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45篇
安全科学   131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664篇
基础理论   110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97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根据全球沙尘气溶胶气候模式GEM-AQ/EC模拟的1995~2004年的沙尘起沙量和干湿沉降量,分析了沙尘气溶胶源汇的全球时空变化特征.全球沙尘起沙量集中在各个主要沙漠地区,北非对全球沙尘气溶胶贡献最大为66.6%.沙尘气溶胶沉降的高值区分布在沙漠源区及其紧临的下风地区.最大净沙尘气溶胶接收主要分布在沙漠周围地区并形成净接收量大于10t/(km2×a)的位于0°N~60°N之间的北非、欧亚大陆、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北美和大西洋的带状分布.在北非、阿拉伯半岛、中亚、东亚和澳大利亚5个主要沙漠地区中,起沙量和沉降量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除中亚其他4个区域干湿沉降量和起沙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起沙量和总沉降量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而北非沙漠起沙量和总沉降量的季节变化最小,其他3个区域的季节变化幅度基本相同.中亚起沙峰值和阿拉伯半岛起沙次峰值出现在夏季,其他区域的峰值均出现在春季.10年间全球陆地年平均起沙量为(1500±94)Mt,保持略微上升趋势.以北非沙漠起沙量年际变化率最低(6.3%), 而以东亚(28.3%)和澳大利亚(45.0%)起沙量年际变化最为明显;全球陆地的沙尘气溶胶沉降量以约9.9Mt/a的速率递减,全球海洋的沙尘气溶胶沉降递增.  相似文献   
192.
掌叶大黄是中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利用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albumin,HSA)功能化的磁性纳米粒子(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为固相萃取材料,对掌叶大黄的水提取液进行配体垂钓研究,从中捕获到两个HSA的配体;结合质谱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大黄素和大黄酚.基于磁性纳米粒子的配体垂钓技术可为从传统药用植物中寻找HSA的小分子配体提供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3.
不同类型竹种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物质积累的基础,其光合特性是高光效竹种选育的重要生理指标。为了更好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竹种资源,确定不同类型竹种的光合性能,掌握其合成有机同化物的能力是必须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通过对不同地下茎类型的6个竹种光合参数和光响应的测定分析,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竹种存在差异的生理基础,以期对不同类型竹种的选育和经营管理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竹种净光合速率(Pn)差异显著,大木竹Bambusa wenchouensis(Wen)Q.H.Dai的净光合速率最高,Pn值平均达到8.379μmol·m-2·s-1,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和雷竹P.praecox cv.prevernalis次之,斑苦竹Arundinaria oleosa和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最低,总体呈现丛生竹>散生竹>混生竹的趋势,1~2 a生竹净光合速率高于3~4 a生竹,但没有显著差异。气孔导度(Cond)、胞间C02浓度(Ci)、蒸腾速率(Tr)综合说明丛生竹的光合固碳能力最强,其中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关系最为紧密,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导因子。光响应曲线表明当光强刚开始增强时,各竹种间差异较小,但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不同竹种出现很大的差异,其中绿竹Dendrocalamus.oldhami(Munro)Keng的潜在光合能力最高,远高于其他竹种,同样表现为丛生竹>散生竹>混生竹,进一步说明丛生竹种较强的光合固碳能力,从而为今后不同类型竹种,尤其是优良丛生竹种的筛选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4.
白腐菌对十溴联苯醚的酶促降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白腐菌菌体、胞外酶、胞内酶对十溴联苯醚(BDE-209)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白腐菌菌体、胞外酶、胞内酶对浓度为1 mg.L-1的BDE-209的降解率分别为60.17%、54.14%、22.32%,白腐菌对BDE-209的降解主要由胞外酶完成.进一步考察了温度、pH、BDE-209浓度对白腐菌胞外酶降解BDE-209的影响,结果显示,胞外酶降解BDE-209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0℃、pH 4—5、BDE-209浓度1 mg.L-1.白腐菌胞外酶降解BDE-209前后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证实,BDE-209降解过程与Br—C、CH2—O—CH2等基团有关.降解后体系GC-MS谱图显示,BDE-209降解过程中存在脱Br作用.  相似文献   
195.
宁波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2010年1月,对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季度调查,并对其环境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4纲28属30种,其中寡毛类5种、水生昆虫18种、软体动物7种.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群落周年次级生产量分别为1 233 m-2、8.0 g/m2(以湿质量计)和35.3 g/(m2.a)(P/B系数法估算),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秋、冬季显著高于春、夏季.东钱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长跗摇蚊、菱跗摇蚊和霍甫水丝蚓,红裸须摇蚊为冬季单一优势种.依据底栖动物密度的多维序列分析,可将东钱湖分为4个湖区.基于GIS平台,运用克里格插值法,构建动物参数及BI(Hilsenhoff生物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东钱湖底栖动物群落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摇蚊幼虫多分布在谷子湖及中部湖区,而软体动物主要聚集在中部偏西南及北部湖区.BI评价结果表明,东钱湖的整体水质为中度污染(BI为7.58),其在时空上有较大差异.其中,2009年4、7、9月为轻度污染(BI为6.66~7.33),2009年11月—2010年1月为中度污染(BI为8.32~8.39);在空间尺度上,中部及北湖偏东部湖区污染较轻,其次为谷子湖及五里塘湖区,南湖偏南部湖区污染较重.   相似文献   
196.
本文利用腈纶纤维(PANF)便于回收、易于修饰、价格低廉等优点,通过不同链长卤代烃的季铵化反应,构建系列极性可调的功能化腈纶纤维,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表征,并研究纤维表层极性调控对水体磷酸盐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正溴丁烷修饰的季铵化纤维(PANT-C4F)对磷的吸附能力(25 mg·g-1P)优于正溴己烷和正溴辛烷修饰的季铵盐功能化纤维(PANT-C6F、PANT-C8F).改性纤维材料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采用Langmuir模型拟合更优,说明功能化纤维对磷的去除主要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PANT-C4F在pH 7左右时,对磷的吸附效果最好,且3 min达到平衡,因此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此外,PANT-C4F吸附的磷酸盐可以在NaCl溶液中解吸附,至少可以循环5次以上,实现功能化纤维的循环利用和磷的有效回收.研究表明,PANT-C4F是一种高效的水体磷酸盐吸附材料,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7.
煤岩裂隙漏风导致的煤自燃火灾严重危害矿井安全生产,在现有防治煤炭自燃材料的基础上,以聚丙烯酰胺(A)、复合表面活性剂(B)、混合粉体(C)为原材料研制了一种防控高温煤岩裂隙的膏体泡沫。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保水率、发泡倍数、阻化率为指标优选出了最佳的膏体泡沫配方为A4B4C4:A为70 g/L,B为19.5 g/L,C为270 g/L。对膏体泡沫进行了微观形态表征,并从泡孔尺寸大小及分布、液膜颗粒分布、液膜载体吸水等方面对膏体泡沫的保水、吸热和受热稳定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南方某煤矿复采工作面煤自燃发火为例,分析和判定了302工作面火区分布,采用钻孔压注膏体对火区高温煤岩裂隙进行控制,3d后工作面1-5#钻孔、三石门密闭处CO浓度从520 ppm,465 ppm,523 ppm,305 ppm,289 ppm,750 ppm下降到22 ppm,18 ppm,23 ppm,14 ppm,14 ppm,36 ppm。  相似文献   
198.
细菌群落是实现厌氧氨氧化系统高效脱氮的核心,而厌氧氨氧化启动过程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功能特征仍未被充分阐明.本研究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进行厌氧氨氧化系统启动,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研究启动过程不同时间(d0、d30、d60和d90)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启动过程共检测到48个门、111个纲、269个目、457个科、840个属和1497个种;Candidatus_BrocadiaCandidatus_Kuenenia为检测到的厌氧氨氧化菌,且它们的相对丰度在启动过程不同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启动过程,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整体呈现显著的降低趋势(P<0.05),细菌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差异显著(R=0.846,P<0.01).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启动过程,细菌群落具有丰富的功能多样性,一级功能层表现为有机系统和代谢方面较为活跃,二级功能层子功能基因丰度在厌氧氨氧化启动过程发生明显变化;细菌群落涉及49个参与氮素代谢的相关功能基因,且不同时间阶段参与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硝酸盐同化/异化还原和亚硝酸盐同化/异化还原过程的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9.
对蚯蚓处理前后污泥水溶性有机物的量及分子量比例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污泥经蚯蚓处理后,水溶性有机物的含量和小分子有机物的比例增加,小分子物质含量增加12%.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污泥经蚯蚓处理后,水溶性有机物中羧基和多糖类物质增加,芳香族类物质的量增多,产生了少量的蛋白质类物质.同时发现,蚯蚓处理使污泥水溶性有机物不饱和结构的多聚化或联合程度变小,水溶性有机物的结构变得更加简单,形成了更多的小分子有机物。  相似文献   
200.
中国典型湖泊沉积物中脂肪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13个典型湖泊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的w(TOC)和w(TN)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西南、华南地区湖泊沉积物的w(TOC)和w(TN)要高于西北地区,华东地区湖泊沉积物最低.结合多个脂肪烃来源参数,初步探讨了13个典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脂肪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结果表明:湛江玛珥湖、四海龙湾、洱海、红枫湖和程海受脂肪烃污染严重,鄱阳湖和双塔水库受脂肪烃污染程度最轻;受水体高矿化度的影响,双塔水库沉积物中有机质的δ13C值明显偏正;湛江玛珥湖中来自自身固氮藻类的脂肪烃含量明显高,致使湛江玛珥湖沉积物的δ15N值明显低;由于四海龙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四海龙湾沉积物中来自陆源木本植物的w(C27+C29)明显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