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7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815篇
安全科学   338篇
废物处理   87篇
环保管理   271篇
综合类   1921篇
基础理论   41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77篇
评价与监测   103篇
社会与环境   152篇
灾害及防治   18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4篇
  1961年   3篇
  1957年   8篇
  1940年   3篇
  1939年   3篇
  1937年   3篇
  1935年   4篇
  1934年   3篇
  1932年   4篇
  192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7 毫秒
221.
Complementary sorption of different chemicals was expected and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rption inhibition of primary sorbate (ΔQ(pri)) and sorption of secondary sorbate (Q(sec)) could provide a new angle to understand coadsorption of different chemicals. This study used bisphenol A (BPA) as the primary adsorbate, sulfamethoxazole (SMX) as the competitor, and carbon nanotubes as model adsorbents to study their complementary and competitive adsorption. At low BPA concentrations, the sorption of SMX (Q(sec)) exceeded BPA sorption inhibition (ΔQ(pri)), indicating that these two chemicals complementarily adsorbed on their respectively preferred sorption sites. At high BPA concentrations, higher ΔQ(pri) was observed in comparison to Q(sec), which may be resulted from different packing efficiencies of the adsorbed SMX and BPA. This study emphasized that both competitive and complementary sorption should be discussed in binary sorp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222.

Introduction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geochemistry and hydrology of the Imgok Creek–Young Dong tributary for the design of a field coal mine drainage treatment system.  相似文献   
223.
以硫酸钛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掺Fe3+TiO2晶体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条件下,用溴酚蓝、甲基绿、甲基蓝、孔雀石绿、甲基紫和碱性品红等6种典型三苯甲烷类化合物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以自制的掺Fe3+TiO2晶体粉末对它们的催化降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掺Fe3+TiO2晶体属于锐钛矿型。6种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反应遵循拟一级动力学规律,且可用Langmuir-Hinshelwood(L-H)动力学模型描述,其表观反应速度常数(k)的大小顺序为:溴酚蓝〈甲基绿〈甲基蓝〈孔雀石绿〈甲基紫〈碱性品红,大小变化次序与其半衰期t1/2成反比,并从分子结构上对它们的降解规律进行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224.
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初期冲刷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太白路高架桥为路面径流采样区域,采用人工等时间间隔采样方法,在桥梁排水立管对2010年9—11月的3场径流事件进行全程采样,测试径流过程SS、COD、溶解性COD、NH3-N、Pb、溶解性Pb、Zn和溶解性Zn的浓度变化,研究路面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污染严重,降雨数小时后的末期径流仍具有较高的污染水平;径流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与其赋存形态有关,SS、COD、Pb等以颗粒态为主的污染物的浓度随雨强变化剧烈波动,NH3-N、溶解态COD、溶解态Zn等以溶解态为主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受雨强影响较小,随径流过程呈逐渐减小趋势;路面径流初期冲刷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与污染物的赋存状态和场次降雨特征密切相关,溶解态污染物易于出现初期冲刷现象,颗粒态污染物是否出现初期冲刷与场次降雨特征有关;测试的3场径流事件初期30%的径流携带的SS、COD、溶解性COD、NH3-N、Pb、Zn和溶解性Zn的负荷占场次径流总负荷的比例分别为21.8%~50.0%、25.5%~49.3%、36.3%~52.6%、52.6%~66.7%、26.8%~45.0%、27.2%~63.4%和36.2%~62.6%,表明仅对初期径流进行治理无法实现对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25.
林可霉素菌(Streptomyces lincolnensis)利用吡唑酮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被吡唑酮废液驯化、分离、筛选后的林可霉素菌,并对其在摇瓶上利用吡唑酮废液中的硫酸铵发酵(7 d)生产林可霉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废液加入培养基体积比都为1∶10,实验1中菌丝代谢和对照比正常,其中还原糖利用最快,在发酵后期为0.24 mg/L,林可霉素起步效价最低为2 100 IU/mL,与对照相比最后发酵效价降低了70 IU/mL;实验2发酵过程pH值偏低,全程为5.86~6.50,氨基氮代谢缓慢为40 mg/100 mL,最后林可霉素效价最低为4 480 IU/mL;实验3中废液在发酵进入48 h中后期的时候补入能促进菌丝体分泌,最后林可霉素为5 180 IU/mL,比对照发酵水平高出8.82%。可见实验3的实验设计有利于林可霉素菌利用吡唑酮废液生产林可霉素,为废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可行性作了有意义尝试。  相似文献   
226.
零价铁与厌氧微生物协同还原地下水中的硝基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间歇式实验,考察了零价铁与厌氧微生物协同还原地下水中硝基苯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由零价铁腐蚀为厌氧微生物提供H2电子供体还原硝基苯的效果明显优于零价铁和微生物单独作用,硝基苯去除率分别提高21.8%和57.0%。弱酸性条件有利于协同反应进行,当初始pH为5.0和6.0时,4 d后硝基苯去除率比初始pH为7.0时的提高74.4%和35.2%。增加零价铁投加量可提高协同还原的效果,零价铁最佳投加量为250 mg/L。零价铁腐蚀产生的Fe2+无法作为电子供体被微生物利用,但可作为无机营养元素促进协同过程。由于零价铁产H2速率受表面覆盖物影响不明显,在地下水修复过程中可保证协同效果并延长零价铁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27.
曝气和pH对城市污染河道底泥氮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宽  刘波  王国祥  杜旭  凌芬  周锋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0):3553-3558
以城市重污染河道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曝气方式(水曝气和泥曝气)、上覆水初始pH(自然状态pH=7和pH=11)对城市污染河道底泥氮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曝气+pH11方式对城市重污染河道上覆水、间隙水中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0.03%和44.66%;泥曝气+pH7方式对上覆水、间隙水、底泥中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4.31%、84.07%和68.29%;底泥pH与上覆水总氮浓度呈正相关(p<0.05);泥曝气+pH11方式使底泥含水率、烧失率明显升高,继而影响各形态氮在泥水系统中的赋存,其中底泥吸附态氨氮含量与底泥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间隙水可溶态氨氮浓度与底泥烧失率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28.
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文献分析,从理论认知与游客感知两个层面认为乡村性与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乡村性在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受损,过度强化经济功能的乡村旅游则可能加剧这一趋势。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并逐渐背离了自身发展的宗旨,呈现出不可持续性。因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性的保护,明确城乡规划中资源特色型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地位及其未来用地发展方向,保护乡村居民参与旅游与分享旅游的权益,转变政府角色,注重乡村现代化发展中新的乡村意象的塑造,以使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得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29.
废纸苯酚液化物合成热固型酚醛树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废纸的附加值,利用废纸苯酚液化物与甲醛在碱性环境中反应,进行热固型酚醛树脂合成实验。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化的树脂化合成工艺为:n(甲醛)∶n(废纸液化物)=2.1,n(氢氧化钠)∶n(废纸液化物)=0.5,合成温度74℃,合成时间3.0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酚醛树脂压制的胶合板达到GB/T9846—2004《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理化性能试验方法》中Ⅰ类胶合板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230.
壳聚糖三元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壳聚糖(CTS)、衣康酸(IA)和马来酸酐(MA)为原料,以醋酸为溶剂、(NH_4)_2S_2O_8为引发剂,合成了CTS-IA-MA三元接枝共聚物。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90℃,n(CTS):n(IA):n(MA)=1:1.5:1.0,引发剂质量分数0.35%,反应时间5 h。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所得产物为CTS-IA-MA接枝共聚物。三元接枝共聚物质量浓度为50 mg/L、水样pH为中性或弱酸性时三元接枝共聚物对CaCO_3的阻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