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篇
  免费   562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203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130篇
综合类   1072篇
基础理论   207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121篇
社会与环境   98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5年   20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为了解SO4-·(硫酸根自由基)对阿特拉津的降解能力,以Fe3O4为K2S2O8活化试剂,以阿特拉津为研究目标污染物,运用UVA/Fe3O4/K2S2O8体系系统探讨阿特拉津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降解过程,并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UVA/Fe3O4可以有效活化K2S2O8来降解阿特拉津,最佳c(K2S2O8)为1 mmol/L,反应6 h阿特拉津降解率可达到90%.淬灭试验表明,SO4-·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贡献率约为96%;HO·的作用比较弱.初始pH为3时,阿特拉津6 h的降解率为98%,总铁的溶出量达到0.9 mg/L;而初始pH为7时,体系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率达到85%,基本没有总铁的溶出,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在腐殖酸存在的条件下,UVA/Fe3O4/K2S2O8体系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效果优于UVA/Fe3O4/H2O2体系.对Fe3O4催化剂进行3次循环测试,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分别为90%、89%和86%.研究显示,UVA/Fe3O4能用于活化K2S2O8的高级氧化体系中,可有效降解除草剂阿特拉津.   相似文献   
89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使流域水环境污染风险不断加大,严重影响水环境安全。以洗涤剂中的抗菌剂三氯生(triclosan,TCS)和三氯卡班(triclocarban,TCC)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来源和毒性;并以东江流域为例开展研究,分析TCS在水-沉积物中的检出率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TCS和TCC在东江流域水体中最大浓度分别为168和269 ng/L,在悬浮物中最大浓度分别为297和431 ng/L,在沉积物中最大浓度分别为656和2 723 μg/kg,TCS和TCC已成为东江流域主要的高风险化学物质。关注流域环境风险物质,推动我国生态洗涤,尽可能减少新兴有毒有害污染物对人体和水环境的影响是当前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93.
秸秆生物炭对双氯芬酸钠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廉价的农业废弃物稻草秸秆,通过磷酸氢二铵((NH42HPO4)活化制备得到秸秆生物炭(SBC),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SBC对双氯芬酸钠(DCF)的吸附去除,并探讨了吸附时间、SBC投加量、pH值、阴离子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BC投加量为0.3g/L时,DCF浓度为0.05mmol/L,60min后吸附量达到平衡;pH值范围在5.00~9.00时,SBC对DCF的吸附量去除率随着pH值的增加而减少;Cl-、SO42-和HCO3-对吸附过程的影响不大.拟合结果表明,SBC对DCF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经Langmuir等温线模型计算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77.78mg/g(pH=7.00,T=20℃).热力学参数表明SBC对DCF的吸附是自发吸热过程.同活性炭和碳纳米管相比,SBC对DCF的吸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94.
静电是本体法聚丙烯生产和包装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文中介绍了新型AJS-2粉体静电消除器的组成、基本原理及特点,并将南阳石蜡精细化工厂聚丙烯装置加装粉体静电消除器后在开机前后所测静电电位做对比,并与国标对照,说明加装粉体静电消除器后,大大提高了聚丙烯装置的安全性,消除了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95.
本文首先对生态旅游自诞生以来的概念发展进行了梳理。针对国内生态旅游的泛化现象.提出将生态旅游的概念彻底泛化的想法,其泛化原则就连将旅游资源同生态旅游资源等同起来,即任何旅游资浑都可以开展生态旅游。在该泛化原则下.奉文将生态旅游的各组成要素分别作了比喻,将旅游资源比作客车,旅游者比作汽油,旅游经营者比作车主,当地居民比作乘客,地方政府比作交警。最后在这个比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生态旅游概念模型,以期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有个奎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96.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生产过程成本损失,尤其是废物处理成本。采用基于物质代谢平衡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以典型再生锌工艺为例,在确定企业层面生产过程系统边界的基础上,计算了物料成本、能源成本、系统成本和废物处理成本在各工序间的流动与分配。结果表明:再生锌生产的输入成本构成中最大物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6.16%,废物处理成本、能源成本分别占总成本的12.50%和11.19%;控制回转窑还原锌工序锌损失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节约资源能效消耗、减少废物产生量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损失。  相似文献   
897.
奇异变形杆菌TJ-1产絮凝剂的培养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新型高效产絮凝剂菌TJ-1,经16SrDNA相似性分析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这是首次发现奇异变形杆菌能产微生物絮凝剂,对其进行了产絮凝剂培养条件优化研究.结果表明,TJ-1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10g,蛋白胨1g, MgSO40.3g,KH2PO42g,K2HPO45g,去离子水1L,pH=7.0.絮凝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在最佳培养条件下所产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达到92%.  相似文献   
898.
张文  陈玲  计军平  夏四清 《环境科学》2007,28(6):1252-1257
利用邻氯酚 (2-CP)和对氯酚 (4-MCP)的模拟废水驯化厌氧颗粒污泥并考察驯化的污泥对2,4-二氯酚 (2,4-DCP)的降解性.通过摇瓶试验和运行连续流反应器研究了将2种单氯酚驯化过的污泥混合后对混合单氯酚以及2,4-DCP的降解特性,并比较了驯化与未驯化的污泥降解2,4-DCP过程的差异.驯化与未驯化的污泥分别在50 h和180 h左右将2,4-DCP降解完全,表明混合单氯酚驯化的厌氧颗粒污泥降解2,4-DCP 比未驯化的厌氧颗粒污泥快.虽然2种污泥降解过程都出现了4-MCP积累现象,但驯化的污泥可以逐渐降解4-MCP,未驯化的污泥则无法降解.因此,混合单氯酚驯化的污泥可以强化邻、对位脱氯功能,并且提高污泥对2,4-DCP的降解性.连续流厌氧颗粒污泥-悬浮载体反应器的运行结果表明,接种混合单氯酚驯化的厌氧污泥能够同时降解2种单氯酚,可缩短启动时间,并提高了降解二氯酚效率.2-CP的去除率一直维持在80%左右,4-MCP随着进水浓度变化去除率在30%~80%波动.  相似文献   
89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浓度分别为0、0.1、0.2、0.4、0.8、1.6和3.2 mg/L胜利原油暴露1、2、4、8、15 d以及解除污染1 d和3 d后对半滑舌鳎幼鱼肝脏过氧化物酶(POD)、溶菌酶(LSZ)和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曝油15 d内,(1)原油浓度0.1、0.2、0.4和0.8 mg/L组肝脏POD活力呈峰值变化,先增大后减小,第8 d时升高到最大值,而原油浓度1.6和3.2 mg/L组肝脏POD活力先减小后增大,第8 d时降低至最小值。(2)原油浓度3.2 mg/L组肝脏LSZ活力先减小后增大,第8 d时降低至最小值,其它实验组肝脏LSZ活力先增大后减小,第2 d时达到最大值,第4 d后趋于稳定。(3)原油浓度0.1 mg/L组鳃丝Na+-K+-ATPase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原油高浓度组3.2 mg/L组鳃丝Na+-K+-ATPase活力呈波动变化,其他各实验组鳃丝Na+-K+-ATPase活力先减小后增大,各组均在第1 d降低至最小值。另外恢复3 d后各实验组3种酶活力都能恢复至初始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3种酶相结合有望成为石油类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00.
    
A stabl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time dependent Navier-Stokes equations was used for studying the wind flow and pollutant dispersion within street canyons. A three-step fractional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the velocity field and the pressure field separately from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The Streamline Upwind Petrov-Galerkin(SUPG) method was used to get stable numerical results. Numerical oscillation was minimized and satisfactory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for flows at high Reynolds numbers. Simulating the flow over a square cylinder within a wide range of Reynolds numbers validates the wind field model. The Strouhal numbers obtained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had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experiment. The wind field model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study is applied to simulate more complex flow phenomena in street canyons with two different building configur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low at rooftop of buildings might not be assumed parallel to the ground as some numerical modelers did. A counter-clockwise rotating vortex may be found in street canyons with an inflow from the left to right. In addition, increasing building height can increase velocity fluctuations in the street canyon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which facilitate pollutant dispersion. At high Reynolds numbers, the flow regimes in street canyons do not change with inflow velo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