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224篇
安全科学   123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719篇
基础理论   120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周期性增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增长除受到基本投入要素的影响,还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对于制度因素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的研究,大多文献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方法,通过对1978-2007年总体和不同阶段农业增长与农村土地制度、价格制度、财政制度和税费制度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探讨制度变迁对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农业在要素投入并没有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却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为了探究农业周期性增长的原因,本文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和农业总产值指数变化的特点,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增长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同时根据Griliches生产函数构造计量分析模型。通过分析发现,正是由于不同阶段农村土地制度、价格制度、财政制度和税费制度的变迁,导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周期性起伏。因此,制度变迁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12.
采用超滤膜法将2-丁烯醛生产废水中的有机物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7个级分,并应用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紫外吸收光谱(ultraviolet spectrum,UV)、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区间的有机物所占比例及物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有机物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8.57%;采用GCMS对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级分进行分析,定性出27种化合物,包含醛、酮、酯、醇、酚、酸、烷烃类及其他苯系物等,其峰面积占有机物峰面积总和的比例分别为6.9%、5.3%、35.4%、13.2%、4.6%、0.4%、1.7%、16.8%,总和为84%.UV和FT-IR分析结果均显示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区间的光谱吸收特征没有明显差别,级分中存在含有不饱和双键、羟基、羰基化合物及芳香族化合物,与GC-MS检测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为废水处理工艺的开发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13.
随着各种海洋结构物的兴建,覆水场地的地震反应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描述,推导时变区域上的流体运动方程,给出流场、结构的接触条件和流场网格运动控制方法。对于平坦覆水场地,水平向地震动作用下,根据Couette流理论证明该类场地流体作用可以忽略;竖向地震动激励下,横向均匀场地可以通过动水压力公式准确考虑流体作用,横向非均匀场地则需要通过流固耦合方法考虑流体作用,以海底隧道为例加以说明。对于起伏场地,天然起伏场地在地震动激励下的动力反应具有明显的流固耦合特征,以三角形起伏场地为算例;结构物的兴建造成的人工起伏场地同样需要考虑流固耦合效应,以某沉管隧道在水平向地震动激励下的动力反应为算例,并根据结果初步提出该类结构物流固耦合分析的简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14.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受试生物、乙酸钠为底物,研究了2-丁烯醛废水的厌氧处理毒性及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2-丁烯醛废水COD£850mg/L时,厌氧颗粒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SMA)几乎不受影响;当废水COD从2125mg/L提高到4249mg/L时,厌氧颗粒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SMA)从70.5mLCH4/(gVSS·d)降低至9.4mLCH4/(gVSS·d);COD为8499mg/L时,厌氧颗粒污泥的SMA仅为4.7mLCH4/(gVSS·d),且废水中有毒物质表现为杀菌性毒素.随着COD升高,EPS(TOC表征)、多聚糖、蛋白质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不同COD条件下EPS荧光峰数量及位置相同,分别为类酪氨酸荧光峰peak A (λex/λem=275nm/305nm)、类色氨酸荧光峰Peak B (λex/λem=275nm/350nm)、辅酶F420贡献的荧光峰Peak C (λex/λem=415nm/470nm)及类富里酸荧光峰Peak D (λex/λem=335nm/450nm),其中荧光峰peak A和peak B峰强度较强.  相似文献   
215.
活性炭纤维电极电还原产H2O2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活性炭纤维作为阴极,比较了活性炭纤维电极和石墨板电极产H2O2的浓度,并对影响活性炭纤维电极产H2O2的因素(pH、电流密度和电解质浓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活性炭纤维电极电还原产生H2O2的浓度远大于石墨板电极.当实验在pH=3.00、电流密度8.89 mA/cm2和电解质(Na2SO4)浓度0.05 moL/...  相似文献   
216.
以实验室制备的α-FeOOH柱撑人造沸石(zeotileartificial pillared byα-FeOOH,ZPF)为催化剂,并利用FTIR与XRD技术进行表征,采用批式实验研究其催化H2O2氧化去除地下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2,4-二硝基甲苯(2,4-DNT)的效能,对比分析不同pH条件下Fe0还原、ZPF催化...  相似文献   
217.
4种典型纳米材料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不同种类纳米材料对原代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 fibroblasts,MEF)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选择4种典型的纳米材料(纳米碳、单壁碳纳米管、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硅)制备颗粒悬液,设立5个剂量组(5、10、20、50、100μg·mL-1)对BALB/c小鼠MEF细胞进行24、48、72h染毒培养,利用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噻唑蓝实验(MTT比色法)检测上述4种纳米材料对MEF细胞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染毒24h后细胞培养液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探讨纳米颗粒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4种纳米材料均能明显影响MEF细胞的生长形态.染毒24h后,MEF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回缩变形,细胞间隙增大,排列稀疏,胞内颗粒物增多,细胞透明度下降.2)纳米碳、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硅对MEF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膜完整性的损伤作用均随染毒剂量的升高而增强,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半数致死浓度(24h-IC50)分别为21.85、21.94、461.10μg·mL-1;碳纳米管组的剂量-效应之间不呈对数线性关系,未能得出其24h-IC50.3)在不同染毒剂量水平上,4种纳米材料的毒性对比差异显著:低剂量水平上纳米碳与碳纳米管的毒性强于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硅,随着剂量的升高纳米氧化锌的细胞毒性升高最为显著.结果提示,纳米材料能够对MEF细胞造成毒性损伤,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可能只是作用途径之一;纳米材料的毒性可能受粒径、形状、化学组成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8.
近年来,根据仿生原理,科研人员通过在材料表面构建微纳米结构成功研制出超润湿性材料,并将其用于含油污水的处理,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以金属网、有机微滤膜为基材,改性制备超亲水/超疏油和超疏水/超亲油油水分离膜的方法;总结了这些超润湿性材料在分离含油污水方面的优势、劣势及发展现状;展望了超润湿性油水分离膜领域的发展趋势。指出,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膜分离材料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19.
Overwhelming evidence reveals that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have increased in streams which brings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DOC in stream flow i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soil-water solutions of watershed. Wetlands prove to be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as an important DOC reserve between terrestrial and fluvial biogeosystems. This reported study was focused 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OC in soil-water solutions of annular wetland, i.e., a dishing wetland and a forest wetland together, in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OC concentrations in soilwater solutions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in the annular wetland. In the upper soil layers of 0-10 cm and 10-20 cm, DOC concentrations in soil-water solutions linearly increased from edge to center of the annular wetland (R^2 = 0.3122 and R^2 = 0.443). The distribution variations were intimately linked to DOC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DOC transport processes in annular wetland soil-water solution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carbon (TC) and Fe(II), DOC mobility and continuous vertical and lateral flow affectext the distribution variations of DOC in soil-water solution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DOC concentrations and TOC, TC and Fe(II) were 0.974, 0.813 and 0.753 respectively. Thes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uggested a systematic response of the distribution variations of DOC in annular wetland soil-water solutions to the geometry of closed depressions on a scale of small catchments. However, the DOC in soil pore water of the annular wetland may be the potential source of DOC to stream flow on watershed scale. These observations also implied the fragmentation of wetland landscape could bring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DOC distribution and exports, which would bring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watersheds of the Sanjiang Plain.  相似文献   
220.
于2015年12月—2016年1月(冬季,采暖季)和2016年3—4月(春季,非采暖季)在河南新乡采集了125个膜样本,用重量法分析了PM_(2.5)的质量浓度,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ICP-MS)分析了20种常见的金属元素,离子色谱(IC)分析了颗粒物中NH_4~+、K~+、Mg~(2+)、Ca~(2+)、Cl~-、NO_3~-、SO_4~(2-)7种水溶性离子,同时结合气象因子与主因子分析法(PCA)对PM_(2.5)进行追因溯源.结果表明:新乡市采暖季和非采暖季PM_(2.5)浓度均值分别为250.17和148.67μg·m~(-3),污染严重;主要金属元素均为Al、Ca、Zn、Fe、Pb,5种元素总共分别占20种金属元素总量的68%和51%;NH_4~+、SO_4~(2-)和NO_3~-占比均超过水溶性盐离子总量的90%.气象条件与地形条件分别对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的PM_(2.5)局地污染有重要影响;PCA结果发现,新乡市采暖季的PM_(2.5)有3个主要来源,分别为燃煤源(31.86%)、农业源/机动车尾气源(19.34%)和土壤/地面扬尘(22.69%);而非采暖季的3个主要来源分别为机动车尾气源/地壳源(41.67%)、煤炭燃烧源/工业排放源(32.20%)及地面扬尘(12.18%).可见煤炭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对新乡市冬、春季大气污染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