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47篇 |
免费 | 608篇 |
国内免费 | 177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30篇 |
废物处理 | 130篇 |
环保管理 | 434篇 |
综合类 | 3659篇 |
基础理论 | 685篇 |
污染及防治 | 652篇 |
评价与监测 | 290篇 |
社会与环境 | 295篇 |
灾害及防治 | 2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53篇 |
2022年 | 323篇 |
2021年 | 293篇 |
2020年 | 317篇 |
2019年 | 213篇 |
2018年 | 239篇 |
2017年 | 281篇 |
2016年 | 251篇 |
2015年 | 285篇 |
2014年 | 304篇 |
2013年 | 385篇 |
2012年 | 476篇 |
2011年 | 430篇 |
2010年 | 369篇 |
2009年 | 399篇 |
2008年 | 366篇 |
2007年 | 403篇 |
2006年 | 363篇 |
2005年 | 274篇 |
2004年 | 224篇 |
2003年 | 155篇 |
2002年 | 156篇 |
2001年 | 133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87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硝化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积累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间歇式批试验法,改变pH值、DO浓度和温度,试验发现:当pH值分别为8.2、7.5、9.2、6.5和5.0,DO分别为1.0mg/L、2.0mg/L、4.5mg/L和温度为30℃、25℃、35℃和10℃时,氨氧化速率依次减小。进水氨氮浓度为50mg/L~250mg/L,保持pH值为8.0±0.2时,游离氨浓度为4.45mg/L~22.68mg/L左右,最大HNO2浓度远<0.2mg/L,游离氨和HNO2对好氧氨氧化菌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pH值、DO浓度和温度对好氧氨氧化菌的富集有显著影响。在富集过程中,控制pH值、DO浓度和温度是关键因素,游离氨和HNO2进行适当控制,以保证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而不抑制好氧氨氧化菌。 相似文献
82.
城市河流硬质护岸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硬质护岸给城市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生态型河流护岸的概念与内涵;分类介绍了硬质护岸生态修复一些代表性的技术和方法,分析了这些技术的适用范围;并提出了目前关于硬质护岸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3.
流沙湾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08年2月、5月、8月和11月四个航次对流沙湾海水中溶解氧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同时分别测试其温度、盐度、TOC、COD、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流沙湾DO的分布特征,并针对DO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整个调查海域内,秋冬季溶解氧呈现由外湾向内湾,由南向北逐渐递增的分布趋势;春季溶解氧则呈现由外湾向内湾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站位之间变化幅度较大(4.49~7.71mg/L);夏季内湾和外湾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较为平均,各站位之间变化幅度较小(5.93~6.99mg/L)。表层海水溶解氧平均含量(6.60mg/L)稍高于底层海水(6.33mg/L)。秋冬季溶解氧的平均含量(7.40mg/L、7.85mg/L)普遍高于春夏(6.26mg/L、6.46mg/L)两个季度,站位7底在四个季度中溶解氧均处于低值区。随着水温升高,氧的溶解度降低,随着盐度升高,溶解氧含量也有下降趋势,冬季和春季的线性关系较为显著。DO和COD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一致,与TOC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反。溶解氧与叶绿素a在冬季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春季次之,夏秋两季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4.
85.
扩大企业对CDM的参与是提高清洁发展机制减排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随着参与的不断扩大,可能产生价格因素、小项目开发障碍、“普遍性”等阻碍因素,将影响企业对CDM参与性的继续扩大,对减排效果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在对企业参与和CDM环境效力相互关系探讨的基础上,本文对如何继续扩大参与、加大减排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6.
87.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耕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红壤性稻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长期施肥(1990~2006年)对稻田表层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讨论了耕层厚度变化对碳储量估算及处理间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长期施用化肥相比,有机物的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碳储量,其碳储量为57.7~66.2 t/hm2,比试验前高出18.7~27.2 t/hm2,而长期施用化肥碳储量提高幅度平均为5.4 t/hm2.红壤性稻田土壤饱和固碳量为84.0 t/hm2,与目前碳储量相比还有17.8~43.7 t/hm2的固碳潜力.研究证实,土壤碳储量与土壤容重和表层土壤厚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以20 cm或23 cm作为统计厚度估算表层土壤的碳储量将分别低估20.6%和11.3%,其中有机物施用处理碳储量低估幅度最大(分别为26.8%和18.9%);另外,用相同统计厚度进行碳储量估算减小了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从稻田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来考虑,有机物配合化肥施用是红壤稻田较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88.
微囊藻毒素-LR的臭氧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不同的臭氧投加量,考察了微囊藻毒素-LR(MC-LR)的降解效果,并通过对臭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8种主要降解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析,推测其降解途径.结果表明,臭氧氧化降解MC-LR主要通过Adda途径和Mdha途径来完成对MC-LR的降解和脱毒作用.臭氧氧化的Adda途径是通过对MC-LR上Adda侧链的进攻,断开具有活性的Adda支链,而达到脱毒的目的;臭氧氧化的Mdha途径是通过对MCs肽环上面Mdha和Ala的断键,打开环状肽链,使藻毒素失去活性,在整个过程中Adda途径占主导地位.在O3∶MC为6时,MC-LR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2%. 相似文献
89.
生物因子控制反冲洗对BEAC滤池优势菌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用于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BEAC)中的6株优势菌,利用生物因子研究反冲洗对优势菌群在活性炭表面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适合的反冲洗方式及强度.中试试验表明,气冲强度对BEAC生物膜的影响作用要比水冲洗大,通过比较反冲洗前后优势菌群生物量,确定BEAC滤池启动期采用单独水反冲洗,稳定期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优势菌群在活性炭表面的平均生物损失量为15.47%;利用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乘积(生物需氧量,BRP)确定最佳反冲洗气强度为8~10 L/(m~2·s),反冲洗前后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变化最小;扫描电镜和PCR-DGGE图片结果表明,启动期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导致优势菌数量减少,稳定期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可保持优势菌的稳定性,反冲洗前后优势菌在活性炭表面数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90.
基于树种蓄积量的中国森林VOC排放估算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以中国森林优势树种为对象,应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提供的林分优势树种蓄积量资料和Guenther提出的光温影响模型,估算各优势树种的VOC排放量,建立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VOC排放清单,并探讨了森林源VOC在不同时空和不同龄级林分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中国森林VOC总排放量为8 565.76 Gg,其中异戊二烯5 689.38 Gg(66.42%),单萜烯1 343.95 Gg(15.69%),其他VOC 1 532.43 Gg(17.89%);不同树种的VOC排放量差异较大,栎类、云杉、马尾松等为主要贡献树种,贡献率分别为45.22%、6.34%和5.22%;西南和东北地区为中国森林VOC主要排放区域,云南、四川、黑龙江、吉林、陕西5省排放最多,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5.09%、12.58%、10.35%、7.49%和7.37%;森林VOC排放存在非常强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排放量最大,占全年的56.66%;不同龄级林分对VOC排放的贡献有所不同,中龄林贡献最多,占森林排放总量的38.8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