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8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1144篇
安全科学   255篇
废物处理   90篇
环保管理   206篇
综合类   1887篇
基础理论   351篇
污染及防治   528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147篇
灾害及防治   12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对环鄱阳湖区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土壤有机碳制图研究,同时综合比较了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K)与回归克里格(Return Kriging,RK)方法在预测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1)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选取的各环境影响因素均与土壤有机碳具有相关性(P0.01)。(2)通过GWR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发现SOC与坡向、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呈正相关,与坡度、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3)GWRK法得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6.35~31.93g·kg~(-1),接近采样点的实测值;RK方法得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在7.41~25.76 g·kg~(-1),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与GWRK的结果相似,但RK方法预测的结果较为平滑,与SOC储量实际状况还存在一定差异。(4)GWR的拟合优度R~2(0.50)明显高于RK中的R~2(0.20); GWRK方法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4.58,小于RK方法的均方根误差5.35,且通过GWRK方法得出的预测结果在制图上结合采样点位置信息,使成图效果更加精细。  相似文献   
932.
对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农业用地损失进行动态模拟研究,有助于准确归纳其损失的趋势和机制,为农业用地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遥感影像图的收集与处理以及空间数据库、方格网系统、十二向玫瑰图和三维山丘图的构建,对城市群扩张和农业用地损失的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通过离心模型归纳导致农业用地损失的动力机制,并对2020、2025年的农业用地损失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城镇建成区扩张是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用地损失最主要的原因。伴随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农业用地损失经历了"中心区主导—中心区与产业园区共同主导—连绵式损失"的过程。如不加以控制,至2025年,一个总面积达1 500 km~2,呈连绵状分布的超大型都市区将在长株潭城市群形成,现有中心城区、产业园区之间的农业用地将逐渐消失殆尽,从而造成难以弥补的环境损失。从空间规划上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式,从政策法规上对侵占行为进行严格控制,是保护农业用地的关键所在。研究有望为我国城市群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933.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particle size and density distributio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two surface sediments (JZ and KF), collect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of Henan section,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Σ15PAHs ranged from 35.6 to 45862?ng g?1 dry wt, which were greatly elevated in coarse particles and low-density fractions. The Σ15PAHs concentrations in low-density fractions were 533 (JZ) and 996 (KF)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rresponding high-density fractions. However, due to relatively less quantities of low-density fractions (0.27–2.33%), most of the PAHs were contributed by the high-density components. For both sediment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AHs source in the environment were very complex, more so than the level of TOC and BC content. JZ sediment was dominated by 4-ring to 6-ring PAHs (61.5–75.1%), while, 2-ring to 3-ring PAHs were abundant in KF samples (39.8–72.6%). Ratios of specific PAHs reflected PAHs among the size- and density-fraction of each sediment may be contaminated by mixed of pyrolytic and petrogenic origin. Additionally,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PAHs suggested that total toxic equivalent values of PAHs in the low-density fraction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high-density fractions in the studied area.  相似文献   
934.
As a carrier to develop various marine resources, sea area is regulated as a kind of important resources through legislation by many coastal countries with a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paid use of sea area. Since the early 1990s, China has begun to implement the paid use and formed an institutional system comprised of three levels after developing it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From 2002 to 2015,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ransferred the use right of sea area of 33,910 km2 by paid use and levied a total of 75.89 billion CNY (11.328 billion US dollars) of sea area use payment. Apart from this, the Government has gained rich experience in operating and managing the compensable use of sea area. After retrospectivel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aid use of China’s sea area, the research presents an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paid use of sea area and the main problems therein. On this basis,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feasibl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vailable references for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merging economies to apply and improve nativ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paid use of sea area.  相似文献   
93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高农户科学施肥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然而,目前存在农户认知不明确、政府推广机制不健全、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使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入户采纳率有待提高。为更有效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江西省277个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农户采纳意愿、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便利条件、结果展示、农户特征为潜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定量化地探究农户主观意识及环境背景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主观规范是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影响程度排序为感知易用性(0.431)>感知有用性(0.325)>主观规范(0.266);结果展示和农户特征对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便利条件对感知易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从农户引导、政府扶持、技术创新与评价体系构建这四方面提出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936.
建立了全自动石墨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染整企业废水中总锑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锑的质量浓度在0~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值为0.999 5,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分别为0.003和0.012 m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7%~2.6%,加标回收率为96.1%~103.8%。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析快速,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37.
应用开放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OP-FTIR)对华东地区某化工区周边空气特征污染进行了180 d连续在线监测,建立了污染特征分析、预警评估和污染溯源等体系化监测应用方法,匹配形成了近10项日常数据监控指标的质保质控体系和基于最小二乘法人机结合的谱图解析和数据生成体系,数据误差控制在20%以内。结果表明,通过180 d外场稳定监测,实现了超过40种区域特征污染因子库的建立和实时监控,掌握了乙烯和甲醇等10余种特征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和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38.
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中实验室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结合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的实际工作,综合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8月间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工作中环境标准样品在样品测试准确度验证、检测人员能力确认、检测设备期间核查及关键化学试剂检查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为保障环境监测结果量值溯源的统一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提出丰富水环境标准样品的浓度水平、解决标准样品供需不平衡问题、改善消耗量大的标准样品操作方法、建立环境标准样品使用信息共享平台等实践建议,为合理提升环境标准样品应用效能、有效保证水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9.
利用常州市6个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PM2.5、PM10、SO2、NO2、CO和水溶性离子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激光雷达探空资料、气象资料等,分析了2018年1月29日—2月2日长三角区域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结果表明,重度污染时次高达94 h,PM2.5最高值达235 μg/m3,由外来输送污染物与本地排放的污染物叠加而成,在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污染物在长三角区域长时间滞留;重污染期间,污染物日变化规律显示,PM2.5受外来源影响更显著,而SO2、NO2受本地污染源影响更显著,水溶性粒子组分与常州市本地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NO3-、NH4+、K+、Mg2+和SO42-值增加最为明显,较污染前分别增加了9.1,5.9,4.3,4.2和4.1倍;K+值升高较快,说明污染期间也受到了生物质燃烧的影响。此外,NO3-和SO42-在空气质量较好时,在水溶性离子中的占比日变化幅度较大,而在重污染期间,NO3-和SO42-日变化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940.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沼泽是中纬度亚热带地区的高山泥炭沼泽,其连续沉积的泥炭剖面蕴含了丰富的气候变化信息,对揭示我国中纬度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有着重要意义。使用碱提取溶液吸光度法对大九湖泥炭吸光度进行测定,以E4/E6比值表征腐殖化度,同时测定了泥炭的磁化率,通过AMS14C测年技术建立了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的年代序列,结合区域的其他气候代用指标,分析大九湖泥炭磁化率与腐殖化度E4/E6的古气候意义:大九湖泥炭频率磁化率值高指示气候冷干,降水量小;磁化率值偏低指示气候暖湿,降水量大。E4/E6值高,腐殖化度低,指示气候冷干;值低,腐殖化度高,指示气候暖湿。探讨大九湖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重建该区18.7 Ka BP 的气候演化过程:末次冰期结束期(18.7~11.7 Ka BP)气候比较冷干,期间存在气候冷暖干湿交替波动;全新世(11.7~0 Ka BP)以来,气温开始回升,气候比较暖湿,期间也存在突发性降温事件,其中,全新世早期(11.7~9.3 Ka BP)气候冷暖干湿交替波动,总体冷湿;全新世中期(9.3~3.5 Ka BP)气候暖湿;全新世晚期(3.5~0 Ka BP)气候温干。 关键词: 泥炭;磁化率;E4/E6;大九湖;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