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1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690篇
安全科学   351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160篇
综合类   1745篇
基础理论   298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108篇
社会与环境   159篇
灾害及防治   9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基于16SrDNA的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厨余垃圾高温堆肥中嗜热细菌种群结构进行研究.堆肥高温阶段(>50℃)持续7d,在此期间从堆体中采样并提取微生物总DNA,使用细菌通用引物GC-341F/907R从总DNA中成功PCR扩增出目标16SrDNA片段,对扩增16SrDNA进行DGGE分析,DGGE条带相似性Cs值分析和切胶测序,使用序列数据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树.DGGE和相似性Cs值分析结果表明,堆肥高温阶段有着比较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同时存在明显的优势种群结构变化;切胶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高温阶段优势种群序列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中的嗜热菌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92.
从工厂排污口废水中分离、纯化并筛选出一株降解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Brij-30)的菌株,鉴定为伯克氏菌属(Pandoraeasp.),命名为B30.当温度为30℃,pH5~8,底物浓度低于0.2g/L,且以蛋白胨做氮源时,菌株B30降解效果最好;Zn2+、Ca2+、Al3+、Fe3+对菌株B30的生长及其降解性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低浓度区(0.05~0.20g/L),菌株B30生长最快,降解活力性最强,12h内能将底物基本降解;在中等浓度区(0.40g/L左右),72h内能降解50%的底物;在高浓度区(0.80~1.50g/L),72h内底物的降解率在30%以下.  相似文献   
893.
对800m^3/d的牛仔漂洗废水采用絮凝沉淀+水解酸化与接触氧化工艺进行处理,通过6个月的调试与运行,挂膜好,处理效果稳定,CODCr去除率在89%以上。色度和CODCr有大幅度降低,一般情况下能保证出水水质达标。  相似文献   
894.
河流生态基流量整合计算模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针对北方地区流域水域生态系统人工化明显和河流断流的现状,提出了河流生态基流量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内涵.河流生态基流量包括河道生态基流量、河口生态基流量和湿地生态基流量.河流生态基流量计算应考虑流域内不同水系、不同河段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和时空变化规律.通过改进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分析河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各河段的相互关系以及流域的水特征,提出了整合计算模型.整合计算模型分为2类:不同水系和同一水系的整合.同一水系整合计算模型又分为:河流生态基流量整合模型、河流与湿地生态基流量的整合以及河道生态基流量的整合模型.其中最为复杂的河道生态基流量的整合模型共分为6种形式:简单式、汇流式、分流式、组合式、交叉式和河口式.研究结果表明:各子系统的生态基流量是河流生态基流量整合计算的基础;河流生态基流量保证系数是计算的重要参数,其值在确定基数的基础上,通过恢复模式和空间优化配置这2个影响因子进行调整而得到,取值范围为[0,1];整合计算模型需要明确消耗性生态基流量和非消耗性生态基流量,消耗性生态基流量不受保证系数的影响,非消耗性生态基流量因保证系数取值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895.
固体添加剂对煤气化过程中痕量元素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改进的地球化学富集因子(MGEF),采用氢化物发生器和原子荧光光谱法联用(HD-A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原煤和气化产生的灰焦中AS、Cd、Co、Cr、Cu、Mn、Hg、Pb、V、Se、Sr、Zn12种痕量元素含量,研究了石灰石、白云石、碳酸钠3种固体添加剂对痕量元素的控制规律,发现不同添加剂对痕量元素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向煤中添加石灰石和白云石后,几乎所有痕量元素在灰焦中的MGEF都增加.石灰石分解形成的CaO对AS、Co、Cr、Se、Zn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也有化学吸附;对Cd、Cu、Hg、Pb、V、Sr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并且CaO对Cd、Cu、V的吸附能力大于Hg、Pb、Sr.白云石对AS、Co、Cr、Hg、Pb、V、Zn的抑制效果比石灰石好,但对Cu、Se、Sr抑制效果不及石灰石.向煤中添加碳酸钠后,灰焦中AS、Cd、Cr、Pb、Se的MGEF减少,Zn的MGEF增加,Co、Cu、Hg、V、Sr的MGEF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96.
强化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序批式运行方式强化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研究.在试验过程中逐渐降低进水COD TN值,提高总氮负荷,比较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和传统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除磷性能与膜污染状况.试验结果表明,进水COD TN降至3 8~8 3,总氮负荷提高至0 22kg·m-3·d-1时,传统膜生物反应器无法脱氮,而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通过改变周期、提高交换比等方式,TN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保持在67 6%和93 1%.序批式的运行方式还可以减轻膜污染.  相似文献   
897.
催化铁内电解-生化法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纺织印染废水水质变化大、色度高,直接生物处理难度大.采用催化铁内电解法对浙江某地区的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有效地去除了对生物有抑制的有机物,为后续的生化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CODCr去除率达到85%;过去难以解决的色度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可去除废水色度90%以上.另外,简要探讨了金属粒径,pH,温度等因素对去除有机物的影响.近40 d的连续流试验证明,内电解-生化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工艺设备简单、操作管理方便、能耗低等特点,是处理印染废水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98.
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在制定排放标准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针对湖北省府河流域含盐废水大量排放,造成引用水源和农业灌溉水源严重污染的状况,从制定府河流域氯化物排放标准的指导思想出发,研究了府河氯化物的水环境容量在制定排放标准和排污总量控制中的作用,指出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研究是进行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和制定流域排放标准的基础。而执行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可有效地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899.
不同氮磷比对铜绿微囊藻及附生假单胞菌磷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迪  肖琳  杨柳燕  马喆  万玉秋 《环境化学》2005,24(6):647-650
以铜绿微囊藻及其附生假单胞菌X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氮磷比对铜绿微囊藻和假单胞菌之间磷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有无附生菌存在,铜绿微囊藻在氮磷比为16:1时,生长情况最好,此时微囊藻能迅速有效地吸收水中的磷,而且附生菌的存在能促进藻的生长.而在氮磷比为4:1时,藻的生长情况最差,在实验后期,藻细胞死亡分解后把一些含磷化合物释放到了水中,附生菌的存在能够加速藻细胞的衰亡和藻体内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900.
Li, Guangquan, Yuan Cheng, and Bei Zhao, 2012.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Beavers‐Joseph Interface Condition on Flow in Karst Condui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1‐8. DOI: 10.1111/j.1752‐1688.2012.00683.x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derive an approximate analytic solution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flow velocity in a cylindrical conduit and the surrounding media,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differing parameters (e.g., conduit radius) on the velocity of conduit flow. The solution is then employed to estimate the thickness of the boundary layer inside the media.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when conduit radius is large, the Beavers‐Joseph condition has only a minor effect on the velocity of conduit flow (such that the nonslip condition on the conduit wall still works pretty well), and the boundary layer is so thin that the wall can still be treated as the interface between fast water in the conduit and slow water in the media. The solution indicates that the velocity of conduit flow is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nonslip situation onto the slip velocity on the wall. Our study theoretically shows that the coupled continuum pipe flow model in MODFLOW‐2005 constructed by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is reasonable in that there is no need to consider the Beavers‐Joseph condition when simulating flow in karst conduits. The role of the boundary layer in transport and its effect on the hyporheic zone is not clear, which is a suitable topic for future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